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路路  陈建伟  秦广强 《社会》2012,32(5):25-46
本文系统梳理了当代社会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文献,揭示了阶级分析视角的核心和多元化的分析范式。阶级分析视角的核心是基于社会关系定义的结构性位置,是关于社会不平等及相关社会现象系统化的结构性解释。多元化的分析范式主要包括:(1)研究对象上的宏观层次(解释大规模社会变迁和转型事件)与微观层次(解释阶级对个人态度、行为和生活机会的影响);(2)分析思路上的 “结构-意识-行动”(将阶级作为“集体行动者”)与“结构-状况-选择”(将阶级作为“生活条件综合信号”);(3)解释逻辑上的“剥削和利益形成逻辑”、“状况逻辑或理性行动逻辑”和“结构化(或同质性)逻辑”。  相似文献   

2.
吴同  文军 《社会》2010,30(5):121-141
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底层工人来说,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计算在这个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与政治风险,因此“安全”、“有效”而又“可持续存在”的抗争方式是工人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某制造企业工人两次依法维权的行动为例,提出在这种逻辑下工人抗争所采取的“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的策略,既为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又提供了行动的合法性。最后,文章将这种抗争策略放在中国宏观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杨典 《社会》2012,32(5):151-178
基于1997-2007年676家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及其CEO、董事长、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相关政府官员的访谈资料,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CEO强制离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揭示出一种与代理理论预测和西方经验不同的中国的CEO解职规律。研究表明,CEO解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受“效率逻辑”的支配,更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受“权力逻辑”的强烈影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权力逻辑”压倒“效率逻辑”的现象可能是阻碍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和其他组织和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从而使改革流于形式,新制度止于表象。  相似文献   

4.
张江华 《社会》2010,30(5):1-24
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已有的研究大多从个体与不同类别的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出发来讨论。笔者以为,类似的模型几乎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文化里找到,仅从这一视角出发肯定有所偏差。事实上,费孝通认为存在两种“社群”:由团体格局所形成的“团体”和由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不在于西方只存在“团体”,东方只存在“社会圈子”,而在于这两种“社群”在社会构成上的不同。笔者由此指出,“差序格局”的实际含义是强调由“差序”所构成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与支配地位。中国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上由私人领域扩张与转化而来,或者受到私人领域的支配,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公共性供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并取决于处于“差序格局”中心的某个个体或某一批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5.
罗朝明 《社会》2012,32(5):102-129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的传统支持机制已经失去了固有魅力,其危机已然成为现代性境况下紧迫的本体性安全问题。对友谊的现象学构造和社会学结构进行探究可知: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友谊之“真正的”自爱基础、意义价值的自我生产与衡量体系、主体存在性地位的自我认识与确证的主体间性构造,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自我一致”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实在性条件;另一方面,友谊关系主体之间的共享恳谈、他我意向性态度、行动自律与道德自觉,则是社会行动者达至“与他者一致”从而实现“社会团结”的有效机制。然而,由于工具理性的强化、资本逻辑的宰制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友谊的建构几乎完全沦落为私领域的个人事务。笔者认为,现代性的友谊要重新恢复其作为自我认同与社会团结之重要机制的角色,既有必要启动人类心灵解放的第二次远航;还有必要对促进友谊之社会性伦理品格的提升加大政治性的集体投入。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8~2007)为例,对近十年的汽车广告内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个体享乐性想象认同”和“社会参照性成功认同”是汽车广告用来建构“汽车梦”的两个重要的“认同策略”,其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了汽车广告中的“功用策略”,对广告内容分析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文章最后对“汽车梦”为什么在近十年得到极力建构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相似文献   

7.
郭立新 《社会》2009,29(6):148-172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脊壮族家族和村寨组织的构成及其运作进行描述与分析,具体地呈现一个壮族地方社会的建构逻辑。文章认为,龙脊壮人的“家门”是一个依两可家系组织起来的血缘组织,以家屋为核心,且与家屋具有同构性;“寨”则是一个血缘与地缘合二为一,以寨老为联系中心的人群共同体。“家门”与“寨”以劳动合作和互助以及仪礼交换为基础进行建构;他们充当着家屋之间社群联结及友情的蓄水池,承载并具体实践着龙脊壮人与自己人一起劳动、一起吃住,跟自己人结婚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何健 《社会》2012,32(5):80-101
在全球化时代,曾经作为个体或集体认同主要支配模式的宗教和民族主义,似乎已构不成为现代社会政治认同和公民权的牢固基础。因此,在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涂尔干有关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关系的思考尤为必要。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中蕴含着两大基本主题即“社会如何可能”和“社会学如何可能”,它们又融入于其一生所专注的“根据实证科学方法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之研究中。从整体上观照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问题并基于现代社会中人性神圣性的社会事实,能够从方法论和实质性问题思考的交汇层面充分揭示现代社会团结的基础。按照涂尔干的思想,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出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厘清法团和公民国家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关键在于阐明有关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摘要:社会工作是承载“强烈价值”的专业实践,而“强烈价值”的介入,常常伴随着冲突,其背后正是“批判诠释论”所强调的“理解”与“沟通”的缺失。从“批判诠释论”角度看,“争吵”是彼此缺乏沟通与理解的产物,是实践“沟通互动论”中相对激烈的讨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项目“充权”存在异化,专业关系中带有压迫的痕迹。依照“批判诠释论”的社会工作范式,坚固项目过程中平等合作的角色定位,立足自我觉醒与最大可能的相互理解,通过最大限度的沟通对话,才能营造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相似文献   

