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视觉”是一个并不显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首先,技术作为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起点,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生成及其内在价值主要是以视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得以呈现的.在一个关乎技术与文化再生产复杂关系的问题域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借助光晕与震惊、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现实功能指向问题,可以在视觉维度得到充分的揭示.最后,对于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效应问题,不仅要立足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全球语境,更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生态,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视域中予以审慎考察.  相似文献   

2.
李巍 《理论界》2023,(5):81-88
对现代性的思考贯穿于本雅明的整个学术生涯,早期通过对巴洛克戏剧的研究,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寓言特征,它多义含混且世俗化。中期通过对灵韵艺术的思考,确定了现代艺术特征的形成取决于机械复制技术,现代非灵韵艺术继承了巴洛克寓言的关键特征,并且具备了现实的政治解放潜力。后期本雅明将现代性的思考扩大到日常都市生活之中,现代都市充满着揭示时代本质的辩证意象,它们是拱廊街、商店、地铁还有人群,它们提供了新的生存体验,人们凭此可以从原本的线性历史中爆破出来,也能将人群凝结为新的革命阶级。  相似文献   

3.
杨凡 《阴山学刊》2020,(2):68-71
随着现代性获得精准轮廓,机器之眼透视人文脚本,机械复制的浪潮刷新了艺术生产和接受的方式及其功能本身,围绕着这一场域下自律艺术的生存转向,本雅明敏锐地捕捉到技术的启蒙特质并深刻挖掘其背后蕴藏的革命潜力,意图通过艺术政治化实现对法西斯战争美学的批判及资本主义制度的颠覆;阿多诺从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指出机械复制技术完全为资本和交换逻辑所操控。虚假性满足、物化和拜物教的泛滥实现了资本主义自上而下对大众的欺骗与整合。本雅明与阿多诺的理论交锋奠定了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域和基点,并揭示出其革命与解放理论深度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及挑战。  相似文献   

4.
徐巍 《中州学刊》2005,(5):235-239
由于不同的文艺形式在不同的传播时代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而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小说走向衰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当今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影视与小说存在着互动与背离两种主要关系,由此当代作家们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一部分作家认同乃至迎合视觉文化,主动地投身其中;一部分作家既利用视觉文化环境,又坚守小说的艺术本性;还有一小部分作家则以背离的方式继续小说艺术本身的探索,而复调小说则成为小说自救的一条可能途径.从而,影视与小说的关系也呈现出互动和背离两种看似矛盾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黄春燕 《学术研究》2005,(7):116-119
本雅明以别具一格的文化批评方法实践批评家的"谋略".对艺术界的深刻洞察总是使其能够在词汇中接续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关联,词汇的阐释抗拒了体系的构建,这种方法体现出一种怀疑知识而追寻真理的态度.诸如灵韵、震惊、寓言等被印上本雅明独特标记的词汇,在人们不断接近真理的路途中具有了意义.这启发我们在词汇中开辟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空间,以词汇连接起日益遥远的文化传统.本雅明将艺术置于世界这一文本中进行观照,又在对艺术现实的审视中探究大众的命运,希望大众在古典艺术品灵韵消散的欢歌中释放革命的力量,却又在对灵韵的追恋中悲悯大众经验的贫乏.他将城市生活凝结在有关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意象交错中,而这些意象又在日常生活理论中延续了艺术与大众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韩红艳 《理论界》2012,(7):167-169
本雅明以摄影、电影等现代艺术为例,论述了技术复制文化的双重性。文化在复制技术的推动下在大众中普及,从而带来了平等的解放力量;与此同时,这一历程也带来传统文化"灵光"的消失,导致文化迷失在消费商品与政治的领域中。他试图通过"寓言"的对抗方式来展开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以此拯救文化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的学者率先建构了本雅明和阿多诺在大众文化上二元对立的观点.他们认为二者在三个方面有较大分歧:其一,本雅明看到了大众文化中所蕴含的公众反抗的积极潜能,但阿多诺则完全无视这一点.其二,本雅明看到了媒介技术积极的向面而阿多诺则不承认这一点,后者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者和悲观论者.其三,本雅明的政治立场更接近布莱希特而非阿多诺,前者倡导艺术的政治化来反对法西斯的政治美学化,而后者则认为必须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否则艺术将无法摆脱政治宣传的下场.然而,回到历史的语境,这三个论点都站不住脚.相反,多个证据表明,本雅明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开创者,阿多诺等学者只是在不断地顺着本雅明的思路拓展这一理论.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阴暗基调,只是因为对纳粹和反犹的过度敏感,导致其夸大了进步主义时代之后美国的大众社会与文化的极权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对先锋派的理论批评中,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和感官知觉联系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独特先锋意义的“艺术的政治化”批评模型.本雅明肯定了先锋派的形式革新及其颠覆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力量,但是他认为先锋派未能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因此如何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如何积聚集体的革命能量成为本雅明先锋派理论批评的主题.本雅明提出艺术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必须努力革新媒介形式和技巧,以消除艺术家和无产者大众之间的界限.他试图说明艺术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如何定位自身实际成为艺术政治化的关键问题.本雅明强调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形式,而且改变了无产者大众的感知,因此艺术的政治化意味着艺术必须满足大众感知的需要,改变大众的感知和接受态度,从而生产出革命的大众.  相似文献   

9.
“灵韵”这一概念是瓦尔特·本雅明独创的艺术理念,在其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灵韵与摄影关系的思考,在不同的文本中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关系内涵。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从摄影的技术特征出发,认为摄影破坏了传统艺术的原真性和距离感,从而导致灵韵的消逝。然而,在《摄影小史》中,本雅明从将摄影视为独立艺术媒介的角度,通过分析观者与被摄者目光相遇过程中的惊诧体验,展示了灵韵如何从摄影中回归,这种灵韵体验成为过去与现在、观者与被摄者交流的纽带。这一观点在本雅明的其他文本,乃至罗兰·巴特的摄影理论那里都得到了呼应。文章通过重新审视本雅明的摄影理论,着重探讨本雅明关于摄影与灵韵关系,一方面拓展了本雅明“灵韵”的理论内涵,丰富对本雅明复杂身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理解摄影媒介提供一个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董希文 《学术论坛》2005,(1):160-164
在后现代社会中,视觉转向成为必然.就逻辑层面而言,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形象对语言中心论的反叛与颠覆;然而就社会层面来说,它又是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在文化上的必然表现,由此导致视觉文化具有商品性质.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影响着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