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军  娄小平 《学术探索》2013,(7):145-148
教育理论界,对于师生地位的探讨,有“单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复合主体论”等观点。孙俊三教授把师生关系类型分为“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知道”、“老师知道,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不知道”四种类型,突破了对师生关系研究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崭新的视角体现了传统的教学相长、教育平等、自由教育,还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之间的生生互动,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教育学、生命理论、社会学、哲学等多维度对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进行审视,分析研究这种分类方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师生关系在大学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仍然是传统的"主—客"关系或"客—主"关系,消解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教育涵义。而主体间性的提出,为创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主体间性视野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社会、学校努力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加强教师学生的课堂互动。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单一主体,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主体间性的转向,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对此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加之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作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和对话式教学三个层面不断建构和拓宽路径。以期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具有主体间性品格的人。  相似文献   

4.
"双主互动"是一种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科学理念,其要义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依据现代教学论与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强调教学过程整体性、协同性、互动性与共进性,将合科学教学与民主教学的时代精神,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运用"双主互动"教学理念,应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的沟通互动,在合作信任中实现教学相长,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关怀型师生关系理论虽是由西方教育家系统提出,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早有一些类似观点的萌芽和做法。这一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对解决高校"基础"课的现实困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施项目小组式的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多种沟通途径,建立持续性的师生对话平台;融会师生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积极投入,敢于付出等路径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靖  梁玉 《学术探索》2012,(8):177-179
现代远程英语教育理论认为,远程教育师生间的"主-主"关系只有通过主体间性理论才能得到全面诠释。作者首先剖析了外语教学的主体间性实质,进而提出主体间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能得到充分体现。提出基于主体间性的远程任务型英语教学中任务设计理论基础及原则,以求在现代远程外语教育视阈中最大限度发挥主体能动性,为提高任务型教学的绩效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情感特征决定了其本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关系。教师要善于发挥师生关系中的人际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位差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但也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心理互动的结果。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其教育影响作用能够促使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8.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班级崩溃"意味着师生之教育关系的崩溃,由此引起对"学校存在意义"的质疑,进而引起对传统的教育学理论进行解析、重构的要求。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关系,重构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是新教育学理论的主要目标。但是,如何理解"以生为本"的含义,建构师生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是重构师生之教育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康伟 《北方论丛》2007,(2):125-128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的思想从“之间”这一向度,展开讨论了主体间德性关系何以可能,具有生存论意味;而庄子“辩”的思想从主体间认识何以可能的“中介”这一维度,强调了“成心”、“感觉”和“语言”等因素对互识与共识的消极影响,从而一定程度陷入不可知论。中西主体间性的思维路径与理论均有不同,承认“个体的真实性”是中西主体间性理论走向融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师生的沟通渠道增多、交流方便快捷.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有利于师生间传递信息,增进交流,融洽关系.本文基于江西省3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了解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状况,探讨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倡导新媒体环境下的“朋友一互动型”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强调多个主体的共生性、平等性和统一性.当前高校师生关系面临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弱化、经济化倾向明显、课堂沉默等尴尬困境,深层原因是受社会环境污染、制度设计有偏差、教师道德责任弱化、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缺失影响.主体间性视阈下重构高校师生关系要建立以平等对话为特征的师生交往,设计以知识共享为追求的课堂互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责任,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课程是教师对课程内容加以理解、设计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实施的课程。诠释学、符号互动论、批判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可以给教师理解、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启发,如充分肯定师生的能动作用,视师生为课程创生的主体;特别关注情境定义和主观解释,视师生为课程意义的创造者;积极鼓励师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对课程文本做出相对合理的解读;强调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视教学为教学相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 ,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建构”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意味着师生关系不是给定的 ,而是“生成的” ,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对彼此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 ,师生双方对于彼此的认识状况在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教育组织机构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以"道"为价值基础,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通过考课、讲学和交游酬唱等活动以"情"为纽带展开。书院师生关系建立之初、发展之时就具有区别于同时期其他教育机构的特征:长效性和稳固性。其价值在于整合书院的教学、生活空间,营造人文性教学氛围,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传统书院师生关系,是维系书院发展最稳定、最具人文性的要素之一,也是现代书院回归教育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网络空间,教师的主体性减弱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传统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它在实践过程中常受制于诸多现实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足和主体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师生交往资质和建立合理的交往互动关系,以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建中  刘纯友 《江海学刊》2022,(1):233-240+256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问题备受关注。因传统认识论主体性易陷入一元主体、主客二分、本质论和独断论四大困境,故现代学者提出“主体间性”以补缺救弊,力图化“认识”为“存在”,转“主客”为“我你”,以“生成”易“本质”,兴“对话”避“独断”。这一努力虽有成效却不足以救主体性之弊。出路何在?用中国文化的兼性智慧化解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危机。中华文明形成的乃是兼性主体,具有“兼蕴一体”“兼鸣百家”“兼怀万物”“兼忘天下”四大智慧。当代文学理论应实现从“主体间性”到“兼性主体”的转换,达至兼以易别、兼收并蓄和兼容并包的心胸与境界,重建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兼性主体。  相似文献   

20.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他们各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在目前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师生关系的否定之否定模式就是在主体间性指导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既吸收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积极成分,又对其进行了批判,成为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