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峰 《社会科学论坛》2006,(16):187-189
陈炯明是孙中山一手扶植起来的实力派革命军事将领,并为革命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六一六"兵变的发生使两人最终决裂.决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调和的政见分歧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兵变的发生对革命事业的进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各种类型的兵变接连不断地在全国各地爆发。这个时期的兵变是由拖欠克扣军饷、官长压迫虐待、裁减遣散军队、兵匪勾结、革命党人运动军队 ,以及反动军阀为达到个人目的蓄意煽动等多种原因而导致的。这些兵变具有发生频率极高、地域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等、单纯劫掠烧杀形式兵变居多等突出特点。频繁发生的兵变是军阀政权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具体表现 ,其社会危害性极大  相似文献   

3.
赵治国 《兰州学刊》2009,(3):223-226
民国初年的京津保兵变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兵变是清末新军编练过程中官兵矛盾的体现,此为兵变的远因。其次,兵变是辛亥革命时期南北对立的结果,此为兵变的近因。对于袁世凯而言,其在迁都问题上有更多的转圜余地,以兵变来抗拒南下反而太着痕迹。袁世凯虽不必承担发动兵变的全部责任,但其处理兵变采取的是放任手段,因而造成兵变的范围扩大,对此袁世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变兵处理不当埋下了更大的隐患。骄兵干政、恃武逞强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京津保兵变只不过是随后各种兵变的先声而已。  相似文献   

4.
贾二勇 《南方论刊》2012,(11):51-52
“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该运动解决了党和革命事业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党的发展建设和革命事业的继续进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整风运动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党的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则将关注点放在其发生的历史深层原因这一方面,揭示问题的形成与解决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日益衰败。其原因不仅由于藩镇林立割据,更重要的是兵变迭起。唐朝后期兵变对于继盾之后的五代十国和赵宋王朝的政治结构,影响很大。本文仅就唐末兵变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唐末兵变频繁唐朝的同势在玄宗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即史书所称的“开元盛世。”但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唐的统沿基础,使唐王朝开始衰败.在唐朝后期的150多年的政治局势中,落镇林立和藩镇割据是其突出待点。有论“天下尽裂于藩镇。”其实,也不尽然。藩镇内部后期也动荡不安。频繁兵变即是一大特色。据《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唐后期政治黑暗和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建立的庞大的军队逐步腐败瓦解,频繁发生的兵变事件更直接加快了军队的崩溃。唐后期兵变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为我国历史上所罕见。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唐后期兵变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7.
迁都之争作为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学界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在这场民国初期革命党人在共和制度下与北洋军阀势力的严重的政治较量中,发生在北京、保定、天津地区的兵变成为袁世凯最终取胜的重量级砝码,从而达到其踞守北京的政治目的。但“京保津兵变”实际上是袁世凯亲手导演和操纵的,它以政治斗争为目的,并对所涉地区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迁都之争与“京保津兵变”的过程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也谈马嵬驿兵变的历史真相唐华全发生于唐玄宗统治末年的马嵬驿兵变,是唐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关于兵变的历史真相,近年来一直是唐史学界积极探讨的课题,不少学者已做过十分有益的研究。但由于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加之史书记载又事多曲隐,故关于兵变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贡献,除了在对世界图景的基础性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基础性的思想、在对生活形式的一致性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普遍性的思想以及在对原始人与现代人区别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特殊性的思想外,还在于对家族相似的论述中包含着文化的发展同传统决裂的思想。如果说世界图景论告诉人们文化可以发生与传统决裂的变化,那么家族相似论则告诉人们这种同传统决裂的变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连续发生了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依据史实,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这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背景和危害,重点研究其发生的共产国际原因和应吸取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1.
隋末“江都之变”新探──兼论隋短祚而亡的主要原因陕西师大历史系李文才公元618年3月,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率领骁果发动叛乱,杀了避难江都的隋场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都之变”。对此,史界认为这是一次兵变。其实,细考史籍。“兵变”说似失之简单,未...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熙宁四年二月,戍守北宋西北重镇庆州的二千军卒,在广锐都虞侯吴逵的率领下,“大操纵掠,斩关而出,”①一时酿成“关陕骚然”②惊动朝廷的兵乱,史称“庆州兵变”。如果把这次兵变置于有宋一代数百次兵变中考察,似无专题论述之必要。因为论规模,庆州兵变不算大,只有二千  相似文献   

