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人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使命。2014年习近平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强调,广大人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四有"教师,是精师术、行师道、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师。  相似文献   

2.
习大大教师节寄语广大教师2014年9月1日,恰逢第30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习近  相似文献   

3.
2023年第39届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仁爱之心、躬耕态度、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教育家精神逻辑完整,架构严密,蕴含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其在教育界形成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在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舆论氛围营造、构建多元支持体系等方面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生命伦理文化中,实践智慧将会重新唤起我们的仁爱之心,教会我们科学和道德的平衡之术,提醒我们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仁爱之术”。  相似文献   

5.
试析仁义内外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朴 《文史哲》2006,(5):28-30
后世学者多用“人心内外”来解说告子的“仁内义外”。认为告子主张“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义)由乎外”;而孟子则相信“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因此,孟告争论的焦点是道德情操,特别是“义”德的发生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告子所持的仁内义外说,不是说仁出于内心,义起于外物,不属于道德发生论的范畴,而只是叙说了仁义的施行范围之别。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人格的育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慧 《云梦学刊》2001,22(1):95-96
人格是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集中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十分自然地形成的相互吸引、教学相长的紧密关系,使得学生对教师群体的人格形象产生崇拜模仿、群体趋同和感召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玲 《南方论刊》2021,(3):11-14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立党图存之根本、建国立业之灵魂、改革开放之动力、强国筑梦之决心.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一可巩固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二可防范"四大危险",直面"四大挑战";三可发扬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纯洁性.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要求立足于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探究实现进路,务必要拓宽教育宣传体...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是当今城市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建设就是要人类遵守共同的道德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仁爱原则、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此,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观念;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9.
罗国杰先生一直关注教师道德问题。他认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这是由这一职业特殊的使命和道德养成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今天的教师道德,主要内容包括: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他对于教师道德的阐发和践行,为我们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学习先生关于师德的思想,就是要始终对教育事业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学生怀有一颗关爱之心,对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有一颗不断进取之心。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论孟子伦理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人之深层细微的心理情感活动寻求仁爱之心的内在根据 ,所谓“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他提出仁宅义路、居仁由义 ,从内在与外在、基础和行为的统一确立了“仁义”道德的根本内核和道德人生的基本取向。由此 ,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 ,相依互补 ,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 ,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相似文献   

11.
卜秋菊 《理论界》2009,(6):32-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崇高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积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大局观念、政策观念、服务观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认为身是人的欲望的承载者,是一种非道德性存在,是恶之根源;心是人之自然情感的载体,是人的道德的来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心作为人之道德性存在,主宰着身,身心是一体不分与相互转化的关系.儒家的身心观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身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身的非道德性因素对道德之心的遮蔽.通过对"身"的调控与心的涵养使身心趋于一致,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设定,完成人的自我实现.修身是自我实现的手段和前提,自我实现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赵保佑 《中州学刊》2006,(2):139-142
“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伦理、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思想相比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有兼爱之心,使利己心(爱己)与利他心(爱人)之间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取得双赢、多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现阶段社会走向和谐的道德需求。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的成事之基 ,取胜之道 ,立党之本。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核心内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江泽民对邓小平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重要发展。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邓小平理论的客观真理性 ,讲清楚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之路 ,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是解决“四信”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构建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的新型人才政治素质培养体系,要以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强化牢固的军魂意识为根本、以构筑厚实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基本要求、以养成严谨的求实精神为重点、以塑造具有创新思维的军事人才为目标,共同有机地构成新型军事人才政治素质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陈赟 《人文杂志》2004,(4):55-58
古代道德是以仁爱为中心词的道德 ,而现代道德则以正义为指向 ,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良好 ,而仁爱为中心的道德则可以直向更高的存在及其秩序。在现代 ,道德不再是个人自我臻于善境的日常性要求的传达 ,不是个人德性的完善 ,而是社会维持自身而设置的法规纪律 ,因此它几乎不再是个人的内在需要。而这正是现代道德的根本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7.
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个共产党员改造世界观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加强理论学习,务实理论功底.2、投身伟大实践,坚定理想信念.3、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性锻炼.4、强化自觉意识,做到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8.
卢萍  吕艳春 《理论界》2005,(8):108-109
"仁爱生命"的道德理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主张,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絜矩之道"为《大学》之秘旨、平天下之要道,它始于孝悌慈、人心所同然之善,在上位者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上行下效,百姓自然受到感化,兴起道德良知。"所恶勿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絜矩之方,为爱人之恕,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在立体的社会关系网中,大家相互敬重理解。对于统治者来说,一定要体恤民情,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的生活,保证其孝悌慈之良善能在现实中充分展开。与民同好恶,则体现了絜矩之王道精神,要求统治者以天下心为心,本着天下为公的仁爱精神,一心为百姓谋福利,不能盘剥民财,供自己享乐。絜矩之道要求先慎乎德,修身为本,德本财末,财为天下用,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由于朱子的影响,"上行下效""将心比心"成为妇孺皆知的思想观念。近代以来,絜矩之道与平等、自由、权利、爱国等现代观念建立了密切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也离不开絜矩之道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目标、手段及方式上一直存在观点的对立,这其实是思维套路化的表现。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其根本在于仁爱之心。如果丧失了根本,一切所谓的救助之法都会出现偏差,救助工作就会在两端中循环。只有回归救助之本,才会有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