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武强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152-156
为了通过"以夷制夷"达到对西北蕃部的有效统治,北宋王朝在西北边区任命了众多的蕃官,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蕃官除授、承继、升迁和地位法制,对其行政权限、政绩考课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蕃官行政法制.与此同时,北宋政府还针对边区一些蕃官酋首滋事扰边、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的行为,依其情节轻重给予法律处罚.  相似文献   

2.
河湟区域是宋夏战争中,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北宋在对河湟的经略中,非常重视笼络蕃族酋豪.因为,蕃族酋豪不仅影响着河湟唃厮啰政权的政治向背,而且也影响到北宋对河湟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可以说,北宋在不同时期对河湟的民族政策都有他们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刊裁《西夏归宋酋豪刘延庆的几个问题》一文,资料丰富,论据确凿,解决了刘延庆一家的族源问题,认为刘延庆“四代为蕃官”,“是归诚宋朝的党项羌酋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唯所引《紫微集》卷十四《刘光世故父延庆可特追封秦国公制》一文的标点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人名问题。原文说: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毗连的广大西北地区,散居着许多党项人和吐蕃人,及其它族属不甚清楚的熟户和生户。宋人在习惯上把这些少数民族统称为蕃部。利用或依靠蕃部来经制西夏,或者说“联蕃制夏”,是北宋在对夏战争中采用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李华瑞在《河北学刊》1989年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对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仁宗时制定联蕃制夏政策是北宋对夏作战屡遭败绩,军事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下产生的。而宋真宗以来对西北诸蕃  相似文献   

5.
宋真宗和仁宗时期,为对抗西夏,北宋政府竭力经营甘青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边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北宋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试就此问题及其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宋夏西北边缘分布着大量的蕃部族帐。北宋中后期,在汉地农业文明的影响下,这些蕃部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封建土地占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文  高小强 《宁夏社会科学》2010,(1):98-101,112
北宋王朝自建立起,国家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中,和西夏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困扰北宋民族政策制定的当首推西夏。概要来说,西夏对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只能与河湟吐蕃政权结盟共抗西夏;北宋将招、买马的地点愈来愈倾向于河湟蕃族区域;为消除边患、经制西夏,对河湟吐蕃实施经略是大势所趋;西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和河湟蕃族政权对北宋的严重依赖,使北宋“联蕃制夏”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唐初在西南边疆广设羁縻府州,当地党项羌开始主动内附唐朝.高宗时期爆发的"唐蕃战争"使党项羌与唐朝的关系出现分化,一部分党项羌受到吐蕃的控制与驱使,另一部分不甘吐蕃统治的党项羌被迫向唐朝内徙.这一过程为后来唐朝组织党项羌定点内徙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变了当时乃至以后党项羌的分布格局与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割据于陕北夏(今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银(今陕西米脂县西北)、绥(今陕西绥德县)、宥(今陕西靖边县东)地区的党项羌拓跋部政权,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夏王国的前身。与此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藏族的吐蕃、白族的大理以及蒙古、回鹘诸部和于阗、龟兹、高昌等西域小国。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中,辽先强大,与北宋对峙。金继起灭辽灭北宋,和南宋对峙。蒙古诸部在十三世纪初由铁木真统一,再过70多年,即公元1278年,中国大地上存在的所有对峙之国、酋豪领地,统统归入了蒙古族建立的大元帝国的版图。在这长达将近四个世纪的岁月里,其余少数民族建立的独立之国,割据领地只能蜷处于边僻一隅,不能于中原大地上的庞大王朝对垒角逐。而党项羌拓跋部却能够从陕北高原上崛起、扩张,建立起幅员二万里,立国近二百年,先与辽、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与夏、辽为邻,边界万里.因沿边许多地区,“川原夷旷,便于骑战”。所以,如何对付夏、辽精锐骑兵的奔突侵袭,成了困扰北宋王朝的一个重大问题.宋一方面在沿边采取开挖塘泊、广种榆柳、深沟高垒,修筑堡寨等措施以限北骑,另一方面力图发展自己的骑兵与夏、辽抗衡。沿边市马,耗资甚巨,“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而利用民间力量没置买马社,则简便易成,颇有成效,对北宋马军的建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陇右金石录》的作者张维在考释《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时说:“……碑文一再斥言西羌,而元昊上仁宗疏,自称:‘改大汉衣冠,制小蕃文字。’①碑中书西夏文者,即题为书番碑。是羌、番必各自为族类,而西夏不自承为羌也。至夏之称蕃,盖以唐时吐蕃据有涼、陇,自号大蕃,其余威或犹存于诸部族间,故因而仍之,以畏诸戎欤!”②这里提到的“羌”与“蕃”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唯“小蕃”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应予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东汉对羌族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隔绝羌胡获得成功之后,在沉重打击了匈奴军事气焰的同时,也引发了汉朝同西羌的正面冲突。因之,在西汉时期就爆发大规模的羌汉战争。西汉政府在取得对羌战争的胜利后,设金城属国以处置内徙、降附的羌民。这一统治方式,对保障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长期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东汉建立后,一方面,大批羌民聚居于东汉边郡境内,受东汉政府的直接统治,另一方面,塞外羌人部落仍判服不常,并煽诱内附芜人反抗东汉政府。这一时期,羌族已发展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且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羌汉关系在西北民族关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处理羌族事务成为关乎国家治乱兴衰的头等大事。因此,对羌政策成为东汉西北民族政策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护羌校尉领护西羌 以河湟为中心的西羌地区,是羌人活动的根本之地,因此保证这一地区的稳定,是保证东汉西北边郡安定的关健。东汉初,隗嚣割据陇右,联络西羌豪酋,对抗东汉政府。隗嚣灭亡后,西羌豪酋并未屈服,“先零与诸种勾结,复寇金城、陇西”,严重威胁东汉西北地区的安定。建武十年(34),东汉政府派来歙率盖延、刘尚与马援等进击西羌于金城、大规模羌汉战争爆发。从建武十年至十三年(34—37),来歙,马援等先后平定了金城、陇西的先  相似文献   

