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必须如<决定>和<白皮书>所要求的那样,"创造性地"做好工作.计划生育要真正做到"创造性",必须实行改革,改变治标不治本的传统思路和做法,实行战略转变.这种战略转变的核心是,从计划生育的基本矛盾即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的矛盾出发,采取相应措施,使群众的生育意愿贴近生育政策,本文对标本兼治的战略转变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为解决当前面临的人口、社会问题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的最新调整。为了解全面放开生育二孩政策后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以行政区划为基础,随机抽取居民区作为调查点,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四川省Z县300名城镇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访谈。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总体情况是:非常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城镇居民有2.0%,不愿意的有17.7%,对生育二孩表示无所谓态度的有22.3%,愿意的有47.7%,非常愿意生育二孩有10.3%。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有所不同,经统计学检验,这种差别在a=0.05水平上并不显著。总体而言,Z县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尚可。对影响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12个因素进行打分,计算各因素的平均分。根据平均得分情况得出,影响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保障、家庭经济负担、生育保险政策、高房价、工作压力等。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严格落实生育保险政策、建立生育二孩补偿基金、完善政府、社会、家庭抚育二孩的共同担当和责任等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生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它将改变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体系的政策规范、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变"从紧"导向为"宽松"导向,鼓励按政策生育,同时将对奖励扶助政策、节育政策、惩罚政策、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要有效落实"全面两孩"政策,需要相关部门变原来的"从紧"思维为"宽松"思维,变"人口是负担"的传统观念为"人口是资源"的新观念,用"与时俱进"的精神设计新形势下的人口政策规范、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树立科学的人口价值观、发展观、问题观和治理观,形成现代人口治理机制,实现我国人口可持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省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但这个低生育水平是在多数群众的生育观念并未发生根本转变的前提下依靠行政制约和经济处罚措施实现的,人口出生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化和拓展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认识,探寻最终实现人口现代化的良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低生育水平能否稳定,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以利益导向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支持体系,取决于能否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与计划生育的良好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快,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传统婚育观念影响较深以外,生育政策的宽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国家颁布并开始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各地区正在制定计划生育法实施细则时,对民族地区宽松的生育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应尽快列入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战略决策之中。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50年评估及未来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末酝酿,60年代出台以来,可区分为广义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两类.独生子女政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人口控制效果与广义计划生育政策相比并无明显优势.新历史时期,该政策模式无论从政策理念、控制效果,还是具体执行方式都面临转型的需求.人口控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要进一步发挥人口政策的调节作用,除胎数放开外,还应当考虑对现行政策的方向进行调整,在尊重生育意愿的基础上,以鼓励型控制替代限制型控制,以宏观政策配合替代单一人口政策调节.从更宽泛的意义来说,这一转型也有利于消解不同社会政策间的概念分歧,促成彼此一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课题组2006-2007年在江苏六县/市开展调查的初步分析报告。本调查从多个角度测量收集了有关生育意愿、生育观念、生育计划及其影响因素的信息,初步探讨了生育的政策、意愿、计划、行为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水平和实际生育水平都远远低于更替水平,理想子女数、现有子女数、生育打算和政策允许的生育子女数之间存在差距。育龄妇女对子女作用和子女价值的认识已经变化,精神需求是生育的重要理由。生育政策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已不是首要因素,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才影响人们的生育决策。  相似文献   

8.
意愿生育性别偏好虽然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生育意愿,但会对生育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生育数量不受限制时,人们通过多育来满足性别偏好。当生育数量受到生育政策的约束和限制时,人们往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满足性别偏好。生产力、文化、社会、经济、政策领域等方面因素是城乡居民意愿生育性别偏好差异的形成原因.应从文化、经济、社会、政策层面削弱城乡性别偏好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确立正确的政策思想,制定并实行切实可行的生育政策,是关系到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保证实现既定人口规划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现实状况,群众为了解决“老有所养”和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其生育意愿总的来说是倾向于多生和生男孩。但是,从我国当前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世界后列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我国人口学界的研究视角聚焦在人口政策上,影响了广大民众对计划生育的态度。从放开"单独"二孩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出台,把社会对生育政策的关注度推向了高潮,成为热议话题,众说纷纭。总体上看,指责计划生育(主要针对一孩生育政策)的偏多,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面对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为应对人口婚育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国家和家庭应采取积极互动的办法,未雨绸缪,防止"少子化"倾向在我国蔓延。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实际生育率低于政策生育率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妇女生育水平明显低于政策要求水平。全省实际生育率低于政策生育率,主要是计划生育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强有力的计划生育工作,规范了妇女的生育行为,妇女的生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妇女按“晚、稀、少”的生育模式生育是造成山东省妇女实际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苏文宝 《学术探索》2006,(3):121-126
生育是人类种的繁衍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生育是社会的积极行为而被允许自由生育的时候,它是合法的;但是,当权力视生育为消极行为的时候,将被取消生育的权利而加以限制。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确立了权力对身体权利的一种限制,也开始了身体权利对权力的一种隐性对抗。政策考虑的社会利益问题是人们不怎么关心的,而人们念念不忘的想法(男孩、多子)又是权力所要阻遏的,计生与超生在抓与逃之间游移。  相似文献   

