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认为宋明儒学有程朱理学一派,陆王心学一派,还有从张载到王船山的"气学"一派。牟宗三先生则认为在理学和心学之外有从胡宏到刘宗周的"性学"一派。实际上,气学一派与性学一派可合并为一,他们都从周敦颐以诚论道、以诚论性开其端绪,其特点是理气合一、性气合一的天人合一观念;他们都以"诚"作为其哲学宇宙本体论的最高范畴,由此,可以称其为宋明儒学的"诚"学一系。  相似文献   

2.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然而孔子却未对“善”作过专门论述。老子称“上善若水”,孟子“道性善”,二人有关“善”的思想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在人人都对“善”充满美好向往的先秦时代,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董仲舒在审视孟苟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能否成立?厘清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情范畴是正确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4.
孟子性善论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重要主题。学者们对于性善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性、善各指什么以及善的来源上。文章试图通过性与生、命、才,善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考察性、善二字在《孟子》中的本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心与性、天与性的关系的考察,寻求性中之善端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宋儒对儒学创新之一在于构建自己的心性论,这对于深化儒学,应对佛教挑战具有双重意义。但在具体论述或提法上也不乏疏失,清初诸儒大都对此有所辩驳,陈确也不例外。其基本观点是服膺孔孟尤其是孟子,主张性与情才气统一,反对彼此割裂,不赞同性的二元论,构建自己的性善一元论。与此同时又发挥《周易》"继善成性"的观点,着力在孟子所讲的尽心、尽性、尽才、扩充角度诠释性善,使性善落到实处,这与晚明王学末流空谈性善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味论翻译观包括本体论和鉴赏论两部分内容,味本体论描述了翻译活动具有"趣味"的内涵和具有"风味""义味"和"异味"外延;味鉴赏论提出了译作赏析的三个层次,即"味内味""味外味"和"境界味"。儒家思想的"中和味"和道家思想的"味无味"是味论翻译观的理论基础,道出了翻译活动"调和"之美和翻译作品"化境"之美的根源。构建味论翻译观,不仅赋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时代精神,而且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朱介凡先生谚语学研究进行探索。表彰他随时采谚,坚持谚语学研究60年,完成500万字巨著《中华谚语志》,可贵的治学精神;以史证谚,以俗析谚,以境议谚,以谣论谚等独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概论>将文化的构成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概论中国文化的知识框架.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论带史,从宏观角度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主流精神;下篇以史带论,侧重于文化史的描述.上下两编虚实结合,互相补充.编者的主观意图在于寻找到一条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儒家人性论从孟子到董仲舒经过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思想转向过程,这一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家学说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发展过程,直到唐朝的思想家李翱提出复性论思想,儒家思想才被提升上来并在宋元明清时期获得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貌论人,并非自古就有,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审美范围的扩大而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以貌论人现象大量出现,是虚浮的形式主义世风的一个外在表现,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1.
张载的“以礼为教”思想从伦理实践的角度,以“可学便可行”的实践特征为理论前提,以“守得定”为问题指向,通过“上学与下达者两得之”的理论架构方法、“知礼成性”说的核心内容,将礼真正引入到修养工夫论中,从而解决了“礼论”界长期悬而未解的礼的内外问题与道德理想向世俗伦理的转化问题,实现了“内外交养”,这似可成为说明朱子感慨“横渠工夫最亲切”的最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的“性善”之“性”,是指人之为人的特性──人内在具有的能动主体性;孟子性善论具有内在连续的两个层面:向善表明人的本体自觉,为善表明人的工夫自觉;孟子性善论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荀子的天人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关于"察天人之分"的观点,当是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渊源之一.但"察天人之分"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用"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这个中心命题来把握鲁迅,从"论"的角度来解读鲁迅,以论立传,以传显论,是陈越先生所著<鲁迅传论>的显著特色.在越文化背景下来考虑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质,提出鲁迅的后天发展是基于获得了绍兴区域文化的先天"基因"的看法和见解,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5.
胡宏道学直接继承了北宋周敦颐、张载与程颢的思想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在本体观方面,他继承周敦颐"乾元立诚"以诚论性的思想,提出性与道与诚的统一.在宇宙观方面,他继承张载性、气统一的观点,而提出性与物的统一.在心性论方面,他继承程颢万物一体、性无内外的思想,提出"以心著性"、"识仁之体"的性体心用论.  相似文献   

16.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孟子所谓的人性的善主要指人性的"四心",即四个"善端"。孟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性善论"作了规定和论证,并指出了后天道德修养对保持人之善性的必要性;"性善论"思想中对人的社会属性、道德自觉性的重视等思想,为后世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事实上与荀子一样都是性朴论的代表。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历史惯性,已受到多种质疑。以性有善有恶论或性善情恶论或综合孟荀论来说董仲舒也是大有问题的。王充对董子人性论的概括难以在他本人的著作中得到可靠的支持。性朴论肯定初生人性包括着向善发展的潜质,但不肯定其中有现成的善。初生人性不够完美,但不能说成为恶。正如玉出于璞,璞中含玉质一样,善出于性,性中含善质。董仲舒批评孟子的性善论而完全没有提到所谓荀子的性恶论,这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   相似文献   

18.
人性论即对人的本质属性所作的深层次探讨。本文在简要介绍孟子性善学说和苟子性恶学说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旨在辨其异.求其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领会其精髓所在。由于二者的理论出发点是不同的。所以导致各自对道德实践所应依恃的立足点的不同认识以及政治理想的不同构建。但作者认为:这些不同都只是形式的差别.或者说只是手段上的差别.归根到底其目的是一致的。他们都试图在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寻求一种政治实施的理论依据.都在为社会由乱到治寻求一种秩序。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他们其他的一些共有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刑法》关于“以自首论”规定的不足,但它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没有对某些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的概念进行界定;另一方面,把“正在服刑的罪犯”界定为“已宣判的罪犯”、“其他罪行”限定为非同种罪行不太科学等。“以自首论”应界定为:“被依法关押的人员,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罪行。”对于其中“司法机关”的外延、“尚未掌握”的标准应作出准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心,有的认为是天。立足于《孟子》文本,从时间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应该是天。由于孟子所处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以把天作为自己性善论的根据。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