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所记孔子的弟子多称"子某",如子夏、子张、子有等.这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也有充分体现.这一章提到76个人名,其中,名、字齐全者74人.  相似文献   

2.
子张研究     
子张,春秋末陈国人(一说鲁国人),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死于何年不详。是孔子的著名学生之一。对他给以研究,不仅是深入了解孔子所必需 而且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需要了解的环节。本文就子张的家世;为人性格;思想特点;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谈点意见。 一、子张的家世和大体经历 在探求其家世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他是何地人。对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已回答得极为明确,即“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司马迁是位史学家,而且治学又比较严谨,所以自他说子张是“陈人”后,自古及今一般注家都说他为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人。 不过《吕氏春秋·尊师》的记载则与此不同,说:“子张,鲁之鄙家也”。这样说来,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共有四处用到“绝”字,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在陈绝浪”(卫灵公)“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乎?”(子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日)大多数论者均认为前三个“绝”字是“继给”或附绝”之意,然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我认为第一个“绝”字,即“子约四”的“绝”字不能作“断绝”讲,何以见得呢?众所周知,孔子一生不断总结人生经验,并为弟子们制订人生规范及做人标准,其中有四条既是他教导学生,也是他自己一贯奉行的准则,这就是:首先是“毋意”,即不要悬空揣测,…  相似文献   

4.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以汉书·艺文志》)但是,孔子聚徒讲学数十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性记乳子世家》),而忧语》全书不过一万五千言,显然不是他“应答弟子、时人”的全部言论。检诸历代要籍,确有不少孔子之语而为《论语》所未载者。于是,南北朝以降,历代多有纂辑散见于各要籍中的孔子言论的有识之士。有所成就者,如梁武帝萧衍之《孔子正言》、唐王勃之《次论语》,来杨简之铁圣大训》、薛据之《孔子集语》,明李武之《论语外编》、潘土达之《增订论语外编…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人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以及苦乐观、生死观等都作了独特的阐述。孔子的人生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合理人生观的基础,对现代社会人们的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也有其积极的意义。概括地说,孔子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人生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又说“志于道”《述而》,“博学而笃志”(杜振吉《子张》)等等。立志的问题,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常讨论的…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29支《诗论》简,不能全归诸孔子名下,其 中既有孔子之说,也有孔子弟子之说。孔子这位解《诗》的弟子,很可能是子羔。传孔子和 子羔《诗》说的,是孔子弟子子羔以外的再传弟子。先秦儒家传《诗》,孔子以下,是多元 而并非单线,其中也有子羔一系。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和哲学史上,要找出一个对于教育心理学有所研究而且是成果显著的人物,无疑是首推孔子的。孔子有“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通过每个人——主要是以“七十二贤”为重点进行研究,在这些被研究的对象中年龄的差别很大:公孙龙最小,是“少孔子五十三岁”的小学生,秦商最大,是只差孔子四岁的老学生。在这由小而大,由少而老的学生中间,几乎包括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  相似文献   

8.
王思任文学思想畋论金一平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号遂东、连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所作有《王季重十种》等。鲁迅曾征引他的会稽“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污纳垢之地”表达民族气节;周作人、林语堂等则满口称誉他的小品文,施蛰存编...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10.
高丽朝佚名文士专选唐代七言律诗编成的《十抄诗》,首录“诗豪”刘禹锡之诗,独具慧眼。美中不足羼入白居易诗一首。名僧子山撰《夹注名贤十抄诗》(以下简称《夹注》),勾稽中国经史子集,旁及佛、道典籍,对两国文化交流贡献颇多。然而,“徐侍郎中”,不删一衍文,便难辨侍郎、郎中之官职。于“吴季重书”,“书”前不补“答东阿王”之夺文,便难于理解文义。《夹注》频引《文选》诗文,然节略过甚,如“辟,召也”。三字,要在十数万字中复查,谈何容易,幸赖有多种“津梁”在。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所推崇的子弓非孔子所赞赏的仲弓。仲弓即孔子弟子冉雍仲弓,鲁人,姓冉,名雍,字仲弓;子弓即馯臂子弓,楚人,姓馯,名臂,字子厷,又作子弓。子弓从孔子弟子鲁人商瞿子木受易学,有传孔易之大功。子弓为孔子易学的正宗嫡传,他横跨在孔子、荀子之间,架起了"孔子—荀子"的天道论传承谱系,且这个谱系完全不同于由子思所架托的"孔子—孟子"之思想谱系。经验主义的"孔子—子弓—荀子"谱系有别于理性主义的"孔子—子思—孟子"谱系,前者的天道论、人性论是非本体论、非形而上学的,而后者糅合伦理信念与天道抽象本体的思想正为汉魏、唐宋的伦理忧心家所继承与发展,遂成道学之儒。  相似文献   

