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戊戌变法中,存在“家天下”与“官天下”这两种观念的尖锐对立,结果前者占上风,导致变法失败。传统儒家的“天下主义”与西洋宗教思想相遇,孕育出新型的世界思想,取代了康有为“官天下”的观念,使变法向革命转换。文章还以确凿的事实说明,浙江在当时各省中得风气之先,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变法举措,为全国提供了具体样本;被普遍认为起了模范作用的湖南变法,是受到浙江变法的刺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期,徐致靖是积极支持并参与变法的封建官员之一,曾上疏“请定国是一,举荐康有为、谭嗣同等。慈禧发动政变后,被革职,判刑永远监禁。但他的生平仕履,《清史稿》语焉甚略,钩稽史料,对其家世及变法活动略为详细,兹述于下。一徐致靖(1844-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出生于封建官宦之家。其父徐家杰系道光甲辰(1844年)顺天举人,丁未、(1847年)进士(与李鸿章同榜),历任山东临淄、商河、阳信、益都等县知县,晚年任北京金山书院山长,有政声,号为徐青天。受洋务派影响,主张开铁路、办…  相似文献   

3.
百日维新期间,台谏中有两个极为活跃的人物,一是被称为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另一个当推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伯鲁思想敏锐,学通中外,在担任御史的数年中,“丰裁峻整,弹劾不避权贵”,尤其是在变法开始后,他发人之所不敢发,言人之所不敢言,与阻挠维新的顽固派进行了反复较量,对百日维新起了促进作用。亲历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就曾指出;台谏诸臣中,惟宋伯鲁“言诸新政最多”。本文拟据清宫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对宋伯鲁在戊戌变法期间的活动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国内政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法战争以后,清朝当权的洋务派剩下三位有影响的领袖: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北洋海陆军;刘任两江总督,控制长江下游;张任湖广总督,控制长江中上游。李原为洋务派的大首领,地位仅次于奕訢,但甲午战败以后,情况有所变化,马关条约一签订,李鸿章声誉扫地,退居幕后,刘坤一碌碌无显绩,于是张之洞崭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当时的外国传教士在戊戌变法前后,在鼓吹变法、宣传西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在总体上是支持中国变法的,其原因在于:改革教育制度以便传播西学和宗教;影响士大夫阶层,来控制中国;扩大经济上的利益;中国军民的抵抗;基于对中国官僚体制腐败的认识,只有变法才能维护既得利益。然而,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变法的热情,完全是出于为本国的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书巧 《兰州学刊》2012,(4):205-207
康有为身上具有的乌托邦精神促使他积极地推动了戊戌变法,但在乌托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变法领导者认为变法应当是快速的、急剧的,是全面的、彻底的,认为新法旧法水火不容,并对变法的未来持极端乐观态度。这些认识导致他们在实际的变法运动中采取了许多不明智的政治策略,向传统的各个领域都发出了挑战,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国近代史,说到晚清政局和重大社会变革,没有不提到翁同和的,因为这些均同他有关。百年前,他曾一手支持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并草拟宣布实行维新变法的国是诏和开办京师大学堂的谕旨。他因支持变法,引荐康、梁维新派而蒙受革职编管的重惩。几年前,作者曾写过翁...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就是这样一次可歌可泣的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在发动和领导这次运动的过程中,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自觉精神,批判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程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也给各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视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由来已久,似已成为学界定论。以陈旭麓先生的论述为例,"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之一途......洋务派是'中体西用'的实施者,而改良派的言论更像是一种理论指导......在这两重意义上,可以说'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①。但在笔者看来,洋务运动既没有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把"中学为本,西学为末"、"中学为主,西学为辅"这样的口号作为指导思想。主持和参与洋务运动的官员和学者,主要围绕着自强需要不需要西器、…  相似文献   

