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物权公示的对象是物权,而不是物权变动。物权公示只是在物权已经发生变动以后,将新的静态的物权归属状况表征出来,与物权变动是否发生效力没有关系。物权变动和物权公示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两者所实现的制度目标、追求的制度价值、考量的相关因素是不一样的。物权变动和物权公示可以分离,并且应当分离,这一点在动产和不动产上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而物权变动模式不过是在当事人没有作出特殊约定的情况下,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物权变动确定一个科学而又合理的时间基准。  相似文献   

2.
物权公示对象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变动说"、"物权状态与变动说"、"物权状态说"各有其合理性.物权公示对象的不同观点与物权变动的学说及其立法是有着极大的关联的.物权公示是与物权变动密不可分的,就主流情形而言,物权公示基本就是变动公示.但是,我们决不能完全否定物权享有的公示现实.不过,物权的享有也有一个起始点,而这个起始点,即是某个物权变动的结果.从总体上着眼,"物权变动说"应当更为科学可信.  相似文献   

3.
物权的保护借助于权利不得侵害的一般法理即可实现,而物权公示制度旨在保护物权交易中的交易相对人和特定第三人,或者说物权公示的目的在于防止权利瑕疵.擅长抽象的德国学者也没有完成对占有、交付、登记等进行的抽象,概括出上位概念——物权公示方法,而是直接将占有、交付、登记等同于物权公示方法.物权公示方法应该是一种公开的、可识别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物权外观.重构之后的物权公示制度为了与“公示要件主义”和“公示对抗主义”相区别,可以称之为“公示前置主义”.  相似文献   

4.
物权公示是使第三人知晓物权变动的手段,是昭示权利变动和履行公示行为的统一。在公示中应严格遵守公示的立法宗旨,不承认观念交付中的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可以作为交付的方式。公示在动产交付和不动产登记中皆具有公信力,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动产的公示所产生的公信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物权变动有公示生效主义和公示对抗主义之别。公示生效主义在追求物权变动的安全价值之时,泯灭了物权法作为私法的自治空间。从物权公示的对象、物权公示的效力以及未经公示物权的性质来看,物权变动的公示对抗主义立法体例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罗马法中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罗马法中,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方法先后采用了"要式买卖"、"拟诉弃权"和"交付"等形式。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方法在罗马法中的发展演变轨迹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方法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方法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方法的发展演变是由隐藏于其后的特定经济社会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公示制度是物权变动的核心制度之一。发达国家在物权变动公示制度方面有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公示方法和公示法律效力模式。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和动产交付制度应据此完善,我国应确立债权形式主义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8.
简介物权公示的基本含义和方式,指出不动产的公示方式一般为登记,动产的公示方式一般为交付、占有。分析物权公示的效力,即决定物权变动效力、权利的正确性推定效力、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物权公示原则与物权法定原则之间内在的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物权公示原则内在的有一种突破物权法定原则束缚的要求和可能性。这一紧张关系随着公示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现代公示技术的进步及由此导致的公示制度效能的大幅度提高而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合理性就成为了一个问题。物权公示原则是意思自治理念在物权法领域的贯彻和保障,也是维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方面,物权公示原则可以实现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功能替代。  相似文献   

10.
物权变动时须履行一定的公示方法,即不动产的登记,动产的占有或交付。物权变动之所以需要公示,这是因为公示产生的公信力能维护交易安全。公示的效力主要有三种主张即登记要件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和混合主义。我国在公示制度方面存在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完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柳永是宋代的词名家,宋人对其词评价偏于“鄙俚”一面,清人则对其词评价客观公正.从清代词话引用宋代词话这一角度分析,得出清人与宋人在柳词审美上的变化,总结出清代对柳永词评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言文化曾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产生过重要影响。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典籍,也从各种渠道传入这些国家,而以宋代以后为著。宋集传至域外后,又多经翻刻,而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原集在中土散失,仅靠朝鲜本或和刻本传世的,也不在少数。此外,由域外士人编纂和撰写的各种宋人诗文的选本、注本和诗话以及文集、史传、笔记等文献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土地物权立法思路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土地与农村土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村土地可分为非农用土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土地等几部分。鉴于中国的国情,作为农村土地核心部分的农用土地,与农村土地的其他部分(如建设用地)不同,在进行农村土地物权立法时,应该对二者予以区分,分别规范。农用土地所有权应维持现状,由国家统一立法规定,坚持集体所有;农用土地的使用制度应根据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由省级地方立法予以规定,全国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农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建立了房地产开发商在土地交易中的基本报价模型,并通过对该模型的研究认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投标者对土地价值的估计,相应地影响投标者的报价行为。通过对不同效率的开发商分别以高报价和低报价中标的三种情形的分析认为,当将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水平或者其开发成本水平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时,市场交易机制有可能会失灵,形成所谓的“赢者诅咒”或者“输者诅咒”现象,从而降低土地交易机制的效率。为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建议应该维护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可预期性,并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考虑采取不同的土地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5.
物权行为论     
当前,物权行为理论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1)概念上,登记或交付应为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法定的登记或交付方式是为对物权行为效力予以干预和评价,而法律行为成立采自由主义,所以登记或交付应为其生效要件。(2)性质上,物权行为应为独立的法律行为。物权行为中存在着独立的、客观的意思表示,故可以并应适用法律行为的一系列规则。(3)关于物权行为的有因性或无因性,本文主张物权行为应采有因性,这样才符合法律的公平正义观念。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有因性并存并不矛盾,物权行为无因性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可由公示公信原则代替,而公示公信原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并无实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公证制度是大陆法系关于不动产交易的重要制度。法国、德国、瑞士民法将公证作为不动产转让合同的形式要件,并建立公证与登记的配合机制以保障不动产的交易安全。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与法国、瑞士一样实行登记要件主义,但我国相关法律未规定不动产交易的公证制度,物权法草案也将公证制度付之阙如。借鉴法、德、瑞士的立法例,在我国即将颁布的物权法中规定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证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宋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着内部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和外部辽的安全威胁两大问题。宋初统治者多次地、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且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微信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模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主流平台。与此同时,借助微信朋友圈庞大的受众群,微商的迅猛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微商缺乏统一的监管,导致市场混乱,消费者维权困难。这一市场充斥的劣质商品不仅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求偿权,一些不法商家为扩大产品宣传盗取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也对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立法难度大、程序复杂,目前尚没有专门规制微商等网络购物平台的法律。完善对微商等网络购物平台的监督机制,督促其改进技术和管理,并促进行业自律协会形成,是目前规制微商侵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宋人史料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多有关于史书采撰的认识.宋人强调历史撰述要记“大事”,特别是那些关乎治乱兴衰、可以为后世所借鉴的重大事件.他们对史书资料来源的认识已较明确,认为修史当以官修的时政记、日历、起居注为主,私人记述为辅.在史料的取舍标准方面,宋人强调要选取那些符合“大义”的事例,反映出较为明显的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户是我国法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但是组成农户的自然人对该户之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均享有权利,各自然人的土地权利份额如何确定,在《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语焉不详,由此带来诸多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因个人权利诉求和承包土地流转之客观需要,有必要通过修改法律或颁布司法解释等方法,明确农户内部成员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关系。应当授权现有农户内部成员就土地权利份额进行约定并承认其法律效力。若农户成员就其权利份额没有且无法达成协议,法律应规定成员之间成立按份共有关系,各成员份额以当初实际承包的土地份额及嗣后通过继承、赠与、转让等方式获得的承包土地份额为准。若无法确定各成员实际份额则推定为等额按份共有。同时应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继承性、可流转性并解除其与农民身份的"绑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