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修补分省城市化水平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于不同省区城市化水平只在人口普查年份公布,非普查年份并未公布,只有节点数据而没有时序数据.而在关于城市化水平相关的时序数据方面唯一能够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搜寻到的资料要么是过分夸大的市镇总人口数(三普标准),要么是偏小的市镇非农业人口数(二普标准).城市化发展是一个过程,显然,在目前已有数据的基础上不能对不同省区城市化发展历程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为此为各省区提供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镇化水平数据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分省城市化水平数据修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一星  田帅 《统计研究》2006,23(1):62-65
一、引言目前国内对于不同省区城市化水平只在普查年份公布,非普查年份并未公布,只有节点数据而没有时序数据。而在关于城市化水平相关的时序数据方面唯一能够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搜寻到的资料要么是过分夸大的市镇总人口数(三普标准),要么是偏小的市镇非农业人口数(二普标准)。城市化发展是一个过程,显然,在目前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是不能对不同省区城市化发展历程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为此为各省区提供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镇化水平数据显得至关重要。借助城市化水平的修补填补分省城市化水平历年数据的空白,帮助不同省区对自身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国人口普查,保障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属于大规模抽样调查,是世界各国在人口普查中普遍采取的用来评估人口普查登记质量的调查方法.是评价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的事后分层估计初探>一文,在讨论抽样调查分层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的事后分层的标志选择和层数确定.并对事后分层双系统估计量及人口普查总体真实人口数事后分层估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2010年11月1日零时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组织实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新世纪以来一次重大的社会动员.  相似文献   

6.
近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2010年6月1日施行.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7.
《统计研究》(2000-2007)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获取基本数据的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统计研究>载文在2000-2007年期间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从论文被引用的角度来揭示<统计研究>的影响力,并为统计学科的研究和进一步提高扩大<统计研究>的影响力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口普查是一项情况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科学高效保质完成人口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建议在绘制小区图、编制<户主姓名底册>、入户调查等方面讲究技巧.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如期公布,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特别是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在大部分年龄组上,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统计》2012,(11):2
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系列资料已经面世。这套系列资料包括《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分县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分乡镇街道人口普查资料》和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普查资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普查资料;部分城市人口普查资料。本系列资料汇集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包括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生育、就业、老年人口、死亡、迁移和户口登记地、住房等人口基本状况和结构情况,同时附录了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相似文献   

11.
尹勤 《统计研究》1995,12(3):60-62
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尹勤人口城市化水平,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90年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为26.23%,属于人口城市化刚刚起步的国家之列,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78-2008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编的<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的数据,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乡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迄今为止,对它们的发展状况的整理和研究还非常少.  相似文献   

13.
段新  乔杰  戴胜利 《统计与决策》2022,(23):121-126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城市化效率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全局参比法、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熵权法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测算,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不同区域2008—2019年的城市化效率与科技创新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从时序演变上来看,区域城市化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大体都呈现上升的态势,城市化效率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科技创新水平;从空间格局上来看,城市化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态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城市效率仍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状态,随着时间增长处于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状态,但增速缓慢;区域城市化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耦合度分布不均衡,高度耦合地区集中分布于东部的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等地区,且东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塞 《统计研究》1991,8(6):1-7
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它是检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力量的重要尺度之一。我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在同一时间内,对11亿多人口逐一进行了21个项目的登记调查。这次普查,准备时间短,只有一年半,而国际上通常准备时间为3—5年;经费少,中央财政拨付的人均普查经费只有0.16元人民币,而国际上人均普查经费最高的为10余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普查经费亦达2美元;流动人口多,全国有流动人口3000多万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可谓规模空前,困难空前。现在,举世瞩目的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已取得普查登记、数据手工汇总和10%提前抽样数据处理的圆满成功,并将取得全部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工作等人口普查工作的全面成功。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水平评测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斌 《浙江统计》2002,(7):31-3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提法也愈来愈多,中央政府提出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各级政府也都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制定了区域性现代化发展纲要。现代化主要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目前考核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评测,文献研究较多,但测算数据之间差异很大,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统计学在中国的研究和探索(二)文/李成瑞二、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普查数据分散处理方法(一)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为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中国长期以来主要采取对统计数据事后检查的方法.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为了切实保障这一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落后农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跨越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经济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途径。由于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我省城市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城市化水平为21.49%,结合建制镇,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4.76%,不仅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36.1%的水平。从现阶段我省经济发展实际看,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程晞 《统计研究》1993,10(6):46-49
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继1982年人口普查之后又一次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分年龄、性别的在业人口数据,这对于研究我国30年代以来的在业人口状况及发展变化并预测未来趋势,无疑是极为宝贵的。当我们在对第四次人口普查有关在业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前,最关心的还是普查资料的质量,即普查资料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9.
集聚经济与中国城市体系优化──跨省迁移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中小城市偏向型城市化政策导致了扁平化的城市体系,使得经济增长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体系在1990-2000年间变得更加扁平化。但随着城市化政策的调整,2000-2010年间,大城市的增长更具优势,扁平化的城市体系逐渐得到优化。使用跨省迁移人口作为城市经济集聚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沿海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提供的经济集聚力是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原因。依据城市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预测中国大规模城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努力降低迁移成本。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中国存货指数的设计和实现>一文存货指数算法的基础上,改进了规模权重和行业权重的设计方法和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工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为基础,对中国存货指教季度数据提出了季度-简单不加权重、季度-产品销售收入做行业权重、季度-产品销售收入做行业权重三种改进的算法;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调查问卷>的月度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搭配简单无加权、企业个数行业间做加权、产品销售收入行业间做加权构架了六种算法,计算出了相应存货指数的结果,并对以后的存货指数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