10.
张陈健 《社会》2010,30(5):25-44
本文对企业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策略互动及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与制度环境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文章运用组织决策学派的“权力”概念,对国有资产重组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民企联盟的结盟进行了分析。在 “嵌入性”概念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作为结盟前提的权力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并且嵌入于中国市场化改革与政体连续性的制度背景之中,因此给权力关系与结盟带来了不确定性。文章试图把“权力”带回企业结盟分析的中心,在理论上对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嵌入与倪志伟的制度嵌入进行综合,提出应洞察行动者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以及更为广泛的制度因素对企业行动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we address Emile Durkheim's theory that norms and values become more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 in a society as it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differentiated. To test Durkheim's theory we examine etiquette manuals—the common texts that define normative manners and morals in American society. We perform a deductive content analysis on past and present etiquette manuals to understand what changes have occurred regarding shifting behavioral norms and values over tim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hange has occurr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of contemporary etiquette manuals, reflecting a greater change in the normative order. We find—as Durkheim would expect—that three main shifts have occurred: a shift from specific to general expectations for behavior in social settings, a shift from demanding to more suggestive rules of behavior in social situations, and a weakening in the severity of sanctions for breaches of etiquette.  相似文献   

12.
国学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开展社区传统文化活动为依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孝悌、礼义、诚信等为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在社区治理中建立起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通过居民个人学习和社区组织学习所构建的和谐发展的社区。创建国学特色学习型社区,应通过构建组织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加强环境建设、开展社区国学活动、开发社区国学课程、培养社区文化骨干等多种渠道进行。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the focus is on ‘the community’ of a children's home and what it looks like from the children's point of view. The research data consist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 material produc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doctoral thesis in 1996. The community was analysed in respect to four features: periodic adult relationships, alliance creation, importance of peers relationships and continuous negotiations, where children take active roles. In addition to periodic employees, the community of a children's home includes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ers and adul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munity is individually experienced. According to the field research, a children's home can offer home‐like experiences for some children and give a feeling of belonging, while there are also children for whom a sense of belonging is more complex. There is a need for a community approach in child protection and child welfare research. The studies of children's friendship and other human relationships provide adults and professional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se relationships in the children's life and future. The studies also yield information on how the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interpreted by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是新时期社区建设与发展重要的内容。驻区单位与社区具有天然的依赖关系,驻区单位在参与社区建设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够和谐,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社区的作用被忽视;二是驻区单位延续着传统的工作方式;三是驻区单位的功利取向;四是双方在资源上不对等性。新时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需要寻找社区与驻区单位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Social ties, including family relationships, friendship ties,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are expected to inhance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ople. But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ocial ties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ties to life satisfaction remain unclear. To examine these relalionships, we analyzed data from more than 2,300 small-town Iowa respondents who were 50 years of age or older. Our results tended to support those reported in a previous article in this journal, particularly on the success of friendship ties and the failur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to predict life satisfaction. We found an even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life, however. In addition, we analyzed data from four communities separately and found relationships varying substantially among them, thus influencing our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16.
闵学勤 《社会》2011,31(4):29-48
以社区视角观察城市居民的公民性建构,缘于经历30多年发展历史的城市社区权力已从居委会单一中心转向多元权力组织并存的格局,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管理者的选择、社区权益的保护、社区问题的解决等路径表达公民性。本文运用北京、深圳、南京、沈阳和西宁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检验城市居民对社区各组织的多元认同与公民性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相比,以社区权力多元认同为主导的社区因子构成重要影响,这表明社区发展未来将成为公民性建构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朝觐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2,29(3):116-120
朝觐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邦交礼仪 ,它对于巩固周代初年的统治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春秋以后 ,虽然“礼崩乐坏” ,但朝觐礼仪却为春秋诸侯所继承 ,并成为霸主控制与盟诸侯的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提高了霸主的地位和权威 ;另一方面则将众多的诸侯控制在霸主之下 ,对邦交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朝觐的礼仪 ,历来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爬梳 ,钩沉发微 ,试图勾勒出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朝觐礼仪。  相似文献   

18.
Urban community in China: service,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rapid urbanis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iti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recognis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an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social services. In 1994,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community service as an alternative way of providing the supplemental safety net in urban areas. Along with this top-down approach, resident-initiated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nd grassroots organisation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re growing at an incredible pace. Using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text and aspects of community service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reformed market economy and welfare system presses ordinary urban people to reconnect to the local community to ensure welfare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hina has rediscovered the path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interpreted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杨莹  崔琰  王静  叶思 《唐都学刊》2006,22(4):64-66
城市是一种人类聚居形态,城市住区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社区建设成为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一个新课题,但社区规划在我国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基于国内外社区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初步构建了社区规划的技术路线与理论体系,并以西安市为目标进行实际调研,得出了一定结论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晓星 《社会》2013,33(4):147-175
在转型的社区情境中,国家基层政府的行为是策略性的,社区居民亦陷入了权变的回应过程。文章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行为的不同阶段,从中观的社区形态考察基层政府的不同策略和社区过程。政府干预、释出和旁观调控三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反映了政府对于社区的态度,社区层次和事件性质是基层政府策略行为的关键自变量。文章运用拓展性个案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家在社区的基层策略,以及转型期社区的生成和发展,基层政府行为与社区回应的不同逻辑是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