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2.
苏雪林一生充满矛盾。她的人生选择在传统与现代中徘徊,她的性格在两极间摇摆,她的著述在创作与研究间游弋。方维保著《苏雪林:荆棘花冠》给读者还原了一位真实的苏雪林。该著的突出价值在于:以历史的态度揭示苏雪林矛盾复杂的性格与丰富曲折的心路历程;以公正的原则给苏雪林文艺批评、学术研究以充分的重视与肯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者们大多把目光局限在苏雪林的散文、小说创作,其实,苏雪林在戏剧、诗歌、文学批评等领域同样具有卓越的成绩。详细评析了她的代表作《鸠那罗的眼睛》(三幕唯美剧)的三大艺术特征,并将其放置于现代同类剧作中展开比较;又从苏雪林的文艺思想中探寻出该剧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棘心》为代表(包括散文集《绿天》和剧本《玫瑰与春》),女作家苏雪林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辗转于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她们的身心常常处于悖离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 苏雪林(绿漪)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闺秀派”代表作家。人们提及她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棘心》及其女主人公杜醒秋。小说中所描绘的杜醒秋在法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与作家本人在法留学生涯颇有相似之处,主人公那种旧式家庭出身的女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性格,又与作家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几乎一致。可谓杜醒秋的原型即是苏雪林本人。因此,国内评论界往往把《棘心》看作是作家的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皖籍名家研究·出游与回归: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寓言———论苏雪林的早期创作………………………方维保(4)复杂和多面的结合体———评石楠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朱菊香(4)论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的独特价值———兼谈其对新世纪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8.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1945年苏雪林以明末清初抗清复明仁人志士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蝉蜕集》.作为作者唯一一部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运用多种现代叙述方式,宣扬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与天主教精神,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黑暗现实进行了反思.小说在当时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应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作家苏雪林在作品《棘心》、《绿天》以及晚年的自传《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中表达了对母亲形象的歌颂和认同,无意中预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深层上却展现了现代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在认同母亲的牺牲精神的同时不能及时舍弃母亲的软弱与保守,缺乏审母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刊本期发表的徐志摩书信六封,是新近在一九三五年的《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上发现的。《现代文艺》创刊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五日,终刊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共出九十五期。刊物是由当时在武汉大学执教的一些作家、学者办的。主要作者有陈西滢、凌叔华、苏雪林、陈衡哲、袁昌英、朱东润等。编者在《发刊词》中提出五条宗旨:  相似文献   

12.
《绿天》是苏雪林女士的成名散文集。她的散文呈现了双重世界:一方面是作者憧憬的现实和理想中的一片绿天,是真实的心境;另一方面是作者用精致清丽的散文语言编织美丽的谎言,安慰现实绿天下无奈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谈苏雪林30年代作家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作家评论是最早研究现代作家的资料.从苏雪林评价作家的矛盾性入手,分析其作家评论的标准偏差及其成因,进而认识苏雪林作为文学评论者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皖籍名家研究哲学需要方法的革命———从胡适治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魏航(1)从传统走向未来———郭因美学思想述评李景刚(1)“诗人自杀究竟有什么意义”———由诗人海子自杀意义的两种代表观点说起古大勇(1)胡适的五四观盛菊(2)国家情怀:现代知识分子的成年镜像———论苏雪林的战时创作方维保(2)论张恨水小说中的市民价值观和文化心理趋向王晓文(4)《鸠那罗的眼睛》的唯美主义风格潘讯(4)《竹山房》:二姑姑故事的多重讲述乔琛(6)与苦难搏斗的艺术奇葩———评石楠的传记小说朱菊香(6)历史中的个体及其阐释的可能性———读《苏雪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楚辞的专家学者多称《九歌》为“神曲”。比如苏雪林先生在《屈赋论丛·自序》中说:“我大胆宣布《九歌》是整套神曲。”他们的理由都是因为《九歌》是祭神的歌词。 称《九歌》为“神曲”,是十分准确的。而且意义重大。但是仅仅因为它是祭歌而获取“神曲”的雅名,那是不能令人感到切理餍心的。因为包括《诗经》的“王颂”在内的一切祭神的歌曲都将有资格获得“神曲”的美名。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族主义立场和思想的产物,苏雪林创作于抗战期间的历史小说集《蝉蜕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公正的评价。经过考察作者的思想背景和写作动机,可以发现《蝉蜕集》有着虽不明晰但十分明确的民族主义写作背景,从政治伦理视角进行片面解读,是有违抗战时期历史文学创作的实际的。明确了这个背景和基础,《蝉蜕集》才有可能得到符合历史与艺术标准的评价。《蝉蜕集》对于理解她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国家情怀是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甚至对于理解和考察抗战时右翼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态度和政治伦理取向,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苏雪林是一位集创作、教学、研究于一身的优秀女作家,她是以散文成名,以文学研究蜚声于海外,而作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中文学批评的一份子,她的文学批评却极少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本文就苏雪林文学批评中所体现的道德至上与个人价值的对立论、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二元论来谈谈苏雪林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20.
袁昌英教授是我国“五四”后著名的作家和法国文学学者 ,曾和凌叔华、苏雪林被誉为“珞珈三女杰”。三人中袁最资深。她以现代主义重新创作出剧本《孔雀东南飞》 ;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文学研究 ,成就卓著。今年是她逝世 3 0周年 ,故全面收集了她的著译目录 ,并介绍了她的文学活动 ,以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