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彝族的自然神与自然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举凡山、川、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万物有灵”是彝族自然崇拜的主要观点。自然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儒家哲学基础是天地之气,气化万物,万物皆气之聚合。儒家承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在:认为天地“广生”“大生”万物,万物来源同一,具有平等的生命价值;阴阳动态平衡机制使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和实生物”“和而解”的博弈机制使万物既竞争又和平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万物承载着神秘的至上之道,“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性使人类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仁民而爱物是天所赋予人类的一种德性;万物一体,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爱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真正的演化规律。儒家爱护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而且还化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法律规范,约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与其他民族的传统哲学理念相比较后发现,如果立足于“苗族古经”所提供的素材,那么就其本质而言,苗族的传统哲理集中表现为“自然发生论”,即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既非神的创造,也非英雄的创造,神的创造或英雄的创造都是后于自然发生的。苗族先民坚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生存的,是自然界自我演化的产物。即令是生命的出现也是如此,既非神创,也非英雄所为,而是纯粹的自然演化的产物。既然世间的一切都是自然发生,那么万物众生本身就应该平等,其间不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  相似文献   

5.
泛神论与泰戈尔散文诗的生命探索蒋登科近代西方有一种哲学叫泛神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换一个角度看,当一切都是神的时候,一切又都不是神。泛神论的勃兴与当时人们渴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是相关联的。印度也有一种与泛神论相似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一直由古代的《梨俱...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与爱默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有很多相似点,更有差异. 两人都向往自然,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陶渊明的诗中展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爱默生更强调人是万物的主宰. 在人与政治方面,两人都远离官场,但陶渊明是出世的,而爱默生是入世的. 在人生观方面,陶渊明注重今生、现世的享乐,而爱默生相信永恒、来世、上帝,认为人具有神性,人神合一. 在世界观方面,陶渊明是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而爱默生是个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但抨击教会缺陷的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本教带自然空间看成是自然、神与人三位一体的统一体,认为宇宙是由三界构成,上界为天界,中界是人界,下界是龙界,这三界是相互沟通、相互依存的。藏族先民既崇敬自然,又敬畏神灵,他们认定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受自然神的管束。所以顺从自然诸神的意志,将自己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们的生活准则。在藏族看来,人生于自然中,与自然万物共同生长,保护自然山水便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本教这种宗教以及人民对其的信仰,才为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都包含一定的环境思想,但它们的具体观点不尽相同:伊斯兰教认为真主主宰自然生态,自然万物听命于真主,人类应当为创造主的理由赞美和管理好自然资源;基督教认为自然万物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资源存在价值等价且均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而佛教则认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应该而且也可以和谐相处,人应该尊重自然并爱护自然。  相似文献   

9.
为了挖掘<淮南子>的世界观并为生态世界观的构建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解析和哲学分析的方法,研究认为:<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自然中心主义传统,建立其独特的世界观--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它具体体现为:首先,用"道"来统一宇宙万事万物,它等同于"一",是包客两极的和谐的统一体;其次,天地是生养自然万物的有机体,是父母,或是人格神;再次,从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出发,提出"我亦物也"、"张天下以为之笼"等观点,表明人与自然万物共存于一个统一、和 谐的大地共同体中.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首先通过对泛神主义的哲学意义的考察,表明了其内涵是神泛存于世界万物之中,世界万物都是神性的体现,它作为一种宗教思想源起于东方,它在艺术领域里突出体现在东方的诗歌艺术中。  相似文献   

11.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道"者,统合万物,超越万物,是世间不可言传的神秘本体."无"也,形上之超验焉,无形无体,然宇宙生成之大本大源.宗教神秘主义思想的终极关怀不是神,而是人,它以超越生命(神)的方式赞美生命.<老子>哲学神秘主义则让万物保持自己渊深而神秘的生命,不允许人类以自私之心奴役自然、污染自然.让宇宙恢复神性,净化人类心态和保护人类神态,重建一个清新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揭示,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立足于自然,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出发点,追求人与万物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认为人与万物同质同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问题上,都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要把人和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在人如何利用自然问题上,都强调人对自然应取之有度、和谐共生。深入理解二者的契合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一、泛神论的产物泛神论是在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哲学,它认为各种事物都有灵魂存在,而且这种灵魂还具有普遍性,形形色色的千流百品,都包含在神性的绝对统一中。具有普遍性品格的神是宇宙本体、绝对太一,“个别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灵魂,或则用流行的话来说,是真实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新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诺瓦利斯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流溢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他认为,作为世界本源的上帝通过"流溢"使万物萌芽并成长。万物在流溢的过程中不断完成"塑造",最后进入更高层次的融合。人与自然都是神的流溢和显示,是上帝精神的象征和图像。诺瓦利斯的"流溢说"带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和辩证法思想,这种浪漫主义哲学基调贯穿于他的全部作品中。  相似文献   

18.
拉祜族厄莎神的形象塑造晓根拉枯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家有家神,狩猎有狩猎神,总之,其认为万物皆有神。然而,对拉枯族影响最深、最大的莫过于天神厄莎。他不仅是天地万物的缔造者,而且是拉枯族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宰者。厄莎形象的塑...  相似文献   

19.
瓦肯罗德和蒂克同属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他们都认为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然而,他们二者之间在艺术创作来源这一问题上看法却大相径庭。瓦肯罗德把艺术灵感的来源单纯地看作神的启示以及对神的爱,蒂克则超越了这一界限并将自然和世俗的爱都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庄子"自然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从自然万物的本原出发,认为人与万物的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分的。现实世界的"天人相分"是矛盾而又混乱的,使人类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而丧失了本性。因此,人类应认知"天人"本体,领悟自然之道,最终超越人的现实处境,复归本体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