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图书馆自助服务的概念及应用范围入手,分析了自助服务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实施自助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金融信息化的商业银行革命正在兴起,我国银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增强我国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应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创新金融信息化的支付手段和服务手段,并要规范发展金融信息化的载体——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3.
衡量村镇银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志是农村内部合理的金融竞争机制是否建立,农村金融抑制状况是否因此得到明显缓解,农民能否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而非村镇银行自身发展规模得到了多少扩大,营业网点有了多大程度的增加.村镇银行的产生触动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使区域内现存的正规金融机构受到震动,增强了其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有利于警醒正规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对促进正规金融系统深化改革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金融"即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诸如网络银行、网络证券与网络保险等和网络交易相关的金融业务服务活动。网络金融在支付、结算、融资及产品领域内都对银行业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了冲击。银行的业务被不断蚕食,金融替代效应日益显现,银行面临客户流失严重和资产业务竞争加剧等问题。银行业应提升自身业务发展能力,升级传统业务,创新多样化服务方式;加强与非银行的网络金融组织合作;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安全性建设,重视风险防控,以应对网络金融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论权利保护上的自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由于民事立法上自助行为的空缺,使某些民事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为此,本文借助了我国古代及现代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自助行为的规定,对我国民法上设立自助行为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洪修文 《理论界》2004,(6):18-19
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业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主要包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金融改革的步子要大一些,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等内容。在邓小平的金融思想指导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新形势下,必须继续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国有银行体系为基础的金融约束政策,客观上推动了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原有金融约束政策仅强调对国有银行的激励而忽视了对国有银行的约束,进一步的政策设计应是放宽金融约束政策,在继续发展现有银行体系的同时,拓宽金融发展视野,走出一条渐进的金融自由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余彬 《南方论刊》2012,(5):16-20
利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研究茂名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与银行金融发展呈正相关联系,应进一步加强银行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布局体系,发挥资本集聚作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创新,加快外汇业务发展,发挥银行类金融支持作用,加速新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自助借还应用的优劣,针对使用自助借还系统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等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扩展,推动了金融市场各项业务的蓬勃发展,对提高银行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电子银行、自助银行、自动柜员系统等新型业务的出现,又使金融电子化成为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银行业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依赖程度的增加,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新技术在给银行业带来巨大方便、高效的同时,计算机及网络风险防范问题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1.
李鹏 《理论界》2014,(10):21-25
综观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业者和监管层的"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也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规模的增大和影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乱象百出,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资金去向不明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在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影子银行是近年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监管等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应以金融结构演进和创新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问题,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和效率化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纳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由于普惠金融作为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理论和实践界普遍认为大中型银行不适合发展普惠金融,影响其效益。发展普惠金融真的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吗?基于41家商业银行2003年到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展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发展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可持续性。这一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刚  罗煜 《学术研究》2022,(1):79-87+178
金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银行实践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单一银行体制探索,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构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道,积累了五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即坚持以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符合国情的金融发展模式、坚持对金融系统的严格管控、坚持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和坚持依法严格监管。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概括地说,金融创新包含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两大方面的创新。一、我国金融创新的需求分析1.金融创新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传统体制的作用和影响,过去银行实质上只是办理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记账、出纳收付等传统业务,银行所能发挥的作用受到严重的局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并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情况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客观上要求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拓展自身的…  相似文献   

15.
庞立芹 《兰州学刊》2005,(4):245-246
农民自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多元的公共关系,包括政府的支持、新闻媒体的关注,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合作.就政府而言,应当从治道变革的高度认识民间组织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进农民自助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一个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金融发展理论及其跨国经验研究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与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同时经历了经济增长和以银行中介为主体的金融发展过程。已有中国经验研究文献表明,加快银行体系改革、推动金融发展应该成为中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发展。良好和谐的金融环境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化,从而有力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这样的金融环境包括高效率银行融资、激励风险投资的金融制度、有利于风险配置的金融市场机制以及适当的金融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求对其严格监管,限制过度膨胀。然而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较小,虽然对少数地区和个别领域的金融安全产生压力,但是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还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对影子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同时,通过创新金融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提高金融的监管效率,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最终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一个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继1973年麦金农和肖的研究之后,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一般理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文章首先介绍了金融发展理论在吸收并融合内生增长理论相关成果方面的进展;其次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再次,回顾了我国金融发展实证研究的进展状况;最后,对我国金融发展实证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的一种金融产品,是金融资源的一种配置,在资金供不应求和市场规律基础性作用下,普惠金融由于其微利及高险特征并不是金融机构的首选产品。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应用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和成本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而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最高形式,是超越数字普惠金融的一种新的历史阶段的金融现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国家政策、社会资源、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四个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实现国家、社会、银行、服务对象合力普惠金融,构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外,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普惠金融还必须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精细化管理,加强涉普部门机构的政策统筹协调,加大对涉普机构普惠金融工作的考核与引导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