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黄埔军校建校过程中,时任国民党政治顾问的鲍罗廷为军校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从建议孙中山筹建军校,到军校的建制、人员的配备、苏联军事顾问作用的发挥,以及苏联军事物资援助、军校政治制度的创设等等,都或多或少与鲍罗廷有关。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顽强奋斗,矢志不渝,而晚年北上之行,可以说是孙中山革命征程的最后阶段。此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大革命高潮的来临而积极谋求与国民党合作,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一历程。中共对于孙中山北上的态度,由最初的质疑到很快转变为全力支持,这与孙中山北上目标和原则由模糊到清晰密切相关。虽然孙中山先生最终壮志难酬,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就病逝他乡,但他的北上之行促进了革命思想在北方的传播,对于"唤醒民众"的意义非凡,最终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来临。  相似文献   

3.
1924年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军事政变,一举推翻了曹锟的北京贿选政府。冯玉祥等在事变当日即电致孙中山等全国要人,主张"一切政治善后问题,应请全国贤达急起直追,会商补救之方,共开更新之局"①。冯玉祥随即又派马伯援持亲笔信南下广东请孙中山北上,段祺瑞、张作霖也先后电请孙中山北上  相似文献   

4.
周利生 《江汉论坛》2007,1(4):89-93
1924年中苏谈判,双方签署《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俄恢复正常外交关系.时为国民党政治顾问的鲍罗廷在其中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说服孙中山放弃全国性政府纲领,以利于加拉罕在北京谈判的顺利进行;通过南北两股反直力量孙中山、张作霖向北京政府施压,加速了谈判的进程;协定签署后,促使国民党接受既成事实,削减了来自南方革命阵营的责难.当然,鲍罗廷肩负输出革命的任务,上述所作所为令鲍罗廷身临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5.
鲍罗廷与1927年初的反蒋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6年11月16日,广东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离开广州北上,12月10日到达武汉,开始了他中国使命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武汉时期.在武汉,鲍罗廷是以巨大的革命热情开始其工作的,他表示:“我们要开始新的生活,做一篇新的文章.”而当时中国大革命的发展正处于转折关头,从鲍罗廷和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极其严峻而十分复杂的形势时的所作所为,可以了解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抉择和表现.  相似文献   

6.
尚红娟 《社会科学》2008,32(6):144-157
在国民党"一大"会上,孙中山将宣言的执行任务交给了对联俄容共表示反对或不满的林森、谢持、邹鲁等中央执监委员.苏俄顾问鲍罗廷因担心他们会将国民革命路线化为乌有,遂制定了分化国民党左右派的策略.在实施"分化"中,鲍与这些被界定为右派的中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廖案发生后,鲍、汪执掌了国民党中央的最高权力,为加速国民党的分裂,他们顺势将林、邹等人挤出广州政府."被排"的右派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自行分裂中央,发起召开西山会议.西山会议的缘起是鲍罗廷对国民党中央执监会的核心组成--右派委员分化的结果,是鲍罗廷加速分裂国民党目标的实现,是右派委员与鲍罗延之间权力斗争的继续.  相似文献   

7.
关于孙中山的土地主张,数十年来大陆和台湾的论述都很多.但是,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平均地权的学说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有无实现的可能?耕者有其田与平均地权的学说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孙中山的这些土地主张?等等.下面,笔者将就这些问题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8.
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俄政府派往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至为关键的人物,关于鲍氏离苏来华最后抵达广州的时间,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及一些党史讲义认为是1923年8月。但苏俄驻华军事顾问亚·伊·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书载鲍罗廷于1923年10月初到达广州。稽诸史料,后一说更为可信。首先,鲍氏不可能于1923年8月抵达广州。这个时候,他甚至连赴华使命还没有接到。鲍之出使中国帮助孙中山政府,其直接导因乃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考察时带去了孙中山的请求,“希望苏联派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去。”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写道:“根据这个要求,鲍罗廷被任命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查蒋率代表团于8月16日离粤北上,抵达莫斯科已是8月底。所以,鲍罗廷之被任命应是9月初的事。马林回忆说,1923年9月他奉命回莫斯科时与鲍在哈尔滨相遇,这一记述印证了鲍9月来华的事实。(《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11月13日,孙中山离粤北上。孙中山北上无疑是应冯玉祥国民军和段祺瑞、张作霖皖奉军阀等反直派的邀请,共商国是。除此之外,他的北上更有其深刻的主观动因,即孙中山国民党人联合冯玉祥拟实行“中央革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1918年5月,滇、桂军阀为了排斥孙中山,改大元帅制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一般论著都以此作为孙中山对军阀本性认识发生“质变”的标志和根据.这一概括是否符合实际?孙中山是否在自己的政治行动中如同宣言那样实行了依靠工农群众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政策?是可以研究的. 笔者坚持认为,虽经共产党人的帮助,孙中山晚年的政治实践、革命战略的重心,仍然是依靠军阀反军阀,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依靠工农群众反军阀.他仅能做到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所能做到的这一步.超出此点,即意味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本人是“终身不悟”的.我们不是看他说过什么,而是看他做过什么.现就一些重大战争问题看孙中山与军阀的关系,再述管见,求教于胡显中同志与学术界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思想贯穿在他所领导的整个民主革命斗争中,并集中体现在1924年冬他北上途中发表的言论中。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事”。孙中山为了“拿共产主义去宣传”毅然抱病北上。11月12日,由广州启程,经香港、上海,取道日本,转天津,12月31日抵达北京。途中,孙中山发表了一系列言论,从11月10日的《北上宣言》至1925年3月31日的遗嘱,共发表了2篇宣言,5篇讲演,9篇谈话,以及1份遗嘱和一些书信、电文。在这些言论中,有…  相似文献   

