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理论能力是指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并根据心理推测行为的能力。心理理论能力的缺失是产生孤独症患者社会交往障碍的重要心理学机制。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动画辅助的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15名孤独症儿童(男13名,女2名,平均月龄为60.87个月)的自我意识进行3个多月的干预,结果发现:该组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通过率(t=8.41,p<0.001)、日常心理理论技能(t=5.14,p<0.05)及积极社会交往能力(t=11.18,p<0.05)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这说明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方针,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的数量逐年增长,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家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多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家庭中,除承受着十分沉重的经济压力外,精神上的压力则更为巨大。为此,笔者立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的整体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压力能够通过干预进行缓解,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是能够被教导的,认为社会各方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并从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的视角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困境儿童的福利提供和福利权实现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问题依然严峻,福利排斥仍然存在,导致制度实施的目标难以达成。以江苏省4个试点城市为例,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从福利排斥角度分析目前儿童福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城市困境儿童福利实践问题主要是集中于地域和户籍身份两个向度上的福利排斥问题,而导致其福利排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直以来我国福利提供领域存在的“差序格局”。因此,实行统一的“社会身份”标准进行福利提供、缩小平衡地方间儿童福利提供差距,是摆脱福利排斥、减少儿童福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冯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1):115-124
儿童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依存性,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关爱保护和福利保障。近十年来,我国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出现的失依、残疾、重病、流浪、贫困、受虐、监护缺失等类型困境儿童出台了一系列生活保障和关爱保护的政策,试图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以促进儿童的福祉和发展。但受制于专业人才配置不足、专业理论指引不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行政思维惯性固化等因素,导致困境儿童政策与服务层面均存在文化敏感性不足的问题,表现于注重对象资格识别而对对象内部需求差异关注不足;注重儿童工作网络建设而对福利传递效能关注不足;注重货币化救助帮扶而对专业服务提供关注不足;注重活动化短期服务而对全生命周期服务关注不足。因此,在探索困境儿童政策优化和精准服务创新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文化敏感和需要理论指引下,应采取服务理念更新、福利制度优化、专业人才配置、多元主体整合、整体性服务供给等策略,以促进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5.
储著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1):107-117
大数据时代理论供给是指借助大数据信息与技术,把人民需要的科学理论快速有效输送到人民的理论需求端。大数据时代,理论主体层次不齐、现实问题层出不穷、供给渠道纵横交错、供给体系缺乏统一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论供给现实困境。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准确把握理论需求信息、着力打造理论供给侧和全面创新理论传输媒介系统是构建大数据时代理论供给的战略对策。实现大数据时代理论供给的有效治理,关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理的战略选择,坚持价值治理和技术治理有机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丹潘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2):106-113
当前留守儿童研究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关注该群体内部的多元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关怀与支持的重点向弱势留守儿童倾斜。本研究建构"困境留守儿童"概念来界定留守儿童中的最弱势群体,分析其具体类型、生存现状与困境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困境留守儿童不仅身处严峻的生存危机,还面临复杂的心理困境与情感关怀的严重缺失。要切实改善困境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形成综合性支持体系。为此,政府主体应扩大其正式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能力,增强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儿童主体性的认知;各类非政府组织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与情感陪伴等多元支持方面继续发力。 相似文献
7.
儿童游戏权的价值及其在我国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海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儿童游戏权的保障关乎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和谐建设,关乎到教育的现代化变革与推进,更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我国儿童的游戏权的保护与实现,从民众观念、国家法规,到学校教育、公共空间,乃至电子化的大众媒体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存有影响、制约、甚至抑阻的不利因素,而成为牵制儿童游戏权益发展和保障的现实困局.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流动儿童,虽长在城市,但在社会体制、文化身份上并未被城市完全接纳.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资源匮乏与滋养不足.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重系统的层面出发,构建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城市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41名流浪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流浪儿童获得的三种社会支持源差异显著;(2)流浪儿童获得的朋友支持高于他人支持;(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三种社会支持源对自我意识的解释率为16.1%,其中他人支持对自我意识的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自提出以后很快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融合教育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在融合主体的接纳态度与行动支持、教师专业能力与合作意识、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资源投入与共享等方面仍然面临困境。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融合教育困境进行理论反思,提出构建融合共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调整课程与教学、完善资源配置等建议,以期为推进融合教育、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刘金伟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70-77
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形势下,社会组织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现实治理实践中,其功能发挥却面临诸多障碍。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实地调查,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参与结构、参与方式、参与领域、参与群体等方面,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政府层面、居民层面、自身层面遭遇的现实困境。提出社会组织需要通过政府、社区、居民转变理念,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参与机制,健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路径来实现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具有思想、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在思想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核,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源。在理论逻辑上,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前提,实现不断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表征,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精髓。在现实逻辑上,顺应时代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完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特质,助力国家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完善,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认识和理解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区分以下四个层次:作为日常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儿童个体的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留守儿童群体;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公共意识;围绕留守儿童而形成的社会支持行动体系。四个方面具有时间上的线性关系,并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链,同时受到权利和义务所关联的社会正义原则的约束。但在实际过程中,四个方面往往存在逻辑上的断裂,从而构成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行动体系的内在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四个层次的逆向回归,并以留守儿童的真实性作为社会支持行动体系的成立前提,而社会公共意识层次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和行动合理化的来源,但不能成为对社会支持行动体系的劫持。 相似文献
14.
1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乡村振兴中,基于高密度农业地区、复杂而且复合的中国村镇混杂区区域系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土地开发强度偏高、空间经济性指向鲜明;原有生态系统急剧改变、新建农田生态系统和集中居住区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但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较低等。针对规划失效、空间争夺与农村空间发展权益争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制度惯性与制度变迁等机制,遵循低冲击开发理念进行结构性渐进更新,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审慎使用政策工具,合理运用分配性政策、构成性政策、再分配政策和规制性政策,优化空间权益分配与再分配,对于破解村镇混杂区当前困境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Aitken拖延问卷(中学生版)对321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能显著预测学业拖延;主观幸福感在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谢慧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28-134
保障农村困境儿童权益是政府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农村困境儿童权益保障面临政策法规、内容形式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实践难题。为此,要树立科学理念、强化顶层设计、落实法治保障、加强多方协同,加快形成立体多元的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困境儿童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对四川省W县的调查,发现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特殊的成长障碍,分析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借助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雷文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6):26-29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天等县在国际援助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在全县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各方力量组成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伴随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治理也逐渐向数字化治理迈进。数字乡村系统的搭建,为乡村的党务管理、政务管理、村务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当前,乡村治理数字化还面临乡村治理主体数字素养不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数据资源价值利用不够等困境,阻碍了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进程。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数字化教育,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数字素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完善乡村治理数据体系等举措,走出困境,实现乡村善治,以乡村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