12.
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是中国古代首创私人讲学的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大约从三十岁左右起就开始他的教育活动。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短期直接参加政治活动以外,其余时间——大约有四十年都没有离开讲堂。据史书说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高材生有七十二人,这就是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当时在鲁国与孔子同时办私学并且能同孔子竞争的还有少正卯和王骀等人,他们的声望也很大。少正卯讲学也很有吸引力,使孔子的门庭曾出现“三盈三虚”的状况;王骀的学生人数也与孔子的差不多。然而他俩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远远不及孔子。  相似文献   

13.
孝道新解     
<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明确地指出《孝经》乃曾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孔子向曾子陈述孝道后所作。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他陈述后,由曾子记下来,亦可证明《孝经》的作者是曾子。从《论语》记曾子“慎终追远”等论述看,曾子本人尽孝道、讲孝道,确有一套孝的理论和主张。  相似文献   

14.
一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产生了两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论语》和《左传》,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新的一页。《论语》的编写,据《汉书·艺文志》说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邢昺疏引郑玄说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总之它是孔子一些弟子所共同编写出来的书,记述了孔子的言行,还记述了孔子一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表述儒家思想的一部最早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对孔尚任的思想究应如何评价,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多年来论者不少,但分歧一直很大。下面拟就孔尚任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及其矛盾,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孔尚任(1648——1718年)宁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自称云亭山人,出身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的一个地主家庭,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祖父闻讷(字知敏),“笃志好学,闭门著述”,“是迹不入城市”(《阙里文献考》卷九四)。父亲贞璠(字用璞)是明末崇祯癸酉(1633年)举人,“博学多才”,只以“养亲”,一直“不仕”(同上书卷九三)。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孔尚任的成长自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颜回,名渊,字子渊,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弟子之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其生卒年说法不一,主要有享年四十一岁(公元前521—481年)说和享年三十一岁(公元前521——491年)说。《论语·雍也》记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他家并不富裕。《庄子·让王》则记他家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史记》又记他和父亲颜季路“父子尝各异事孔子。”父子二人同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及事迹的短篇语录体散文。文本真实地辑留了孔子生前与诸弟子及时人的谈话记录,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东周时期的汉语实际面貌,而其中的称谓词语的使用亦基本反映出当时的称谓习惯及交际礼仪。弟子所使用的称谓自己的称谓词语包括自称代词和名词性称谓语。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二十篇中,论到“仁”这个有关伦理(道德)学说基本概念的,一共有五十多章,其中包括弟子“问仁”的有九章。这一个“仁”字,象一条明明煌煌的长线,贯穿着全部《论语》。“仁”,是孔子伦理(道德)学说以及政治学说的核心(每个人的伦理学说总是为他的政治学说服务的)。对于孔子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我们叫它孔子的“仁学”。孔子同别人讲道论德,口头上经常挂着一个“仁”字,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他回答弟  相似文献   

19.
“仁”字在《论语》一万三千七百字中是占有显赫的地位。宋代张敬夫《洙泗言仁录》大概是首先把这个字眼类聚在一起,作了研究,而引起人注意的吧;然而,我们今天容易记起的却是清代阮元《论语·论仁篇》的统计数据——一○五个“仁”字。孔子和他的门弟子们说了这么多的“仁”字,历代又对这些“仁”字作了好些发挥,应该是义蕴无余了,却又不然。直到现在,我们不是对它还有许多新的争论?孔子是一个所谓“繼往圣”而且非常富于创造力的人,《论语》二十篇四百八十六章,论“仁”的五十八章,论“礼”的四十余章。“仁”和“礼”可说是经过他改造、孕育出来的一对学生。“仁”是什么?“仁”和“礼”的关系怎样?从他回答颜渊  相似文献   

20.
王恩来 《理论界》2008,(11):132-133
孔子对音乐情有独钟。据他的学生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同上)这两则记录,充分展现了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程度。“三月不知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