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所记工艺分六类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分别记述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内容。本文在全面整理《考工记》车舆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Dichotomy of Sememe),①[1](p19-24)类聚、梳理并分析《考工记》车舆词语系统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周礼·考工记>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所记工艺分六类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分别记述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内容.<考工记>手工业职官系统具有层次性和有序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考工记》是先秦时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手工业技术著作。该书汇集了当时各主要手工业工种的设计和制作技术,记述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力学无疑是最早发生与发展的学科之一,《考工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从书中述及的车辆、兵器、农具、建筑、水利和冶金等方面的设计和制作技术中,处处反映出我国先秦时代的工匠已掌握了丰富的力学知识。最早注意到《考工记》中的力学知识,并对其作出解释和补充的,应推东汉经学大师郑众(?一83)和郑玄(127—200)。郑玄的《周礼注》对《考工记》中多处涉及力学知识的记述作了注…  相似文献   

4.
《考工记》是两千多年前由齐国人编纂的一部手工业科技文献,也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关手工业制造及工艺技术的记述。早在1996年,在齐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上,学者们就此书的科学价值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了《考工记》研究的一个高潮。重温这部我国手工业制造编纂史的奠基之作,对指导科技档案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面整理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弓矢词语,我们发现,《考工记》的弓矢词语有两种层次关系,即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弓矢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并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全面整理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车舆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类聚、梳理并分析了《考工记》车舆词语系统的关联性和有序性。关联性主要表现为近同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和比例关系;有序性主要表现为词语结构概括性搭配限制的有序搭配关系。《考工记》车舆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考工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界一般认为,《考工记》是“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作者认为,不止如此,实际该书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地域色彩,官书特征,五行之说,尚六意识,遵礼定制,和合思想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丰富的造物思想,对当今艺术设计也具有启示作用。其中《考工记&#183;玉人之事》篇中记载:“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描述了用于祀天的圭璧结合的玉器造型。从解读文意人手,探讨了这一设计形式背后所体现出的设计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丰富的造物思想,对当今艺术设计也具有启示作用。其中《考工记.玉人之事》篇中记载:“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描述了用于祀天的圭璧结合的玉器造型。从解读文意入手,探讨了这一设计形式背后所体现出的设计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我校历史系副教授闻人军著的《考工记导读》已于1988年由巴蜀书社出版。《考工记》是我国成文最早的一部辉煌的古代科技文献,素称难读。《考工记导读》是国内外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考工记》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学术专著。它全面地探讨了《考工记》的价值、源流,对阅读和研究《考工记》的门径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引导,为全文作了新译新注。书中附有许多以考古实物资料为依据的插图,与文字论述相辅而行;其  相似文献   

11.
郑珍《轮舆私笺》二卷专为注解《考工记》之轮人、舆人、轿人三职,另附《轮舆图》一卷,共有图九幅。其中三幅为郑珍所绘,另外六幅为其子郑知同所绘,而郑知同也只是将其父郑珍的文字叙述变成了更为直观的图形解说,图之精髓仍在郑珍。择其中之《牙围图》、《毂辐牙合材图》、《车舆全图》和《轿合衡度数图》四图进行解析,不时切换古车制系统之轮牙、车舆、车毒舟的空间概念,可见郑珍对《考工记》之车舆系统的图形述说。  相似文献   

12.
《考工记》是仅存于世的先秦工艺技术著作。它总结齐国在春秋及其以前时期的技术成就。所载三十六项手工业技术,涉及生产和运输工具、兵器、乐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问题,并对其中若干技术,力图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概括。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是从两周都城的布局规划中提炼而成,从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考察有关两周都城的考古资料发现,本时期都城布局实际与《匠人·营国》的内容相去甚远,由此可证明《匠人·营国》之制形成年代不早于两周时期。西汉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后新建的都城,它的布局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布局特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的都城布局规划思想完全相同。由此可知,《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完全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其形成年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14.
手工业原材料是《周礼·考工记》一书记载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类聚、梳理并分析该书中手工业原材料词语之间的关系。该书中手工业原材料词语之间主要表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层次关系,词语的一般与个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般与个别各级层次关系呈现为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级整合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考工记》是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典籍,其中的《考工记&#183;钟氏染羽》篇记载道:“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人为缥,五人为缄,七人为缁。”详细地描述了先秦的服饰染色工艺。虽然此处是针对染治鸟羽而言的,但其工艺技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却是和染布帛相同的,从侧面体现了先秦服饰艺术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在整理《考工记》时间和空间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Dichotomy of Sememe)①,类聚、梳理并分析《考工记》时间和空间词语的相容、相入和相距关系,提出《考工记》各种时空词语之间有序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层、多向、往复不断的网络,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编写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科技名著。书中蕴含丰富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文章将对其中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器与道”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考工记》服饰染色工艺研究——试论"钟氏染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是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典籍,其中的《考工记.钟氏染羽》篇记载道:“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详细地描述了先秦的服饰染色工艺。虽然此处是针对染治鸟羽而言的,但其工艺技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却是和染布帛相同的,从侧面体现了先秦服饰艺术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博采众家之长,撰写了《考工记解》一书。由于该书尘封多年,其成书年代、眉批作者等诸多问题尚待破解。本文认为徐氏完成该书的撰写工作应是1621年,并最终于1623年由茅兆海作跋而加以刊刻。目前仅存明清之际的抄本,其眉批应系徐光启本人所作。由于具有生产技术经验和难得的西学知识,徐氏在书中不少地方对《考工记》作了超出前人的较为科学合理的释读。虽然也有因袭旧说而致误之处,但从整体上看,《考工记解》具有一定的科技价值,应为徐光启科技成就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书籍装帧设计涉及材料、工艺、心理学等诸多要素,其中材料、工艺是书籍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也不会有书籍的形态存在。古代工艺著作《考工记》讲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知,设计者必须熟悉材料和印制工艺等各种知识,并且能清楚把握住材艺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发展的社会中设计出读者心目最美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