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光明 《南方论刊》2014,(3):15-16,6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基本动力,劳动力素质提升、资本集聚和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本文较系统的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劳动力素质提升、新型城镇化与资本集聚、新型城镇化与技术创新三组关系,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农村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镇为中心区域,周边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不断向镇域中心流动的农村产业集聚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两者是同步的。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镇域集聚,农民逐渐地脱离与土地的天然依赖关系;农村经济也逐渐由农业生产转变为非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的转变。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小城镇都可以发展区域集聚经济,这取决于我国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要改变以土地规模扩张和集中发展工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关联产业带动城镇要素集聚,配合城镇空间体系设计引导产业要素有序聚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要改变以土地规模扩张和集中发展工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关联产业带动城镇要素集聚,配合城镇空间体系设计引导产业要素有序聚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已成为现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增长点。在集聚效应的指引下,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在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区位品牌、要素整合、信息外溢、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生态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等方面互为因果,循环累积,耦合发展,最终爆发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进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必须改善宏观调控,消除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制度壁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引导中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注重资源整合,完善集群要素,发挥工业园区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培育促进集聚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边远地区发展滞后与其聚落模式有着密切联系.边远地区人口规模小、人口密度低,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不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其聚落模式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限制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对农业产业化及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成为城镇化进程的阻滞.因此,区位规划及社区的有序发展、产业集聚及山区工业化、人口集聚与土地集约需求是边远地区城镇化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已十年有余,目前西部正处于经济增长的徘徊期。前一阶段依靠政策扶持、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渐现瓶颈效应,而集聚经济的引入正好为西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文章采用产业集聚静态指数和产业集聚动态指数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进行测量,指出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存在工业整体集聚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集聚受资源禀赋的影响,产业集聚的区际差异较大,产业分散、区域专业化程度低等特征。相应地,文章提出西部产业发展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等优势,创造条件,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聚,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为标准,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从三种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区域城镇化的进程,分析了基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并针对城镇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河南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情况,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说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农村的影响。发现新型城镇化在微观层面通过产业带动,促使农民工返乡临近就业,显著地缓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中观层面上通过拉近、扩展、强化邻里关系,增强了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信任、互惠和规范作用;宏观层面上通过空间集聚,大大增加了居民的公共领域及其利益交叉,进而增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这是结合社会热点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全新运用,丰富深刻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作用,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重构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帮助政府发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漏洞,完善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建构、政策设计、硬基础打造和软环境优化,促进了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然而,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模式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所忽视。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包括:搞好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供给;营造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最重要的内容。城镇化要受到包括中央和农村乡镇政府、农村工业企业及农民经济行为的影响。分别分析他们的行为模式 ,是制定有效城镇化政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煤炭产业集群典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产业集群化是"十二五"乃至中长期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模式,是推动"十二五"规划关于"主体功能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煤炭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跨区域性、发展过程强政策关联性、集群要素强资源依赖与地理根植性、类型轴轮式模式、演化路径复合性、系统动力政府推动性、生态的高碳性等内在典型特征。促进煤炭产业集群化发展,应利用低炭政策,延伸煤炭产业链,促进集群内企业竞合;制定跨行政区域的集群政策,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科研投资,推动企业创新,提高集群整体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企业公平竞争氛围;严控开采使用权,保证集群公共物品属性,形成群内企业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借助都市经济文化圈的网络经济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区域内部要素市场,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成本,促使区域内企业聚集提升到产业集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千镇一面"、"千城一景"局面;注重并发挥都市经济文化圈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挖掘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新型城镇未来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形成了诸多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万丰模式、南街村模式和赣州模式等,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而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则呈现出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存在准城镇居民、城镇经济有所发展但产业支撑不足、城镇居民收入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发展态势多元但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支撑能力增强但城镇化质量偏低、核心城市发展迅速但辐射能力弱等态势。只有做好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性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保证进入城镇的农民有稳定的就业,充分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增强县域经济支持能力、发挥示范镇建设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形态以及充分重视产业园区配置,形成以就地产业发展、就近人口转移、本地就业转变为主要特征的就地城镇化格局,以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方式,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更有利于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于各地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就地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也需要在深化认识的前提下科学规范、搞活做实。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与产业集聚在本质上都属于集聚经济,在空间发展上两者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本文在理论上拓展了Fujita&Thisse模型,得出了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呈非线性关系的结论性命题;在实证分析上,选择了长三角25个设区市1998-2010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面板GMM回归,检验了上述命题,并得出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的结论.这一结论对我国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具有重要政策启示:产业集聚具有正、负外部性,政府对城市群内集聚区的规划应合理把握集聚的度,应加强集聚区间分工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集聚增加带来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表明,以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经济,由于能很好地结合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因此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而被广泛采纳,并且成为发展中地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通道。文章在分析国内外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青藏铁路经济带格尔木加工中心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加快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结合,结果是从城乡分隔到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后发地区的城镇化跨越式发展道路是一种以高级形态带动低级形态,以低级形态促进高级形态的后发型的发展方式.后发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形成鼓励要素和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序流动,保障人的身份、就业选择、迁徙、居住、受教育等自由,建立城镇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新型城镇化目标是以产业升级转型改变生产方式,进而改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但前期城镇化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造城运动,"产城分离"出现"卧城""空城""鬼城",房地产业发展脱离了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口的吸纳集聚能力,造成"产城脱节""业居分离",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发展、就业实现和城镇化需要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以人为核心,走产城融合,业居一体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7):112-119
新世纪以来,在经济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业自身不断壮大成熟的推动下,我国金融产业的空间集聚表现出新的特点。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就业统计数据,从县级尺度上对我国金融集聚的格局特征与关联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金融集聚呈现总体程度较低、但快速提高和局部集聚的整体态势,同时在区域间、建制类型及行政等级间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金融集聚表现出显著的、不断增强的空间关联特性,存在集中集聚型、集中极化型、集中边缘型、集中扩散型、一般边缘型、一般扩散型等六种典型的关联演化模式。相应地区应从地区关联的整体视角,在产业集聚方向、与实体经济互动、地区分工合作、制度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