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 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由于心理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后,认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更好些;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较差;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是最好的,兼具两性的优势人格特征———男性化的领导能力和女性化的人际取向能力,自信心强,情绪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3.
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两极分别为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并且要将更多的社会人群纳入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模型认为性别角色类型可分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随着双性化概念的提出,Bem提出了双性化理论模型,把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种,这种新理论改变了人们以两分法看待性别对人心理和行为影响的方式。然而,Bem并没有澄清"双性化"和"中性化"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也没有注意到性别角色特质中既适合男性又适合女性的特征——中性特质的存在。因为中性特质的存在,性别角色特质就包含了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和中性特质。根据不同性别特质所占地位和作用,性别角色类型可以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中性化和未分化等五种。  相似文献   

5.
双性化人格研究及对幼儿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刻板的单维两极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心理学对双性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表明,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人格模式。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性别角色行为影响非常重大。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家庭、幼儿园、社会传媒等几方面因素,尽可能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双性化人格为理论依据,从性别角色的角度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两位与单亲母亲共同生活的女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采用主要概念或主题突出分类的方法进行编码,对父母的性别角色,特别是母亲的性别角色对她们影响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双性化指个体同时具有男女两性心理特征,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已有的研究大多证明双性化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理想模式。文章对双性化的理论、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年龄特征、测量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双性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与依据王倩编制的心理健康问卷进行修订的量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2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借助于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探讨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单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和未分化约各占三分之一,男生比女生呈现出更多的双性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父亲在位与性别角色之间存在广泛的显著相关;大学生父亲在位对性别角色发展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性别角色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