13.
<正>宋代的蕃学是宋王朝在汉藏杂居地区为藏族设立的学校教育.蕃学的建立、发展和废除是与宋王朝的治边方略分不开的,它打破了藏传佛教在藏族教育中的统治地位,表明了汉藏文化教育的交流源远流长.一、蕃学史料考证早在唐代,汉藏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就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藏族贵族以“附学”的形式送子弟入唐王朝的国子监等高等学府,学诗书、识礼义、衣绮纨、步黉舍,为吐蕃王朝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人才.到宋代,汉藏文化教育的交流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蕃学的建立.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我们把有关蕃学的史料梳理如下:秦凤路缘边安抚司言:“洮河蕃部近知官有借助钱,不住出汉请领.缘初得朝旨,令再三住支,窍虑以故阻节蕃情.”诏自今更不限时月支借,如经略司钱不足,以市易司钱续支.又言“通远军宜建学.”亦许之.王安石曰:“种世衡在环州建学,令蕃官子弟入学,监司疑其事,遣官体量.世衡非欲得蕃官子弟为门人,但欲与之亲狎;又平居无事时,家家有如质子在州.”上曰:“世衡事事辄有计谋,其建学非苟然也”.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三月,戊戌,知河州鲜于师中乞置蕃学教蕃酋子弟,赐地十顷,岁给钱千缗,增解进士为五人额,从之.熙宁八年闰四月,诏以荣州团练使赵思忠为秦州钤辖,不厘职,依熙河例给存恤,教其子以中?  相似文献   