12.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锡祺先生从五十年代起就献身于孙中山的研究工作,迄今已历三十余年。其间历程虽坎坷不平,但他却锲而不舍,矢志不移,因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为我国孙中山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时至今日,陈先生已届七十四岁高龄,兼之多种疾病缠身,所以,体力和脑力都比不上过去。在这样的条件下,陈先生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对当前孙中山研究状况有何看法?……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陈先生。叩开陈先生的家门,见到病愈不久的陈先生。当他明白我们的来意后,稍加思索一会,便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他告诉我们,他原来是从事古代史的教学工作的,在解放前夕从南京来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北上商讨国是,谋求祖国统一,12月4日到达天津。左图为孙中山在天津张园(今鞍山道67号)留影。  相似文献   

14.
<正> 1925年春天,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进程中,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3月12日,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而北上的孙中山在北京去世;3月13日,初出茅庐的黄埔校军大战棉湖战场,一举击败陈炯明万余之逆,取得第一次东征的决定性胜利.孙大元帅固然未能听到棉湖战役的捷报,东征之师当时也尚未接到北方传来的噩耗,然而,当这一悲一喜两件事接踵而至,整个广东革命营垒都产生极大的震动.如果说孙中山逝世于东征期间只是历史的巧合,那末,逝世前的孙中山与这次东江之役又有何联系呢?  相似文献   

15.
对1894年孙中山“深入武汉”一事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追述其早年革命历程时说:"及予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时郑士良则结纳会党、联络防营,门经既通,端倪略备。予乃与陆皓东北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深人武汉,以现长江之形势。"①查"北游京津"当指1894年北上上书李鸿章一事。在这段话中,孙中山明白地告诉世人,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他曾"深入武汉"。由于是当事人亲笔所述,加之孙先生的特殊身份,后世向来深信勿疑。但笔者以为,对1894年孙中山"深入武汉"一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质疑:第一,从1894年6至10月间孙中山的主要活…  相似文献   

16.
舍弃单纯依靠军阀和重蹈护法的旧辙,走上联合共产党人与工农民众的革命新路,这是孙中山在其晚年奋斗救中国的历程中实现的伟大转折。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转折?它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晚年的文化取向是什么?同以往相比,他这时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有了根本性变化,或者说是已从着力学习西方文化转向回归中国传统了呢?本文拟就《三民主义》演讲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分析.《三民主义》演讲是1924年1至8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所作的系列演讲.这个系列演讲全面阐述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刘曼容 《学术研究》2004,11(11):103-108
192 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均是国民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孙中山北上期间对冯玉祥北京政变的认识有一个前后变化的复杂过程 :起初认为北京政变“毫不能算是中央革命” ,但可以去北京筹划中央革命 ;而后认为北京政变“是中央革命的头一步” ,故决定去北京继续完成中央革命 ,扩大国民革命的基础 ;最后认为北京政变是“武人推翻武人”的“北方事变” ,但为谋求和平统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故此更加坚定了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而奋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是一位“为民主而牺牲”的爱国将领。他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中,曾几度发生重大转折,“一生很坎坷,他经过清朝、民国两朝,从光绪、宣统至袁世凯,到孙中山北上,从与蒋介石结拜兄弟到反蒋抗日;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坚定的民主主义斗士”。冯玉祥为什么会由旧军人转变成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职业代表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主张以商会、教育会、工会、农会等团体的代表组织国民会议。此一主张被认为具有职业代表制精神,甚至被国民党作为基本选举制度运用于1931年召集的国民会议,却与孙中山国民大会构想中的选举思想抵牾。究其原委,孙中山在其国民会议主张中所表达的职业代表制,很难说是其民权思想真正进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理论标志,更像是一种应对时局、把握机会的政治实用主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