13.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未来生育政策建议方案。以及不同生育水平下的人口的预测和分析表明,实行"一胎化"生育政策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未来几十年不仅不能放松现行生育政策,而且还要继续把城乡的生育水平拉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这一底线。即严格的"一胎化"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生育率非常低的情况下,国家支持性政策如何支持更高生育率的问题将是理解未来生育模式的核心,系统分析国家支持性学前教育政策——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对个人层面上生育意愿的影响,可以发现:(1)支持性学前教育政策显著促进了个体生育意愿的提升;(2)上述作用对农村和低收入人群的积极影响更大,但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成本效应”“兼容效应”和“和谐效应”是学前教育政策促进生育率提升的三个重要渠道。政府应加大支持性教育政策实施力度以减轻中国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负担;在提供高质量教育与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农村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尤其要加强支持性政策与生育政策间的协同配合,这些都有助于提升生育意愿进而提高生育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都采取了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本国的人口实施控制,但是成效却大不相同。快速增长的人口将严重制约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如粮食、土地、环境、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生育政策运作机制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国在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机制上存在的差异,探究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求对人口生育控制的更为有效的政策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6.
聂焱  风笑天 《江淮论坛》2022,(6):128-134+142
中国家庭是否响应生育政策的更迭变动以及从个体微观角度考察生育影响因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面对“祖辈的儿童照料支持能够提升生育意愿”的“常识性”结论,需要厘清生育意愿和生育决策的内涵差异。基于23个城市家庭的质性研究发现,祖辈的儿童照料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标家庭的生育决策,但不能真正提升生育意愿,相反是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更倾向于寻求祖辈的儿童照料支持。同时,祖辈的儿童照料支持与生育意愿共同影响生育决策,即生育意愿非常强烈的个体,无论是否获得祖辈的照料支持,都保持了意愿与决策的一致性,但当生育意愿不强烈,即使有祖辈的照料支持,也可能最终作出不再生育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的丰富理论意涵能够弥补既有文献在讨论生育意愿时未能结合个体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的不足,为改善生育意愿提供了新视角。研究深入剖析了个体社会资本积累影响青年居民生育意愿的一般理论逻辑,并结合转型中国背景提出了社会资本的生育意愿影响效应在中国可能存在的具体机制。实证检验显示,一方面,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均对青年居民生育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青年群体间存在异质性;另一方面,转型中国情境赋予了社会资本影响生育意愿的具体机制,可以通过心理缓释效应提升青年居民幸福感,通过规范转换效应改善青年居民的育儿态度,进而提升生育意愿。研究拓展了社会资本影响生育意愿的研究视野,有利于中国本土化生育理论的构建,为应对中国低生育问题提供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计划生育干部应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沈娟在我国,计划生育既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基本国策,又是一项涉及家家户户实际利益的群众工作。这项事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但是现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与落实者,同时也应成为千千万万育龄群...  相似文献   

19.
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依据两次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描述了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现状。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青年的生育意愿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的差异。处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也基本相同。从数量上看,三分之一左右的青年希望生育两个孩子,60%左右的青年希望生育一个孩子,5%左右的青年不打算生孩子,希望生育三个以上的不足1%。城市青年生育意愿的现状与变迁趋势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F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模型建立关于中国农民的生命周期模型 ,并以该模型作为资源约束 ,运用收入最大化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民的养老模式与生育决策的关系。分析表明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 ,农民倾向于低消费、多生育、轻教育的生活模式 ;农民收入的增长导致更强烈的多生愿望 ;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改变中国农民的养老和生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