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体,这就给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翻转课堂就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新兴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培养着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谈起,探究了"互联网+教育"时代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登利可汗考     
古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有两串相似的可汗名号,一是东面第1行和南面第13行的teηri teg teηri yaratmi? türk bilge kagan,一是北面第1行的teηri teg teηride bolmi? türk bilge kagan,他们分别对应的是汉文史料中的伊然可汗和登利可汗。唐代文献对伊然可汗的名号有两种不同的译法,一作"伊然",系yaratmi?的音译,一作"登利",系teηri的音译,译法不同而已。伊然可汗是毗伽可汗的继承者,于开元廿二年继位,廿八年卒,在位七年,伊然死后,其弟继位。继位者的可汗号与其兄相似,也含有teηri一词,译成汉文也是"登利可汗"。所以,突厥汗国实际上有两位登利可汗。开元廿二年唐廷派李佺册封的是第一位登利可汗(即伊然可汗),开元廿八年李质册封的是第二位登利可汗。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248-25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概念逐步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领域起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深受影响。大数据的发展,不仅为现代化公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升了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针对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教育公平构建问题,要以现有的教育发展经验和信息时代新技术为基础,探讨我国教育个性化、公平化的实现路径。我国教育公平的新关注点应该从早期的"数字化"转为"数据化",即从原来教育信息化围绕设备展开向逐渐侧重于运用大数据、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转变,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高科技方式的支撑,从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层面,实现大数据时代下中国教育的公平性,真正践行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当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过度的新媒介沉浸中,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让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开始出现风险性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四史"当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治国理政的智慧,是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必备的"营养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深入开展"四史"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活力色彩和时代意涵.在实践中,应当利用思政课主阵地、校园文化主端口、互联网主渠道,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引领力、鲜活力、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技术应用为载体的新媒体在上世纪末得以飞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了"数字化时代"的最先体验者,新媒体则成为他们表达个人意志、实现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校恩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机遇。融入了互联网思维的"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尊重学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符合时代及现实需求,符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国际互联网的通行和迅速扩张,随着媒体手段的日益丰富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毫无疑问,它向人们展示,全球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原国家教育部长陈至立在1999年财富全球信息科技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必将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浪潮必然带来一场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8.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普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这个符合时代主题的新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就是网络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教育价值生成、展开、确立的过程,是整合、统领、引导社会思潮的历时性过程。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非常必要。要顺应互联网潮流,主动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中的积极、正面作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彰显"两课"教育在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作用;营造社区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在中国精神培育中的道德"场域"功能;注重家庭和谐,以亲情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融合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0.
郑晓玲 《南方论刊》2012,(11):63-65
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在互联网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日趋明显的形势下,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是顺应网络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高校应当趋利避害,审时度势,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迈上新台阶。本文着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了部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制定对策,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多媒体教学的进步。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育模式以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兴趣。在多媒体融合、共生共存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和整合媒体的理念。因此,对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借助融媒体平台,将其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中,分析融媒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影响因素,以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水平,开拓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也在急剧增加,高校师生中上网普及率几近100%。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也在急剧增加,高校师生中上网普及率几近100%.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让知识的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引发了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学习理念的冲击,推动学习的每个过程都随知识的变革而被重塑,使“互联网+”时代的学生能实现网络化、泛在化、动态化、个性化的学习,深刻改变其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和学习体验。文章从分析“互联网+学习”新形态的特征入手,分析“互联网+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问题,从优化网络资源、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大数据功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优化师生交互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给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借助"两微一端一会议"应用媒介体系,搭建了由知识层、数据层、功能层、应用层四位一体的党员教育平台,构建了"互联网+动态学习"的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智慧党建"视域中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有效路径,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政治素养,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理论和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理论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探索统一战线成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为重要。通过对统一战线互联网应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新的双向沟通的网络渠道、SNS平台的应用、完善网络宣传效果评判机制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切实加强了统一战线宣传思想工作,确保提高了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培养具备道德感、创新性、进取性、和谐性、超越性等特质的"完整的人"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历来十分注重心智拓展、品性陶冶、人格升华的博雅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具有一定契合之处。发掘博雅教育理念在当下的积极意义,利用博雅教育理念所提供的广阔思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李栋  杨道宇 《理论界》2014,(1):187-189
近来,教育与国民性这一论题又开始升温,升温的背后却浮现出了当今教育与国民性低适切性的问题,即国民教育之时代解释力的减弱。面对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国民教育亟待走向国民性教育,这是一种有着实用气质的教育,一种在伦理框架下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有"国"有"民"的教育。实现这种转向的理由是:第一,国民教育的辨识度在逐渐走低。第二,国民性教育更加注重调和"小我"与"大我"。第三,国民性教育是对国民教育解构后的筛选。第四,国民性教育使国民的爱国情怀更加具象和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