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商法治环境是法治化视角下营商环境的面相.提升营商法治环境是应对冲疫情冲击、推动企业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路径.对标国务院2020年1月1日正式施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五、六章营商法治环境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后疫情下沈阳、海口、杭州、成都和西宁五省会城市营商环境政策的代表型经验,揭示出后疫情下西安市营商法治环境的诸多不足,进而提出优化政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以"放管服"为抓手改善商事执法环境、探索在线诉讼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立体式监督体系等优化路径,为后疫情下甚至常态化下西安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3.
4.
习近平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交汇之重要场域,系统阐述了法治在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重大作用。习近平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的核心意涵包括科学构成、鲜明特征和价值导向三个方面:在科学构成上,需要从主体维度、客体领域、科学含义、内在要求四个层面加以阐释;在鲜明特征上,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实践性与理论性、整体性与区域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价值导向上,致力于促进主体自由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确保静态动态安全、全面落实人权保障。从实践进路上,应从优化立法制度供给、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强化司法文明建设、增强营商守法能力四个维度系统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
法治环境对宏观资源配置和微观投资者决策都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间法治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表明,在采用单一体制的我国,不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通过"被直接赋予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与"未被直接赋予法律效力"的各级地方政府发布的影响资源配置的规范性文件两种制度载体来体现。这些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虽未被直接赋予法律效力,却在实践中实质影响着涉经济类法律制度的实际运行结果。将这些规范性文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考察范围,不但不违背法治环境考察本意,而且恰恰是发现中国各地方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差异的重要渊源。研究上述两种地方制度对企业市场决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通过优化地方法治环境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这既响应了中央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号召,也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地方公共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6.
[提要]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设置营商法治环境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研究通过准确分析新时代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营商法治环境方面的现实困境,结合民营企业相关诉求,设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法规、涉企行政执法、地方政商关系及相关公共法律服务为营商法治环境评价的内容,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否得到优化、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相关权益是否得到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营商守法状况是否良好、民营企业对营商法治环境是否满意等为营商法治环境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档案工作的要求是 :纳入以法治档的轨道 ,强化服务功能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拓展业务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地方法治“的涵义是实施“地方法治”的前提。“地方法治”是国家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在遵循法治全国统一的前提下,在宪法、法律授予的权力范围内,根据法治的原则和精神,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点,依法开展地方性立法、促进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建设进程的系列目标、活动、状态和过程,具有整体性、地方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权力清单制度是法治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步骤,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立足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基本内涵与现实价值,对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让政府权力在法治框架内公开透明地运行,为法治型政府的构建提供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内法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问,结合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过程,对"什么是党内法规"这一"元问题"进行回答是党内法规研究的起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性概念,从党章开始,它衍生出了党纪、党规、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党内法治体系等诸多概念。在党内法治和国家法治构建过程中,"党组织的结构""党组织的功能"和"党内法规制度"三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清晰描述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成长逻辑。因而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科学化建构中需要同时关注其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内涵,并在国家法治相关制度成长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同质性,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蕴合法治价值,二者在本质上契合,因此,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3.
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同质性,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蕴含法治价值,二者在本质上契合,因此,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4.
1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是民主法治建设的践行者与推动者,是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不断完善人大的工作监督机制,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力度,建设和谐有序的民主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地方法治进程评价体系是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工具。对地方法治进程评价存在主观评测与客观评价两种路径。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并根据中国的法治实践,设计了一套测量我国地方法治进程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地方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地方法治进程评价体系是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地方法治进程评价存在主观评测与客观评价两种路径。综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并根据中国的法治实践,文中设计了一套测量我国地方法治进程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地方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19.
完善的法律顾问制度,是党政机关决策法治化的基础载体之一。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可促进党政机关决策思维法治化,保障党政机关决策程序正当化,助推党政机关决策方式制度化,确保党政机关决策内容合法化。  相似文献   

20.
地方法治实践的动力机制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方法治实践的动力机制研究有两种理论取向:一是国家“试错”策略理论;二是地方竞争理论。就其本质而言,两者并不存在内在冲突,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深深嵌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构之中。国家策略导致地方竞争,地方竞争形塑国家策略,地方法治的逻辑就是国家策略下的地方竞争。反思地方法治实践的动力机制原理,发现国家策略下的地方竞争可能导致地方法治演变为地方应对中央的权宜之计,使地方法治建设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从而使地方法治建设被悬置,难以落地生根。在未来的地方法治发展中,国家或许仍然会采取试错策略,但地方法治应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法治化为前提,依法试错。同时,应引导地方法治竞争从应对中央转向回归社会,并将此作为地方法治建设的动力基础和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