14.
北宋前期,西夏的崛起迫使宋廷不得不改变对吐蕃的政策,宋廷积极招抚吐蕃,试图实施联蕃制夏策略,从而争取宋夏对峙中的主动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北宋对吐蕃采取了综合经制的招抚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宋、夏、蕃三者错综复杂的争夺形势的影响,同时受限于宋王朝招抚政策所具有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宋蕃之间的合作是脆弱与短暂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国家不是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而是古代酋邦在政治上和地域上演变的产物,这一观点,在关于中国国家形成问题的研究中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由部落联盟而导致国家产生这一模式,应该说只是在世界较少地区出现过的一种特例,并不可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迄今,似乎只有古代地中海地区和印度的一些国家的形成可以较系统地运用这一模式予以解释。而就是对这类国家的形成,在运用部落联盟模式予以解释时,也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至于酋邦向早期国家的转化,则可以有多得多的例证。色维斯(Service)因而把酋邦看作是人类政治组织演进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阶段;当然这个看法本身也还有待于讨论。古代中国是早期国家形成中酋邦模式的一个拥有充分资料的个案。对它的研究,不仅针对着中原早期国家的形成问题,还涉及到如何恰当地解释自纪元前四千至三千年之间中国境内的几个有着较高度发展的地区之间在政治进程中的差异性即不平衡性问题,从而对中国早期政治进程的整个图景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酋邦本身在与早期国家的关系上的过渡性与非过渡性问题。在古代中国早期政治进程中,酋邦的这两种可能的特性都有突出的表现。这在早期国家形成的理论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的分析,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分布在今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的善部,按当时来人的指说,主要指的是吐蕃、党项和移居汉水流域的少数回纥及于阗人。这些散居广袤的蕃部,在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其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与当地汉人共同对开发我国古代西北地区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拟就当时着部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作以简要介绍。川谷农业是北宋时期西北缘边州、军著部农业的基本概貌与特色。大凡居住在川谷地带的警部,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有房屋庐含,饲养家禽,种植.五谷。他们一般都“恋土田,护老弱”,…  相似文献   

17.
背景资料 西羌第一村,就是簇头沟旁羌锋村,位于绵池南2公里,岷江西岸,是由成都南来进入羌族区所见到的第一座羌寨,故称西羌第一村。寨内有60多户人家聚居,垒石筑室。白石神供奉于门上或屋顶。寨中一座石砌羌碉,高11层,约25米,突兀挺拔,历经地震与风雨考验而坚不可催。羌锋环境优美,有成片带状柳树林和一簇簇黑桃树。苹果园、花椒树、樱桃林。整个寨子绿树掩映。青水长流。羌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羌绣色彩鲜艳,羌族锅庄热情奔放,羌族祭山会,春天的烧天烛等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8.
邓宏烈 《天府新论》2017,(5):封二-封三
2016年10月下旬的一天,川西山区的天气已带有丝丝凉意。我和几位同行怀揣登顶布瓦寨、一睹黄泥羌碉、感受高山羌寨风貌之愿望,从汶川县城出发,向着目的地一路前行。通往布瓦寨的道路地势险要,盘旋而上,蜿蜒曲折。约三十分钟后,我们终于顺利到达了山顶,置身于这个被称之为“在云朵上的村寨”的布瓦寨,犹如在仙境中漫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吐蕃是一个具有漫长历史源流的古老部落,“蕃”是古代藏族的自称和汉族对藏族的他称。他们自称为“蕃”,是由于他们自古以来尊崇相信仰苯教,“蕃”是“苯”的音转。汉族称他们为“蕃”,是因为他们是古代西迁的“发羌”的后裔,“蕃”是“发”的同音异写字。早期吐蕃王朝实行王位继承制,自栗赤赞普至囊日松赞,王权共沿袭了32代,历代赞普均以苯教作为王权的护持。早期吐蕃出现过好几位政治家、思想家和贤者,他们创造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汉族人民吸收各少数民族智慧而创造的先进文化,对少数民族具有无比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种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民族血肉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的一根牢不可破的纽带,早期吐蕃和祖国内地存在的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就是这根纽带维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北宋前期赵宋笼络西北远蕃牵制夏州李氏政权这一问题多有研究,主要形成了“联蕃制夏”说、“以夷制夷”说两种观点。本文认为赵宋士人虽有主张联蕃制夏,但不占多数,宋人在华夷观念的影响下大量表达的是“以夷制夷”的思想。从史实来看,赵宋在真宗咸平、景德年间和仁宗康定、庆历年间实行“以夷制夷”的主观愿望比较强烈,举措较多,且景德三年之后以持重御边为主流。赵宋对西北远蕃政策的变化与调整,与宋夏矛盾的紧张与缓和息息相关,也与宋太宗晚年形成的对外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