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榷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作者从畜牧业、盐酒业、冶金业、商业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夏榷禁制的基本内容,指出西夏榷禁制是西夏国家政权与经济发展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认为榷禁制促进了西夏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制度化的发展,为西夏与宋辽金对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试就畜牧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作一初步探讨,望能得到关心我省畜牧业生产的同志的指正。 畜草平衡规律的概念和含义 畜牧业生产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畜草平衡规律。 什么是畜草平衡规律呢?畜草平衡规律就是牲畜与饲草相适应发展的规律。 牲畜和饲草,集中地反映了畜牧业生产的两个主要内容和特点,即作为饲草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和作为牲畜的动物第二性生产,畜牧业生产就是在植物第一性生产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畜牧业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经济部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不到25%,而通过牲畜,发展畜牧业,却可以大大提高利用率,并使之转化为供人们直接利用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畜牧业的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经济部门所不能代替的。至于草原上生产的牧草,更必须通过牲畜有机体的转化,才能为人类所直接利用。所以,饲养牲畜,发展畜牧业,是利用自然资源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认真清除极左路线的影响,调整农牧业政策,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使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生产结构始向合理化。同1978年相比,1982年全省各种牲畜总头数达1,614.10万头,增长19%。其中:生猪945.1万头,增长20%,占牲畜总头数的58.55%;牛马羊669万头,增长15.92%,占牲畜总头数的41.45%。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调整畜牧业的生产方向,使草食牲畜和杂食牲畜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呢?这是发展贵州畜牧业的战略指导思想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西夏归明人即指投归北宋的西夏政权统辖下的人口。作为削弱西夏的一种手段,北宋政府不仅在宋夏矛盾激化时大肆招诱夏人,而且在宋夏关系友好时期也暗中接纳归附夏人。招抚归明人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夏,但却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区畜牧业经济战线和其他经济战线一样,形势大好。由于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制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连续几年获得了好收成,牲畜数量增加,质量没有下降,牲畜和畜产品的商品率扩大,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也向有利于畜牧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转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畜牧业经济战线,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一个是集体牲畜实行了多种经营管理形式,其中以实行户为基础,社员联产承包,家庭经营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牧区畜牧业生产中有不少政策和理论性的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现就牲畜总增和纯增率、草牧场使用权和草原建设、落实党在牧区的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牧工商联合企业、社队企业和民族政策等七个问题,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总增率和纯增率的作用应当肯定 发展牧区畜牧业生产,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还必须具备有效的增产措施。因此,各地牧区要注意掌握牲畜的总增率和纯增率两个关键。 总增率是畜群除去在繁殖、放牧、饲养管理过程中的损失以后,较上年度牲畜总头数增加的比例。它表现了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和收获量,是衡量畜牧业生产好坏的主要标志。总增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高。畜牧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总增率,增加牲畜,增加畜产品,以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只有有了较高的总增率,才能保持一定比例的纯增率。纯增率是畜群在保持合理的畜群构成、幼畜的繁殖与成活率的条件下,除去食用消耗数量和征购数量以后,较上年度牲畜总头数增加的比例,是牲畜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夏藏传佛教对元代藏传佛教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中后期藏传佛教的盛行,为元代藏传佛教的东传和流行起到了桥梁和基地的作用。元朝政府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了西夏对待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以及西夏的藏传佛教制度,西夏藏传佛教在佛经流传、修行仪规、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也对元代藏传佛教造成了较大影响。以杨琏真加为代表的元代河西僧人,对推动藏传佛教在元代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夏的畜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是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羌族传统的经济部门,在西夏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考察、分析它的发展状况,对研究西夏经济史与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不无裨益。公元6世纪后期,党项羌人居住在今青海省东南部及与陇蜀交界的山地草原地带,过着“牧养犛牛、羊、猪以供食”,“织犛牛尾及(羊左)(羊历)毛为屋”,“不知稼穡”的单纯游牧生活。唐初,迫于吐蕃的强盛,他们内徒到秦陇交界的庆州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银、夏、绥、宥诸州。这里虽然是比较贫瘠的山地与沙漠草原地带,一般不宜农耕,但秦陇交界山岳起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大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应该“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这里十分明确地说明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对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在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如何贯彻十二大精神,开创畜牧业生产的新局面,无疑应当把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我区的畜牧业属于草原畜牧业,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体现在单位草场所提供的畜产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上。 草原和牲畜是草原畜牧业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没有草原就没有畜牧业,没有牲畜,草原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不了。因此,不仅要科学地管好牲畜生产,同样又要科学地搞好草原保护,利用和建设。那么,是否有了饲草,有了牲畜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呢?也不尽然。饲草是第一性生产,牲畜是第二性生产,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是二者的结合。畜产品的多少和质量好坏,故然以饲草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为基础;另一方面,同样的饲草被不同的牲畜食用,或者饲养方法是否得当,转化来的畜产品数量和质量也不同,所以,我们研究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就不能不同时注意到这两性生产的关系,并按自然规  相似文献   