13.
邓乐群 《船山学刊》2002,(4):115-119
唐代诗人杜甫晚年饱经藩镇叛乱战争之苦 ,在他自安史之乱后长达 16年之久的逃难生涯中 ,大历五年潭州发生的臧之乱 ,是诗人最后经历的一次军事叛乱。这次叛乱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地方武勇兵变 ,它与杜甫后半生经历的多次大型战争灾祸相比 ,并无惊人之处。但因此次兵变发生在杜甫的垂暮之年 ,且直接导致了诗人生存条件的最终恶化 ,因而在其生命绝唱中留下了创深痛巨的记忆。杜甫暮年讨伐臧之乱的诗作 ,即聚焦着安史之乱后长期的战争灾祸 ,在诗人心中层层积压的国难、民忧、家仇与友恨 ,也集中反映了杜甫的爱国襟怀、民本意识、善良人性和嫉恶如仇的刚强性格。  相似文献   

14.
郑强胜 《中州学刊》2001,(5):133-137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期,与汉唐社会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各种社会问题相继产生.在诸多社会问题中,基层社会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民变、兵变、械斗、复仇、溺婴、弃子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还有宗教政策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邓乐群 《船山学刊》2002,(4):115-119
唐代诗人杜甫晚年饱经藩镇叛乱战争之苦 ,在他自安史之乱后长达 16年之久的逃难生涯中 ,大历五年潭州发生的臧之乱 ,是诗人最后经历的一次军事叛乱。这次叛乱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地方武勇兵变 ,它与杜甫后半生经历的多次大型战争灾祸相比 ,并无惊人之处。但因此次兵变发生在杜甫的垂暮之年 ,且直接导致了诗人生存条件的最终恶化 ,因而在其生命绝唱中留下了创深痛巨的记忆。杜甫暮年讨伐臧之乱的诗作 ,即聚焦着安史之乱后长期的战争灾祸 ,在诗人心中层层积压的国难、民忧、家仇与友恨 ,也集中反映了杜甫的爱国襟怀、民本意识、善良人性和嫉恶如仇的刚强性格。  相似文献   

16.
杨玄感的黎阳兵变是隋末较大的一次军事政变,是隋末统治阶级内部的第一次重要分裂。本文比较了杨广与杨素父子的出身、对文中子王通和智颉的不同态度、杨广与杨素的文学创作与交游情况以及“华阴诸杨”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后发现:他们家族文化的不同是杨玄感黎阳兵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回忆自己的早年生活的时候,鲍德里亚总是在刻意强调自己的农民出身以及自己做一个农民的“理想”。但是,他终究没有过上田园生活,而是成了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那个农民家庭里唯一一个学院人。他因此不无感伤地认为自己与“父母决裂了”。这种决裂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他认为自己“总是存在于一种虚拟的决裂状态中”:与权力、权威不断决裂、不断自我边缘化。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总是禁不住要微笑,因为我觉得有些大器晚成的鲍德里亚分明是在说:我是农民、是外省人、是非巴黎高师毕业生,可我不也成功地占据了学术舞台的中心位置了吗?…  相似文献   

18.
宋庆龄同志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的一生,是伟大的光荣的一生。研究她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她的言行和政治思想,从中将会得到很大的益处。尤其是“二战” 前期(一九二七年七月至一九三三年五月),她在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敢于顶黑风,斩恶浪,顽强奋战,并在政治思想上不断向前发展。以下我仅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和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宋庆龄,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的中国女性。她坚决追随孙中山,支持他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她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同执政的国民党联合—决裂—再联合—再决裂直至最后斗争胜利的产物,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八年来,不断探索、完善、实践建国理论、纲领和方案的必然结果,开辟了历史新纪元和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元朝中叶以后,大理总管段氏乘国势渐趋衰乱之机与行省分庭抗礼,最终以兵戎相见,形成段元“分域构隙”的新局面。段元双方由于关系恶化而导致战争,不过是矛盾的总爆发,真正的转折点是天历兵变。因此,段元分域构隙,段氏势力坐大时期,应定为至顺元年天历兵变到至正二十六年段功见害于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