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孝文帝在经济上的改革,主要是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确立以均田民和屯田民劳动为基础、封建国家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封建生产方式.从而形成北魏新的政治形态,过去史家对此颇不注意,现就此予以论述.历史上的封建主阶级有多种多样的名称,诸如“采邑主”、“领主”、“农奴主”、“庄园主”、“地主”…….封建主名称的差异,反映其代表的封建生产方式各具特色.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是地主为代表的以其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以农奴即农民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一)、生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之际,在以大地产制为特征的"领主制经济"消亡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在战国至西汉初期阶段内,产生的是人均五口、户均百亩的小农家庭,尚不存在一个新的拥有广大地产的"地主阶级",君主官僚政体即建立于小农家庭基础之上,而非王亚南所言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基础之上。但在以后各个王朝阶段内,因君主官僚政体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国家土地买卖政策的松动及赋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社会分化与"地主阶级"却又必然产生,并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君主官僚政体国家政权与"小农家庭"和"地主阶级"关系的重构,君主官僚政体国家也最终成为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分析,习惯上将战国秦汉时期的个体小农家庭称为“五口之家”是可信的。这种家庭结构大部分是夫妻子女型,即社会学上所说的核心家庭。三世以上同居的大家庭虽然受到统治者的提倡,但数量极少。个体小农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和天灾、战争等原因,个体小农家庭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由于个体小农家庭的存在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个体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所以,它一直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经济中还保留着的浓厚的自然经济传统,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效果的主要障碍。一是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妨碍因地制宜进行经营。这是封建家长制小农自然经济传统的一种表现。当时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还不发达,封建关系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一家一户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生产和再生产基本上是在小农家庭范围内孤立地进行。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求自给自足,“小而全”,“万事不求人”。当封建关系解体,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起来之后,这种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就暴露出来了。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特别大,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提供的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经营,才  相似文献   

5.
东汉豪强地主,史书往往称之为“大姓”、“著姓”和“名族”,因此在史学界也叫做大族豪强地主。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早在西汉后期即有很大发展。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对东汉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且与后来门阀士族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因此,探讨一下豪强地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了解东汉以及魏晋时期的历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正> 在五十年代,史学界曾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虽然没有取得最后完全统一的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有三种,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在一个时期内笔者也株守此论。但近几年较广泛地接触了宋元明清时期土地占有关系方面的资料后,觉得按三种形式的划分显得粗了一点,史实与结论有悖,应该再加一种形式,即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一直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这一生产方式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即: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生产方式阶段.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变革时期.当时,铁制工具的应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封建领主的统治地位,买卖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土地私有制,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形式,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新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新兴阶级的壮大,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较为集中地记载在《论语》之中,他的经济思想就是其理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试论产业哲学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07,28(3):125-128
产业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于社会历史中的一定时期内的生产一般,即一定时期内的特殊生产部门或生产总体。产业哲学首先关注的是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性的劳动。产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显著标志,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以主导产业的创生和发展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产业化的到来使得各国的“距离消除”,这种情况恰恰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种种机遇,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西汉中叶后,伴随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豪族地主集团作为一股政治势力日益膨胀,并派生出世族地主,经东汉至曹魏终于形成了门阀制度。本文试就豪族地主集团发展的原因及门阀制度的形成过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较《史记硬为详细记录了西汉一代的社会发展变化及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其中的民族专传,在表现周边各少数民族生产劳动、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突出了在汉朝大一统政权之下,周边各少数民族交往、征战、逐渐融合的历史。作者班固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生活在封建社会上升的东汉初年,其著书的思想离不开为封建地主皇朝服务的根本目的。封建正统史现在整部著作中贯穿始终,大到改朝换代,小到具体育词,都反映出作者生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汉代统治阶级与周边各…  相似文献   

11.
劳动的直接掠夺与剥削,是以社会生产力的不发展、劳动方式的原始性为基础的。与土地关系结合着的工役制,和封建统治关系下“力役之征”的所谓“国家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之类的属于赋税性质的徭役,是一致的。工役制是在分地制下等于实物工资式的一部分无偿劳动,亦即所谓“徭役”。但与属于封建皇朝赋税性质的力役不大同,虽然它  相似文献   

12.
论初级阶段资本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从一个理论命题谈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所谓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果,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显示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运行结果;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历史的生产力为条件,即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古老而光辉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是由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族在三代及其以前,就是许多民族部落或方国的融合体。他们同源异流一各具风采,但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通婚、联盟、渗透、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往融合在社会巨变中迅速发展,到了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正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却一再宣扬“夷夏之辩”,以中原华夏民族为冠带之国,贬称周边各少数民族为夷狄之邦,孔子修《春秋》,内请夏而外夷狄,西汉…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的起源主要是小农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程。小农生产体系包含两重原则和两重矛盾:中心原则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小农生产,边缘原则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商品生产;小农对土地日益需求和土地集中垄断化的趋势是主要矛盾,小农生产和商品生产的关系则是次要矛盾。中心—边缘原则的颠倒预示着小农生产体系向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转化。小农生产方式克服危机的不同路径直接影响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差异。在资本主义产生后,小农生产方式不一定通过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克服自身的矛盾;资本主义可以解决小农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但工业化却不一定意味着这小农矛盾的自然解决。  相似文献   

15.
传统农业是以世代相传的生物和自然生产要素为基础、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目的、以封建租佃和小农生产为经营方式的相对静态的农业。我国传统农业曾取得辉煌的业绩,但17世纪以后却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高水平陷阱”,造成其效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有:不完全的土地所有权,狭小的经营规模,停滞的农业技术和耕织结合的生产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论男女社会地位及婚姻家庭伦理变迁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昧时代母权制的形成是自然的,群婚与对偶婚条件下的婚姻家庭伦理还没有被打上私有经济利益的烙印。野蛮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家庭革命,推动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专偶婚制转变。文明时代的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男权社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带来了妇女解放的曙光,但男女完全平等与真正性爱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对财产私有制的扬弃,这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是遵循其固有规律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被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所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这一规律又表现出各自的一些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地主制经济对交换经济依存性的探讨,对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长期延续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地主制经济与庄园制经济是封建社会两种基本的经济形态。地主制经济主要是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这样,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与经营权就分离了。为了使这种剥削能继续进行下去,地主阶级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统治力量,以保护其对土地的占有权,并强制农民完成对封建国家和地主的义务。而庄园制经济则不同,因为庄园主一般都掌握有武装,他们不用求助于国家政权就可以强制农民完成对庄园主的义务。拙文《地理环境与西藏在园制经济》①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粗放的耕作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对西藏庄园制经济形成过程中地…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大族之间、大族与大族之间三种形式的人口争夺。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仅限于第二种形式,亦即封建国家与大族之间的争夺劳动人手的斗争。这种斗争相当激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大家知道,人口是向政权机构提供赋税力役的源泉,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脱离不开的立国的基础。一般说来,在生产不发展的古代,国家的强弱与它控制劳动人手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国家用来控制人口和征调赋役的手段,是一套长期形成的严密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东汉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汉时期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东汉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由不够成熟向成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封建地主制经济较前有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大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特别是富民地主中的大商人豪强的经济力量大为增强,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地主田庄;主要生产者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世族地主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