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lè)”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重要的理论范畴。其美学意蕴有三:是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审美愉悦感的重要体现;是对中国古代以诗、乐(yuè)、舞为代表的艺术创造或审美活动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理论提摄;是审美体验活动之高级阶段审美主体的超越性精神体验的表征。“乐(lè)”作为审美体验,贯穿于审美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中,并呈现为“即身”之乐、“会心”之乐、“神游”之乐三个依次递进的不同体验层次。就其审美体验中所蕴含的超越性而言,“乐”又主要呈现为以“和”为旨归的儒家之“乐”境界、以“妙”为旨归的道家之“乐”境界和以“圆”为旨归的禅宗之“乐”境界。“乐”比“美感”更适用于描述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活动的层次性、超越性以及对审美境界的不懈追求,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与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基本的两种文化形态。前苏联著名学者乌格里诺维奇曾明确地指出:“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头绪纷纭,错综复杂,至今研究还很不够。在苏联文献中,对艺术和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作理论总结的专著寥寥无几。”①新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艺术与宗教的交叉...  相似文献   

3.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的相同处都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和终极关怀;具有非功利性;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带有神秘感;具有超越性.两者的差异宗教体验是消极的,审美体验则是积极的;宗教体验以知识性信仰为基础,审美体验则是对客体的直接和直觉的领悟;宗教体验不自由,审美体验却是完全自由的;宗教体验缺乏个性,审美体验带有明显的个体特性;宗教体验较之审美体验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来自宗教与艺术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反映论和再现说不是文艺研究的惟一方法 ,也不足以揭示艺术本质的全貌。艺术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态化形式 ,研究审美体验是揭示艺术本质的重要途径 ;审美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 ,深入研究审美体验是对导致人和社会异化的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反拨 ;现代主义艺术重在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 ,深入研究审美体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5.
“物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物化”说源于庄子哲学的体道方法论。“物化”使主体超越自我而主客一体不分,主体在物我不分的审美状态中,潜入对象的内部世界,从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透彻把握。主体通过“物化”而彻底把握审美对象,因而,“物化”是作家创作精美作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悟”与“思”这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 ,可以透视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本文从“悟”和“思”的源起及其进入审美体验领域的发展过程 ,审美体验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主体的思维特征 ,审美体验的本体以及中西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差异之根源等方面进行论述。“悟”与“思”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二 :一、在“全球化”业已来临的时代 ,中西美学势必出现融合的趋势。二、在美学的重建上 ,中西美学不约而同寻到了“诗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西方有人认为即是“想象”,有人认为是“灵感”或“直觉”。杜威认为是一种“完整的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卢卡契认为是“艺术创造努力上的经验”;大英百科全书《美学》条认为是“充分的经验”;而大多数现当代美学家、心理学家都称之为“审美经验”。罗斯(Malcolm Ross)认为:审美体验及其审美发展问题,是当代美学中极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对审美体验的探讨将在美  相似文献   

8.
谈审美体验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体验的客观化,是审美体验象征性的异质同构形式。从哲学人类学角度看,审美体验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精神反思,是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直觉领悟。从发生心理学角度看,审美体验是以感性表象为基本元素的特  相似文献   

9.
“悟”(包括顿悟)在佛教的本意,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心领神会。日本佐佐木夫人在《禅;一种宗教的法门》中说;“中文的‘悟’字系由‘心’和‘吾’字构造而成。当‘吾’与‘心’完全合一或统一之时,便有‘悟’的境界出现。”禅宗是以“顿悟”为旗帜、为核心的宗教,它与传统佛教相反,不靠经籍文字来获得佛法真如,认为这样的佛法真如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不全面的、不真实的。它鼓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佛法真如不能靠经籍文字、概念思维、理性方式明白说出;只能靠禅门师徒“以心传心”、“心心相印”,靠参禅者的“佛性”、“利根”(智慧)去心领神会,去体验。只有这样获得的佛法真如才是第一性的、本体的、全面的、真实的。所以,“悟”这种心理活动究其实质  相似文献   

10.
审美体验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具有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特性。艺术乃是通过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是有限的,对无限境界的追求,只有在审美体验中才可获得。审美体验是艺术之源,没有审美体验,艺术便失去了生命。艺术作品就是在创作者和鉴赏者的体验中构造自身的。  相似文献   

11.
审美体验是贯穿于作家题材选择,作品创作以及读者接受的重要命脉。它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与艺术活动有着同构的关系。直觉是建立在感性与理性之上又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过程,它渗透在审美体验之中,使主客体在同构的基础上达到共融。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既反映社会生活的美,又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美.阅读这些文章,对于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无疑是极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审美体验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审美体验可以分为许多层次 ,层次越高 ,主观的成分就越大。按照由浅入深的精神活动进程 ,审美体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直接体验是审美体验的起点。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直接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审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审美体验可以分为许多层次,层次越高,主观的成分就越大。按照由浅入深的精神活动进程,审美体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直接体验是审美体验的起点。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直接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来看,森林是典型的环境类型之一,是对自然进行审美体验的很好的原型和例子。森林具有明显的时间感和永恒性特征,带给人一种原始的神秘气息。虽然仅凭色彩和形式就可以欣赏森林,但只有通过科学达到由科学丰富化了的更深的审美体验时,森林才得到了恰当的认识。在科学知识之外,森林的审美体验需要主体的参与和全身心的介入。在森林中,人们更容易体验到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是与斗争相伴而生的生命之美。森林会诱使人们超越人类世界而体验到一个全方位的、包容性的领域,体验到终极的存在。与森林的审美体验相伴的还有一种类似宗教的神圣感。  相似文献   

16.
从宏观上把握研究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反映论和再现说不是文艺研究的惟一方法,也不足以揭示艺术本质的全貌.艺术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态化形式,研究审美体验是揭示艺术本质的重要途径;审美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现代主义艺术重在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深入研究审美体验是对导致人的社会异化的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反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17.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中,体验经济倡导把经营生产看作是舞台与剧场,生产出惊险性、娱乐性、奇异性以及感性化特点的产品与活动。这种体验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问题是:日常实际需要与形式感受之间的分离,使人成为追求虚幻感性体验的漂浮存在;影像生产对技术的严重依赖,人有被技术奴役的危险;意识形态“物质化”倾向使审美抵制成为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体验论的角度分析了宋代美学家朱熹美学的体验论思想,认识到:他的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转折点,它既是中国先秦以来“道体论”美学的终结,也是宋代以后“体道论”美学的开始。通过对朱熹审美阅读理论的探索,论述了朱熹主张审美体验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在强度上要反复玩味、沉潜涵泳,在深度上得到“通身在水”“透内皆湿”的程度,方可感知和体验美的存在。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辛苦的“辛”字和幸福的“幸”字长得非常相像,就像是一对双胞胎,文字王国的监察大臣给它们编了个顺口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