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作为一种价值本体,其审美表现方式是感性直观性和情感评价性。其中的感性直观性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是艺术世界及其意义生成之机杼;情感评价作为区别于情感性的一种新概括,意味着艺术的规定性不在于是言情还是叙事,而在于其情其事只有经过个性情感评价的滤网才能成为艺术的内容,才能体现为审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胡采同志在谈到作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时说道:“富有的生活,并不薄待任何人。但是,只有善于耕耘的人,才能从生活的大地上获得丰收;只有善于开采的人,才能敲开生活宝山的大门。耕耘有耕耘的技术,开采有开  相似文献   

3.
“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它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织而成。“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体现出中国人本主义的审美倾向。同时,“观”体现了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即感性理性交互为用的直觉思维、内向思维、体验性思维和意向性思维。与西方局限于认识论的“观照”相比,中国的“观”是主客交融的情感体验,“观”出的是一种意象。  相似文献   

4.
儿童散文诗观照世界的审美方式并非单纯使用儿童视角或成人视角.诗人通常是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在一起,用儿童的眼光过滤生活的杂质与喧嚣,将生活诗意化并呈现出脱离成人"习惯化理解"轨道的意义.同时,成人视角的延伸使作品拥有了人生的厚度和凝重,使作品具有了哲学和美学的意趣.  相似文献   

5.
“游”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一种诗性审美的生存方式;“游”也是一种文化模式.一个极具特色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世界文学语境的角度,论证了各文化区域文学审美特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人类尽管在语言、文化与文学传统存在着差异,但是人类在情感上存在着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奠定了不同文学表述融合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不断延伸又在于文学审美的独特性。这一关系是一种横向互动的和互补的关系。由于文学是人的审美创造,是人在审美意义上对于自身和世界的再现,所以,世界文学的基本模式就绝不是一体化的单一构成,而是以人的审美活动方式个体化为基础的、由无数样式为基本方式的文学形式。这种基础和样式并非是个体审美活动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人类突破时空界限所构成的新的精神生存和发展模式。人在更高形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将不断获得更高意义上的精神解放。由此,人的审美能力、审美选择和审美情趣等审美个性将得到空前的尊重和实现。换言之世界文学提供了结构性的一体化,但在审美方式上则是极具个性化的时代。而具有世界眼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握审美特质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作家或读者 ,他们在参加文学活动时 ,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文学解读方式来实现审美情感的传达和沟通。于是 ,依据不同的文学活动特点和创作心境而设定的显性、隐性等文学解读方式便随之发生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画审美的距离把握方式戚序旋转着的无限—太极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所营造的空间是一个用心,而不是用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在古典哲学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中国的艺术精神、造型观念、造型形态,不论是从敦煌壁画或文人画师之作到民间艺术品都可以...  相似文献   

9.
所谓作家审美方式,是指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怎样的审美理想,怎样的艺术切入角度和艺术传达方式去观照、处理、表现创作题材、带有作家主体独特性的艺术审美方式。相对于传统美学和文学批评那种对于艺术作品所作的静态的结构分析(即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言,作家审美方式研究的理论指归,在于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模式和审美个性的探讨,由作家审美方式入手研究文学,无疑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0.
古代审美体验的三种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思想有着十分深厚的积蕴。审美体验是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审美体验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 ,味象、神遇、物化就是古代最基本的三种审美体验方式 ,三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处 ,并被运用于审美体验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1.
媒介的变迁给人类的审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阐释电子媒介时代审美方式的特点,即由传统的阅读文字转向了观看图像,进而分析这种接受方式对人的审美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气具备的三层涵义生成、生命、生态,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观照方式所采取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在进行纵深观赏时,则讲究品味、体悟等.  相似文献   

13.
公文的审美性是客观存在的。探究公文的审美性是提升公文实用效能的需要。实现公文的审美性要以行文主旨需要为前提,在尊重公文语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求真、致用、规范、得体、雅俗共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15.
政治抒情诗不仅是贯通中国新诗史,也是贯穿中国新文学史的现象级存在,作为中国新诗中最为成熟的诗歌形态,按历史时段可以简略将其归纳为:一本诗集、两个诗人、三个流派或群体,另加一个具有诗史级意义的诗人艾青。虽然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说法见仁见智,但在审美意识形态语境中对政治抒情诗进行针对性的话语评释,以审美意识形态来特指、诠释政治抒情诗,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关于这点,既可以通过对政治抒情诗文学史层面的宏观考析来印证,更可以从对艾青的个案解析中获知。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我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出现了由“热”变“冷”的局面 ,“但美学研究并没有中止 ,而是以一种地火式的运行在沉寂中发展。哗众取宠的研究者消失了 ,随波逐流的研究者退出了 ,真正有深度的研究仍在继续 ,美学已开拓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1 ] 作为 90年代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 ,姚文放教授的专著《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通观全书 ,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那清朗的运思方式 :从知性思维到辩证思维。一《批判》一书…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旅游美学疏于对主体动态审美的研究。而通过对影视美学、建筑美学和园林美学的借鉴,可以发现主体动态观赏有三种方式:直线前进式观赏、环绕圆周式观赏和蜿蜒曲折式观赏。这也是主体在动态中审美主客体间的三种视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审美方式的主客分裂是由感性和理性的主体化引起的。主体化过程一方面是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客体理性的否定和对客体感性的引导,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使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表现为偏重认识论意义的和偏重伦理学意义的两种方式,前者突出理性认知,后者则突出感性意欲。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在审美上表现为审美特性的形成,即要求把审美和美从古代知情意真善美的混同中区别开来,这也是审美关系发展到近代以后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倾向。而感性和理性的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则在审美上表现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对立发展的倾向。这两种倾向的对峙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它们与审美特性的形成是一致的,尽管两种倾向在理性认知和感性意欲上各偏于一方,但是并不突破或超出审美特性所允许的界限,因为它们之所以形成各自的偏重,其根源即在于感性与理性在主体基础上重新统一的要求,它们从感性直觉和理性观照这两个侧面将审美特性发挥出来。其次,这两种倾向与审美特性深  相似文献   

20.
整体性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整体性思维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于意境的实践和理论中,意境完美地解决了整体性主观外化的难题,它是荣格所谓的同步原理最生动的体现,是将主、客观内容一体化的审美图式,因其具有最丰厚的审美信息而成为一种超级审美负荷体,这表明人类智能发展在审美领域里完全由量的精度向质的活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