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安全感心理与社会进步及人事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安全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但如剥夺它则会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人会积极改造自身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使自己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可适度利用人的不安全感心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唐斌 《江淮论坛》2010,(3):153-156,175
安全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安全感有着极大的影响.政府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作为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心理安全感的满足。而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由于政府信任危机、信息不对称、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和公众认知偏差等原因造成了社会公众心理安全感的流失。对此,我们应从提升政府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保障社会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公共安全教育项目和成立公共安全事件心理预警与应急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来重构社会公众的心理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正>偶像崇拜一般指对自己喜爱人物的一种欣赏、依恋的情感,并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表现这种认同和崇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偶像的定义不仅局限于公众人物,越来越多的“平民偶像”和网红明星也开始成为青少年追捧崇拜的对象。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偶像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近年来的“追星热”风潮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越来越普遍,并有可能对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偶像崇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偶像观,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责任意识是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它的培养必须利用人的主动性。人的主动性源于人的生命力和内在需要,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要保护青少年的主动性,保障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和权利,使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协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其次利用他们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爱的需要,培养对社会和同类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 成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 的结果。体现个体心理对外界因素积极的、能 动的反映,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行为常带 着情绪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他们一般不具备 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因此,他们的犯罪心理不但 可以预防,也较容易在外界积极因素的影响下 实行良性转化。依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 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预 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青少年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方面,而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家庭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新思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偏离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并且对自身和他人带来消极影响的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此阶段个体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改变,各种压力与冲突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7.
简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徐青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由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都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所谓压力,就是不顺心、不顺利,甚至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或失败;另外,即使是成功者、富有者,只要不断发展和创造,同样会有压力。中年人是社会的栋梁,又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壮年时期,社会生活、家庭、工作、婚姻、教子、赡养老人、人际交往、交通、住房等等,都可以构成对人的心理压力。 中年人在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压力,有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一面,也有加重心理负担的一面。一方面,中年人有压力,是因为对自己有较高的生活期望值,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需要,它能使人们不断进取和奋斗;但另一方面,心理压力过大也会使中年人产生焦虑、忧郁、恐惧和紧张  相似文献   

9.
人的心理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性,人的思想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心理发展的制约.大学生正处在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期,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除了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还非常需要有人给他们以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工作水平,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注意学习心理科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及其关系创新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心理这块土壤里闪现的思维火花。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逐步走向成熟的中间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产生了许多鲜明的特点,如: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强烈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性和情感不断发展等等。这些心理特点,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正确引导、充分交流和积极教育。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1)创造性人格是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追星”这个词,越炒越热了。对电影电视明星尤其是歌星崇拜的现象,已成为青少年中的一种时尚,而且其势头有增无减。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一个追寻自我认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要完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为自我发展定向等一系列人生任务。为此青少年很需要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些理想的榜样。所以偶象崇拜是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心理需求的反映,是其成长过程中由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这一时期都会发生迅速的变化,这一时期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对人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在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方面的工作一直做得很不够,青少年在性罪错方面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在北京1998年违法犯罪的人中,20.3%是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上海的一个资料表明,在犯有性罪错的青少年中,女孩的平均年龄为14─15岁,男孩的平均年龄为15—16岁。某工读学校对犯两性错误的男生女生的…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取向是指政治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政治社会化而形成的关于政治系统的认识、情感、价值、信念、态度等心理结构及其特征,它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一个人的基本政治取向与政治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构成了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心理条件,对政治观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素质如何,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韧性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青少年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具有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表现出良好应对和适应的积极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从整体上看,侗族青少年的韧性素质发展状况良好、正向积极,但韧性素质内部各因子发展不均衡;男性青少年的韧性素质个人支持力要优于女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韧性素质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农村青少年的韧性素质优于城镇青少年.促进韧性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侗族青少年积极的内在韧性特质,创设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口吃是一种心病。说它是心病,是因为口吃极少是因为发音器官问题导致的,多是由于模仿、紧张、个性等心理原因逐渐强化而成的。一旦形成口吃,不仅会给人带来语言上的障碍,还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那么,如何消除口吃呢?消除顾虑法许多人都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发生口吃,青少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熏陶的结果。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并初步定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心理不成熟,认识问题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灵脆弱,据《教育导报》2000年1月28日报道: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平稳性等10个问题,对北京30多所中学,500…  相似文献   

17.
正突发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让很多人产生恐慌不安的心理。身为父母的人们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他们的孩子正在注视着他们,他们的言行将深刻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童年的经历与经验有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由此可见,防控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良好健康的情感状态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持续压力,导致情感总是经常处于焦虑、压抑和忧愁之中,这些不良的情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责任帮助、指导他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学生的认知心理陈毓秦现代中等教育的鲜明特点,是注意发挥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等主体因素,通过审美和认知的启蒙过程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灵活思考的内在活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引导青少年精神心理之全面发展,包括人格清操和生活理想的培育、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青少年网络社会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单一的评价系统、学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群体内部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等,都是促使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要使青少年从根源上戒除网络游戏成瘾,摆脱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机,仅靠单纯的心理辅导、正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