10.
傅义强  郭力秋 《学术界》2005,(4):253-258
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变得激进,倾向于革命.但是1903年赴美国考察回来,他却主张君主立宪,回归到改良阵营.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者之一,然而1919年游历欧洲后,却逐渐拉开与"五四"人的距离,被认为是回归传统文化.考察梁启超由激进而趋于保守的思想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他的回归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论戊戌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戊戌变法运动作为一种思潮与洋务运动有根本性区别。前者鼓吹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君主立宪,这是资产阶级民主的特定内容。而洋务运动却毫不涉及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其宗旨在于“练兵”,对资本主义立国之本的各种创造,则闇无所知。在经济上,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认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他们陆续开设一批新式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引进近代技术,实行雇佣劳动,但数量少,规模小,产品很多不纳入流通,封建国家机器直接掌握这些企业的所有权、分配权,因此,它们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时,处处仰仗外国的鼻息,封建买办性极其浓厚。企业内部,等级制度取代了大生产内部的有机联系,权力和行政手段压倒了科技知识的权威,封建  相似文献   

12.
对于商鞅变法,前人论其成败,多是从变法的延续性、变法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探讨。要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应该看变法者,也就是秦孝公与商鞅实行变法的目的是否得到了实现。商鞅变法后,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目的都得到了实现,故而变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戊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晚清政治格局中大太后和小皇帝的架构,是导致变法失败的最关键的问题;维新派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操作者一身二任的角色冲突,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阻碍;维新派对洋务派的策略有误,未能妥协利用;戊戌年间百姓的排外意向,为变法造成恶劣的环境;士大夫阶层心态不正常,存在找捷径、求速成、急功近利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运动性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究竟是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在学术界曾一再出现过热烈争论,大多数同志都认同其性质是属于社会改良。然而前不久,有的论者又提出其性质属于社会革命而非社会改良的新议。对此,笔者因有不同看法,特提出浅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一)不能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等量齐观该文作者(以下简称“该文”)一再将顽固派与洋务派相提并论,并把两者一律视为“血腥镇压”戊戌变法运动的元凶巨憝。其目的在于突出维新派的“革命性”,表明它与洋务派没有任何思想上、行动上的联系与瓜葛。那么,洋务派与顽固派是否是一丘之貉呢?答…  相似文献   

15.
戊戌密谋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欲扫除变法障碍,曾策划捕杀慈禧.慈禧先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并宣告维新派为“逆谋”.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免授人以柄,始终矢口否认,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面世,密谋真相已渐露端倪.但论者一般仍认为康有为原主张和平变革,策划密谋是在慈禧将要发动政变的紧急关头不得已之举.事实是否如此,有必要就现有资料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往对维新运动的研究,多限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而对社会生活方面注意不够。为抛砖引玉,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维新派倡导移风易俗的主张、实践活动,以及移风易俗兴起的原因等问题,略作探讨。 一 维新派倡导移风易俗的首要内容,是反对重男轻女的种种封建礼俗,主张兴女学,解放妇女。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一)维新派继承和发展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把它从空谈变成实际的政治运动,并且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组成了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二)维新派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三)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提出了设立议会的主张,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四)他们组织了超出资产阶级界限的爱国主义运动;(五)维新运动既敌视农民又代表农民利益。戊戌维新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资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劳动阶层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斗争。文章还论述了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悝变法     
李悝(约前四五五年至前三九五年),魏国人,是战国初年实行法治的政治家,是战国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初期是春秋以来社会继续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起义和平民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的灭亡。一些诸侯国逐步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新兴地主阶级起来夺取奴隶主贵族的权,建立了新的封建国家。公元前四○三年,晋国的大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晋国,建立了魏、赵、韩三个新国家,揭开了战国时期封建夺权的序幕。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虽然实现了封建夺权,但旧制度还远远没有彻底摧毁,奴隶制复辟势力十分顽固,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魏文侯在执政的前期,积极进取,力图革  相似文献   

19.
李立泉 《云梦学刊》2001,22(4):48-51
王安石变法具有三个特点,即重名轻实、重赋敛轻生产、重富国轻富民.它没有给百姓带来利益,相反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入阁,万历初年(1573—1582年)起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张居正变法是和王安石变法齐名的。下面试就这一事件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一、张居正变法的历史背景张居正一生经历了明中叶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时期。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