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需要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政治意识与之相适应,文章以江苏省20个村庄1001个案调查为例,从政治信任,政治认知、政治参与意识三个层面考察农民政治意识文明状况,观察其中显示出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这与儒家传统的"民贵君轻"说法有根本区别;他明确指出,"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君臣观;他称一家之法为非法之法,而真正的法是天下之法,具有国家宪法的性质;他还提出要"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具有现代议会的某些功能.这些都表明,黄宗羲的社会政治的思想确实具有民主性,他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通过几对范畴"神、形"、"意、法"、"道、艺"来探讨苏轼文论、书论、画论的同构。"传神"本是绘画理论的概念范畴,苏轼将之运用于对文学和书法的阐发,提出"传作者之神(人品)"的理论。同时以人论艺,提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认为观书如观诗,观诗如观画,观人即观书。就"意"与"法"而言,苏轼出于对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的重视,崇尚"意",同时注重"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而在"文"、"艺"与"道"的关系上,苏轼强调"艺"与"道"的"两本""两进"的原则,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生命意识是不同的,中国画的心物附会之"神气",由笔墨泻染而出。其具体表现在气与神会、意与笔合、有无相生的辩证融合之中。  相似文献   

5.
后人常以"尚意"来概括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这里的"意"可概括为"以意得意"。第一个"意"是观念性、精神性的东西,包括主体的感觉、情绪、意志、观念、认知等精神性内容,主要是指书家的创作态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意",也就是追求书法的"神"、"意趣"、"意味"、"意韵",甚至是体现万物之"理"的"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的“意”、“象”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立象尽意"之"意",并非是对事物外在形具的反映,而是对所谓道理以及道理之法式的内心体悟.而只有立象,才能"见其形",才能极尽体道、御器之意.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人所谓"立象","案其图"不过是手段,"想其生"才是目的;"见其形"不过是手段,"执其功"才是目的."立象"的目的是用以"尽意",而广告设计中"尽意"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虽然在这里"立象"和"立意"都看似变成了促销的手段,但在创作中"立象"仍然是为"立意"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英译杜诗,难在正确地、深入地理解原作的形式和意义,难在准确地、流畅地表达原作的对偶和格律。英译杜诗过程中,著名翻译家许渊冲采取的策略是"由篇章到句群到词语;直译(形似)、意译(神似)并用;内容上异化,词语上归化",使用的方法是"三美韵体创译法",这是一种"美化之艺术",追求的是译文的"三美",即"形美"、"音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的意识和传统,其实中国古代哲学中并不缺乏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全体的讨论,这一问题意识在宋明理学中得到较为系统化的体现,而且可以说是宋明理学家最有哲学创见的地方.随着宋明理学的演进和发展,古代哲学中主客一体、心物不二的认识论基调得到不断的强调,表现为层层递进的理论发展形态.禅宗的心佛不二观和李翱的"复性"论,为宋明理学的认识论提供了理论准备;周敦颐和邵雍是宋明理学认识论的奠基者,周敦颐由"诚"贯通太极一人极,邵雍因"观物"提出了宋明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但没有深入探讨;张载和程颢由"大心"而"定性",其"体物"与"体贴"的认识对象与认识方法奠定了宋明理学认识论之基本问题框架和讨论方法;程颐和朱熹由"理"而"心",通过讨论"格物"达到宋明理学认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认识论由"心"到"意",突出了对心物不分的讨论和论证,是宋明理学认识论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王畿、刘宗周由"意"到"几",实现了认识论问题中对"心"之困境的最后突破,也达到了中国古代认识论发展的极致形态.通过哲学分析,可以看出宋明认识论史上存在着两大中心议题与理论特色:一是从周敦颐提出"诚"为"太极一人极"认识论的中心,到刘宗周重"意"的"诚一意"认识论圆环;二是朱熹、陆王关于"格一物"的认识论圆环.总而言之,宋明理学认识论的哲学突破,是在这两个理论路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由于能深刻体现传统艺术精神而于近年迸发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该词没有比较统一的英文译名。本文以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提出现代"意境"已渐由"意与境"转化为"意之境",其英译不仅是术语翻译而且是文学翻译,并在此基础上,从相关词语分析入手,对比"意境"现有多种译名,从更深入的层次、更立体的角度探究其英译,为这一核心范畴获取更成熟的翻译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论文学"南北宗",以北宗指北方汉魏风骨,以南宗指南朝文风,实际承继了魏征、李延寿等关于南北文风不同的说法。王昌龄论"意"提出很多重要思想,他所论之"意",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诗中主旨,又指作品主旨体现出的思想境界,还指构思之意和感兴之意,指诗歌创造的丰厚意蕴。王昌龄"格高"说,是提出一个层次比较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关于声律,王昌龄也提出很多看法。王昌龄论格律调,提出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深受"尚礼"精神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尚道"——"尚礼"精神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对农民的态度、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处在文化转型、文化激变之际,中国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为迫切。恢复"尚礼"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培育弘扬大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分析了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而大学精神则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文化个性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明确了大学精神建设应围绕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学术大师,大力推动教育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境界、道德尺度和人生态度,这些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大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通变持中的发展观,刚健自强的实践观和尊亲尚德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14.
扬人文奥运旗帜促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体会,阐明了人文奥运和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二者在内涵、特点以及与经济的关系三方面的一致性,旨在说明我们要以落实奥运口号为契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弥尔顿继承了清教徒重视教育的理念并加以发扬,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主张实用教育。受命定论的影响,弥尔顿心目中的上帝代表着人的精神的制高点,人类服从上帝是必要的,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径。同时上帝也是理性和良知的化身,代表着永恒的理智和克制的价值原则。人只有使自己的欲望服从于理智才能自我得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先进文化建设思想具有五大特点:主张民族尊严和民族特色;高举科学的旗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优秀文化成果于人民,重视中华民族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主张对外来文化继承和借鉴的开放性;积极倡导创新精神,用创新来推动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前人风格理论有两个发展,一是对风格理论的形成,通过才、气、学、习四方面,作出了比前人更为深入的论述;二是首次提出了风格的分类理论,对于风格的整体把握以及提倡风格的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人们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生活问题中所体现出来的以强调人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为内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陕西地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精神内涵极为丰富。着力弘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炎黄文化精神;"崇德尚义,贵法重功"的周秦文化精神;"开放包容,大气磅礴"的汉唐文化精神;"勤学深思,继往开来"的关学文化精神;"艰苦奋斗,务实创业"的延安革命文化精神,对重塑陕西人的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竺可桢曾于1913年至1918年期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段留学经历对于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哈佛大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艾略特和劳威尔任校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对竺可桢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他的教育改革的推行,包括重视教授、实行导师制、培养通才以及崇尚求是精神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指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对党性与个性自由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阐述了个性自由对党性建设的意义。采用"初始问题意识"与历史实践统一的方法,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坚持党性与发挥个性的内在矛盾,进而在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中探讨党的建设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