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美国女作家莫利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小说通过以奶人为核心的人物对话关系这一纬线 ,展现了黑人生存的异化状态 ,并以贯穿始终的“飞翔”意象和奶人的南方“寻宝”为经线 ,表达了黑人族群渴望真实姓名与自由的愿望。作者在小说中向人们昭示这样一条真理 :黑人只有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才能与美国主流文化抗衡 ,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所罗门之歌>中,作者试图寻找一条适合美国黑人的发展道路.作为美国黑人民族的一个象征,主人公"奶人"被置于各种力量的牵引之中,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父亲梅肯·戴德的追求金钱之路,好友吉他的复仇之路和姑妈彼拉多的传统之路.他最终的选择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黑人民族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中寻求信心和力量,从而找到一条民族自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通过被压迫的奴隶飞回非洲这一民间传说,试图探寻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奶人的黑人青年,他疏离家庭、疏离社团、疏离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者托妮·莫里森以细致的意象、直观的语言、恰当的史料引导主人公踏上漫漫的人生旅途。这人生旅途让他与黑人的民族历史联结在一起,从而也实现了他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5.
在艾丽丝·沃克看来,黑人男性对同族的黑人女性的性别压迫是对白人主宰下的男性霸权势力的丑陋复制,其与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一起,制约着黑人女性主体性精神的发展,并使黑人女性处于各种话语和权利的边缘地位。艾丽丝·沃克在其创作实践中,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修正了种族歧视话语和性别主义话语,并倡导两性间的和谐,以使黑人民族走向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6.
表现黑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性和白人性的纠葛是莫里森小说的主要内容,批判黑人身上的种族主义内化正是莫里森小说的主题.针对激进的黑人主体性建构思想,莫里森表达了她对排外性的黑人种族主义的忧虑.在莫里森看来,进一步融入现代性,才是黑人族群解放的方向和道路.莫里森所指的现代性,主要是指以美国黑人的现代性转换为中心,以资本主义现代性开放社会为范本,其首要任务则是实现黑人社区的开放,清除黑人自我意识中被扭曲和被异化的种族主义意识,恢复其"黑人"和"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作家莫里森的身份定位是黑人、女人和美国人.作为一名黑人,莫里森从家庭、黑人学校和社区汲取了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化养分,并将这一民族传统的精髓发扬光大.作为一个女人,她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黑人妇女,塑造出敢于反抗不公社会、打破歪曲原型、实践本真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同时,美里森又是跻身主流的美国文学大师,双重意识、两种话语在被经典化的美里森的夹脑中角逐.  相似文献   

8.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的小说充分利用黑人口头传统具有的动态性与创造性活力,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学性,使许多作品从头到尾都被口头传统的氛围所包围,表现出黑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达着黑人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使积淀在黑人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和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运用,使她找到了摆脱黑人文化边缘化与文化认同危机的文化策略,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黑人文化合法性存在的基础,批驳了白人文化优越论和种族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废奴运动后的早期,黑人女性境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抗的力量》这部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集中描写并探讨了废奴后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生活状态。本文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几位女性在各方面的成长历程,认为黑人女性已经在诸多方面实现了自身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实现挑战了男权机制与种族压迫。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语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语用翻译理论主张从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方面达到翻译等效,这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即使从语用评估的角度,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例,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文化认知理论,阐释谚语的可译性问题,旨在为文化承载词语的翻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和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谚语,是因为人类有共享的认知标准。认知理论的介入使人们对翻译的认识,特别是对文化承载词语的翻译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科技英语新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四种:旧词生新义、杜撰新词、构词法构成新词和外来词。为了让译文为读者所接受,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翻译时,要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并表达语义,译文的表达必须简洁明了,符合专业技术表达的习惯,尊重已有的表达方式,保持译名的一致性;同时,尽量用意译而不用音译,让语义更明确。对于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我们一般采用直译、意译、音译或者三者结合的翻译方法,甚至根据情况,省译或不译。  相似文献   

14.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扭曲:诗歌翻译之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意象涉及到某种文化的深层意蕴,这个意象就成为文化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对原作的文化意象进行任意取舍或扭曲都是不当的.对原作物象的尊重才是诗歌文化意象翻译的正途.  相似文献   

15.
译者要把握好诗歌短小形式下的无穷意味,才能将诗歌之美传递开来。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之和”,正是译者在理解原诗意味时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文章对李商隐《无题》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究格式塔原理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主要从女性文学的角度观照李清照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宋代女性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尊、自强的要求、自恋、自怜的情结等思想感情特色,在艺术上多委婉情深、率真自然、浅白通俗。李清照词集宋代女性词之大成,成为宋代女性词的杰出代表。显然,李清照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过人的抱负,使其词也有一种超乎一般女性词的“丈夫气”,从而兼有女性词和士大夫词之长,成为千古流芳的“易安词”。  相似文献   

18.
在汉越互译过程中,掌握词汇在不同语境的准确含义、恰当选择应用,对于能否将原语的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对同近义词﹑缩略词和外来语进行分类归纳和举例分析,研究词汇的构成和应用规律,提出翻译这几类词语应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在翻译时拥有多一种参考,对翻译者可以帮助其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越野车宣传手册的翻译为例,根据此类文本的图文特点和翻译难点,选取系泊图文关系和延伸图文关系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产品宣传册多模态图文文本翻译方法。根据系泊图文关系,借助分析图片来确定词语和句子层面的文字翻译,主要体现为:在词语层面确定文字的具体指代物和多义词的翻译;在句子层面帮助抽象意义具象化。根据延伸图文关系,用图片的意义补充文字翻译,主要体现为:在词汇层面补充形态信息,句子层面补充隐含信息。这一研究旨在为越野车宣传手册和其他车辆宣传手册图文文本,甚至其他产品的宣传手册图文文本的翻译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包涵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时代的、个人的以及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原因成就了李词的这一特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极为传神地把个体生命的律动状态表达出来,通过对它的赏析,可以管窥李清照词的个体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