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汉代直到隋、唐以来,各代帝王或以长安为都城,或以洛阳为都城。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的城郭园林可谓兴筑繁荣,荟萃了历代名园。本文就以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所撰《洛阳名园记》作为突破口,通过对北宋初期的洛阳名园的分析,粗浅地阐述作者对北宋时期造园手法中的植物造景法及其审美艺术效果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正>舒了先生出生在宣武区龙爪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1951年,舒了考入北京铁路部门,1991年,由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这期间,酷爱文史的他,自学了《中国历史》等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辉煌,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1966年的一天,舒了上班路过宣武门,看到宣武门城楼正在被拆除,他意识到,北京的胡同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他想到,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胡同、四合院没有了,那将是北京历史文化一个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于洛阳东都履道坊,其第宅庭园经长期苦心经营,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代名园。通过对白居易居洛时期大量闲适诗的分析,详细探讨了白园的营建及建筑布局,弥补了考古发掘所作结论的不足,并对白园的园林景观特色及其初建、整修、扩展、废弃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如何处理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和实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策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文章回顾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程,描述了北京旧城现状,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出了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出发,通过对海盐历史、人文、交通等现状问题的综合考虑,提出浙江海盐滨海新城规划"三重水景,五园共生"的立体化发展概念,致力营造外海、内湖、河流为主线的生动滨水空间.建设"滨水乐园、文化观园、生态景园、休闲名园、安居家园",延续海盐的历史人文脉络,提高城市品位,凸显城市个性.  相似文献   

6.
勤奋·独创·硕果─—评《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尹钧科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韩光辉教授的新著─—《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拜读之后,深感这是北京社会科学园地里新绽开的一朵极为引人注目的鲜花,是认识北京现实人口问题历史渊源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7.
李栋  潘夏 《社区》2005,(22):51-54
老北京在称旧日繁华的商贸时,曾流传“东四、西四、鼓楼前”这样一句俗说。可见那时的西四大街是如何商贾如云、街井喧闹了。今天的西四北大街,沿袭了旧时的繁华,是现代的北京城中一条仍然极具文化传统的街巷。西四北大街位于西城区中部,是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属新街口街道办事处辖界;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南邻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是经国内权威专家评审的北京旧城25片文化保护区中的第一批保护重点之一,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这8条规整的胡同群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里体现了北京旧城最…  相似文献   

8.
汉川 《百姓生活》2011,(12):62-63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南浔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早在明清时期,南浔的经济就十分繁荣,素有“江南巨富之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之誉。现在,这里的沿河古民居建筑群,不但有多处江南名园,还保存有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古民宅和中国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  相似文献   

9.
侯仁之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是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对北京乃至我国的新编地方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研究北京历史地理过程中对北京旧志等史料了解全面深刻,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新式方志的编纂工作时,他结合旧志的长处和不足提出了新志应当有新的内容,即新修方志中要增加对地理变化的记载。这对北京新修方志的编纂工作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同时,侯仁之还亲自主持编写了一些方志。他关于北京历史尤其是历史地理方面的观点也为《北京志》各分志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与利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四合院的保护与利用,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旧城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北京传统四合院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北京传统四合院对于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难于判别、难于操作的问题,应通过开展综合研究建立一套传统四合院的评判标准,注意使保护传统四合院的工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风云激荡,然而,中西文化交流的潮流却未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并得以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随着时间的推进,清代出现了励精图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康乾盛世逐渐孕育。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成果及观察指标就是在北京海淀地区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这其中,中西文化交流既是康乾盛世的一个推动力,也是三山五园兴起的重要外因。考察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兴起的中西互动背景,既是清史研究和三山五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有助于审视和把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利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北郊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统治者在这一地区营造的园林,成为清朝大规模建造皇家园林的天然基础。以康熙帝建造畅春园开始,雍正、乾隆和嘉庆又先后营建了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从三山五园建造风格和特色看,它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逻辑发展的结果。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三大园林各具特色。从三山五园的实物表象及其内涵中,分析其中凝聚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朝阜大街是北京旧城内一条极具城市传统文化特色、横贯东西的景观走廊。与单体的历史遗迹不同,朝阜大街是一个集中了街巷、皇宫、园林、寺庙、名人故居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综合体。作为展示北京古都风貌的核心之地,对朝阜大街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不仅考验着城市主导者的智慧,同时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局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民农园利用郊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农田划分为小块土地租给城市居民种菜,以体验农业为主要形式,具有休闲、娱乐、游憩等功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北京市作为国内都市农业的首发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在城市周边已经建立了很多市民农园,但市民农园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依据2012年8—10月对872名北京市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对市民农园的潜在价值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调查者对市民农园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002.62元,期望租种土地的平均面积为38.80 m2,北京市居民总支付意愿为123.01亿元。相比目前市民农园的发展状况,北京市民农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大力发展,使市民农园的潜在价值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园林空间创意的三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的空间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在历史的追溯和文化的比较中 ,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园林空间创意的基本特征和三层结构作了讨论、分析和概括 ,并引申出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特性的新界定。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北京古代休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时风俗的转变给北京休闲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明万历以后的北京民风追求物质享受和游乐。清前、中期开发了“三山五园”,茶馆、酒楼、会馆、庙会、风景游览地等蓬勃发展,商业剧场开始出现。由于内外分治政策,外城西区在各类休闲地的建设方面处于北京各区前列。清末,京剧形成,而园林等休闲地受到外来侵略军的破坏。从甲午中日海战到清亡之间,北京进入吸收西方休闲文化的发展阶段。清末北京公园和动物园开放为市民公共休闲空间,是北京休闲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二眼井、四眼井等以井为胡同名的称谓始自元朝,并以北京有很多带“井”字的街巷、蒙语“水井”的发音与胡同读音接近等为证据,“假设”胡同与水井有关,即胡同源自元代蒙语水井。经笔者考证,以井为名系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在建元前已经存在;北京带“井”字的街巷并不多;北京的水井主要分布在菜园圃和大街上;蒙语井的发音明显与汉语胡同读音无涉,胡同与水井无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SWOT-AHP的北京市民农园经营战略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民农园作为都市农业的新形式之一,近年来在北京广泛兴起,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北京市民农园的经营缺乏战略性,发展受到多重的阻碍。在对11家市民农园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民农园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运用AHP方法对SWOT因素进行定量测度,对市民农园的经营战略进行科学定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浙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特定时期其园林营建曾盛极全国,并有相当一批名园对中国各地园林的营建具有重大影响。就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浙江省各种类型的园林都相当齐备,并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水平。其中,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大规模、公共性的自然山水风景园林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并对国内各类园林,尤其是大型园林有深刻影响。书楼、书屋园林和书院、会社园林以及纪念性园林等以文化内涵著称的园林独树一帜,并成为国内同类园林的楷模。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浙江古典园林在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