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理查德.瑞吉斯特提出的未来主义范式、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原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未来主义范式包括: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三维而非平面是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通过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人与自然平衡的原则包括: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通过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他的理论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可行的方案,对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论证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思想,指出人与自然和谐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并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了理论探讨和科学设想:通过根本的社会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制度;通过理论创新揭示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思想指南;通过文化创新,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自然观;通过自然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采取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实践能力。重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天通过各类创新活动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积极主张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生态也是生产力;人是自然中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同时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权利的一种理性回归。因而,生态文明使发展理念有了质上的提高,成就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建构循环经济并为经济发展注入环境正义理念。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利用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运行机制是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为基础,寻求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内生化机制;其科学合理性在于人类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时,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理性认识与自觉遵循;其价值正当性在于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契合了环境正义理念,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视阈的生态文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学发展现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9.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协调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人和自身关系上,实施人性修炼,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消费主义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等进行三维解读,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转向。在经济方面,需要以循环经济代替传统的线性经济;在制度方面,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建设,从而约束人类对于自然的行为规则;在科技方面,需要由传统的征服型科技向生态学科技转变;在思想文化方面,需要改变现有的文化系统,建立新的保护生态的价值观等。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克服生态危机,走向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目前 ,生态学已从生物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它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按生态规律办事 ;建立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 ,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有着不同于传统城市的特点,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针对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立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进而探讨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为主题,探讨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思维转向,主要表现在它实现了由现代实体思维方式向有机思维方式转向,由极端个人主义向共同体主义转向,由征服自然向尊重自然转向.其主要内容是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正义"不正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生态正义理想.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探讨和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对转变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生态文明战略,确定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式和终极目标等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仍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形成了意蕴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发展演进史上崇拜敬畏自然、征服统治自然、尊重顺应自然的三个不同阶段展现了其认识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展现了其理论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演进的现实路径展现了其实践逻辑;这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7.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既尊重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又彰显自然的属人性;既秉承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又坚持自然的可分解性与科学认识自然的合理性。这一双重意蕴的生态自然观为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境域与立场。植根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语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动力,坚持尊重自然与积极介入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伦理及其特征的分析,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现实价值,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又可以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人类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被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浸染,就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化建设.坚持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取向,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深入探析生态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具体部署,明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深刻领会和有效贯彻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