11.
<正> 要提高我省畜牧业生产水平,改变牧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活,当前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党在牧区的经济政策,改革畜牧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商品性生产。 大家都知道,畜牧业是我省的一大优势,是牧区经济的主要支柱。发展畜牧业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更好的畜产品,而畜产品只有转化为商品,才能变成财富,增加收入,改善群众生活,同时也满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化,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化的新时期。在这方面我省也作了不少转化工作。三中全会以后,我省畜牧业经济注意了发展商品性生产,改革了畜牧业的生产指标体系,初步扭转了单纯追求牲畜存栏头数的作法,提倡在提高总增率的前提下多出栏,多出售,加快牲畜周转,使畜  相似文献   

12.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林立、僧人众多,政府与僧团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政府崇佛政策的支持下,为西夏寺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本文主要从不同阶层的施舍、寺院买卖兼并土地、高利贷经营、宗教活动、纳钱度僧和亡故僧尼的部分财产施入寺院等方面对西夏寺院经济来源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罗布桑却丹明确认识到草场是畜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介绍了合理利用草场的分群放牧法和按季节气候变化牧养牲畜安排草场的方法 ,详细介绍了选择牲畜优良品种、掌握牲畜怀胎繁殖时间的常识以及区分牲畜毛色、给牲畜定命和各种飞禽走兽的生活年限等知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夏文献资料和文物的大量出现,有关西夏社会的汉文、夏文资料也逐渐显露出来,而且日趋丰富,于是为再次研究西夏契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本文从迄今发现的西夏契约资料、西夏契约的格式及签字画押的特点、西夏借贷(典当)的计息方式、西夏借贷(典当)不还的处罚方法等四个方面对西夏契约进行了探讨,得知西夏不仅借鉴学习中原王朝的契约经验,同时对西夏的契约制度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96 %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主体 ,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 ,本人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调查了解了牧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现就当前畜牧业生产和提高牧民收入谈几点看法。一、取得的成就解放以后的 2 0年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省畜牧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全省各类牲畜从 1949年的 748.73万头 (只 )增加到 1979年的 2 2 13万头 (只 ) ,增长了 3倍 ,肉类产量增加到 6万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  相似文献   

16.
殷卜辞中有大量关于"刍""牧"材料的记载。辞中之"刍"具有不同的含义:可指吃草的牲畜、饲养牲畜的草料、放牧或牲畜饲养者,亦有割草或拔草之意。商王朝在一些特定区域设置牧场,并将其称之为"牧"。"牧"于卜辞亦为主管畜牧之官,"刍正"也是王室畜牧业的主管者。卜辞有许多关于牲畜饲养与放养的场所或地名,此正反映了商代的畜牧业比较发达。通过对刍、牧及相关材料的分类系联整理,可以从中看出殷商晚期畜牧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西夏佛教新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利用新见的西夏文献和文物 ,对西夏佛教的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作者搜集了多种西夏皇室发愿文 ,为历朝稀见 ,并指出它们的学术价值 ;西夏有三位帝师反映出西夏帝师制度的形成 ,并对元代帝师制度产生直接影响 ;众多的国师也是西夏佛教的显著特点 ,国师在西夏佛教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夏后期佛教法事的铺张 ,表明了西夏佛教的繁荣 ,但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西夏不同形式的佛塔展示出佛教建筑的多样性 ,也透视出佛教信仰多民族融合的风格 ;西夏首创以活字版印刷佛经 ,形成实用规模 ,并保存了很多早期的活字印刷实物  相似文献   

18.
西夏崇佛,境内僧、寺众多,为保证僧团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到多而不乱,政府实行严格的试经度僧和担保制度,禁止私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西夏中后期僧尼数量更多,法事活动也更加频繁,国家保护僧尼及寺院享有一定特权。但僧人并非完全寄生的阶级,他们承担一定的赋役和社会义务,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9.
绵羊饲养业是我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九八二年(畜牧生产年度),全区存栏牲畜4,721.9万头(只),其中绵羊2,543.8万只,占牲畜总数的53.87%,占羊只总数(3,474万只)的73.22%强。提高绵羊饲养业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促进我区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毛肉矛盾”是发展绵羊饲养业,提高绵羊饲养业经济效益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游牧到定居--北疆牧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者被称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个杰出典范 ,他们依据大自然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而循环迁移 ,追逐水草以畜养牲畜。“畜牧生计是对大草原、山区、沙漠 ,或其它初农文化与农业所不能适应的地区的适应”①,但从历史的发展看 ,农业对需要广袤土地的畜牧业的侵蚀随着人口的攀升 ,随着人类对食物需求量的增大而无法避免 ,完全依赖自然的草原畜牧业逐渐在减少 ,一些畜牧群体 (又称游牧民族 )多少年来一直持续的传统的生计方式也因此而在改变。在新疆 ,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被认为是游牧民族 ,其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生活来源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