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类列表介绍的是晋人郭璞在《尔雅》《方言》的注解中,客观地不自觉地反映出来的一份体现古代汉语构词法的轮廓的资料.表中以同条目的原单音词和注解它的双音词作为一条,共八百三十九条.(其中如《方言》卷一“大也”条,依戴氏《疏证》,不从郭注“雅”指《尔雅》的说法;卷八“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条,注:“犹云豭斗也”,“豭斗”不解何义,无从分析.表内即付阙如,不加收录.这是极个别的例子,一般词条,务求不使漏略.)重要的是,作为注解的双音词在意义上无论与原单音词是相同(如《释诂》“赐”训“赐  相似文献   

2.
郭璞行年考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今属山西),学问渊博,善阴阳卜筮之术,无论诗赋诔颂,都可称得上是一时的名家,《晋书》本传谓之“博学有高才”。郭璞的诗以瑰丽的辞藻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在东晋初年的荒芜的诗坛上异峰突起,所以钟嵘称赞道:“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刘勰亦谓:“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文心雕龙·明诗》)但是,  相似文献   

3.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切、磋、琢、磨,本来指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尔雅.释器》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汉王充《论衡.量知》亦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后来人便常  相似文献   

4.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5.
茹、(饣甫)、饮、啜都是吃。《方言》第七:“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王逸注引五臣云:“(饣甫),食也。啜,饮也。”《广雅·释诂二下》:“啜,食也,”  相似文献   

6.
雀形目黄鹂科的黄鹂(Oriolos chinensis diffusus)是一种形色美观、鸣声悦耳的小鸟。它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尔雅·释鸟》说:“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陆玑《诗草木虫鱼疏》说:“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鹙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常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见《尔雅》邢《疏》及《毛诗正义·葛覃》孔《疏》所引)  相似文献   

7.
1.中国传统训诂学义训条例中有“相反为训”一例,习称“反训”.这种训释方法起源甚早:《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相似文献   

8.
郭璞是晋时南渡之际的重要文学家、学者、诗人。关于他的诗作,钟嵘《诗品序》称其“用隽上之才,变创其体”;《诗品》卷中又说他:“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翰林》(按指李充《翰林论》)以为诗首。”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也说:“景纯艳逸,足冠中兴”。而郭璞诗作的代表,当首推《游仙诗》。  相似文献   

9.
一、“美恶同辞”与“同形对义词” 1.0 “落”一词同形共居“降”“始”二义。《尔雅·释诂》:“落,始也。”《说文·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这类词义现象,前人谓之“美恶同名”(词、辞)。在训诂史上最早采用“美恶同名”来解释上述词义现象的是东县时期的注释家郭璞。《尔雅  相似文献   

10.
释“老革”     
《三国志·蜀书·彭羕(漾异体字)传》云:羕因左迁,私情不悦,往见马超,超宽慰之,羕颇恨刘备,曰:“老革荒悖,宁复道耶?”裴注首先引扬雄《方言》:“悈、鳃、乾、都、革,老也”.又引郭璞注:“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表示事物的名称也是无穷无尽的。有一些事物还有若干种异名。例如蕨,据陆文郁《诗草木今释》考证,俗名谓之蕨菜、米蕨草;《尔雅》谓之(?)、月尔、(?);郭璞《尔雅》注谓之紫(?);陆德明《经典释文》谓之(?);《说文》谓之(?);《广雅》谓之茈(?);《后汉书·马融传》谓之茈萁;《诗》毛氏传疏谓之柔(?)“广东新谱”谓之龙头莱;《救荒野谱》谓之蕨萁;郝懿行《尔雅义疏》又谓初生者为拳菜,老者为紫厥。又有俗名谓之如意菜者。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是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尔雅音图》一书,题郭璞著.除“据光绪十年上海同文书局本影印”一语外,别无前言、后记,也无出版说明.上海同文书局本《尔雅音图》源出艺学轩藏版、嘉庆六年影宋绘图本重摹刊的本子,卷首载有南城曾燠嘉庆六年叙.艺学轩即曾燠的轩名,重摹刊原本尚存,只作《尔雅图》三卷,卷上《释诂》至《释亲》四篇无图,卷中《释宫》至《释水》八卷,卷下分前后,前《释草》至《释虫》三篇,后《释鱼》以下四篇,都有图,分载十五篇每篇之前.注和音夹入正文,注即郭《注》,该书实为四卷,每卷下只标郭璞注.其图,曾《叙》认为宋、元人所绘,并且说“疑必有所本,即非郭璞之旧,或亦江灌所为”;其音,则确定地认为后蜀毋昭裔《音略》.他并没有《尔雅音图》为郭璞所著的意思.中国书店所印,新题郭璞著,大概是根据《尔雅序》中有“别为音图”的话臆测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四) 唐代“十二月”书仪是一种骈文体的“十二月”时序文艺样式。它的形式,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十二月”的散文体如同按月吟咏的歌辞体一样,早已产生了。出于《诗经》稍后的《礼记》,其中就有《月令》篇(13)。它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景候,以及上至天子的行政和下层兆民的农事等,其中有关景候时令的描写和民间农事的记述,可以说与《诗·七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写景候的:《七月》中有“五月鸣蜩”,《月令》中有“仲夏之月”“蝉始鸣”;《七月》中有“九月肃霜”,《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霜始降”;《七月)中记有“七月鸣贝鸟”,《月令》中“仲夏之月”也载有“贝鸟  相似文献   

15.
《楚辞》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造成这种地方色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楚辞》作者采撷了大量的“楚地词语”。自屈原所处的时代至今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楚辞》中的一些词语,仍然活跃在屈原的故乡——荆沙地区的群众口语和民间文学作品中。现仅就“沓”等六个词语做一些粗略探讨。沓[ta~(‘42)]或[ta~(42)]《楚辞·天问》:“天何所沓?”“沓”,本字即“遝”。“沓”即“复合,交接”义。金开诚把“天何所沓”解释为“天空的边沿是在哪里和地面接合的。”这无疑是正确的。《方言·卷三》:“……逮,遝,及也。东齐曰逮,关之东西曰遝,或曰及。”郭璞注:“今荆楚人皆云遝。”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的许多训诂书中,记录着一系列等义词,例如:1、《方言》: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广雅》:航,船也。《说文解字·徐铉新附字》:舸,舟也。2、《广韵》:爹,北人呼父也;(?),吴人呼父也。《广雅疏证》:爸,父声之转。3、《方言》: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盾友),关西谓之盾。4、《说文解字》:皿,饭器也;盂,饭器也;(?),饭器也。  相似文献   

17.
“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句是说开始学解牛时期——头三年——的情形。“所见”,指庖丁目之所见的东西或事物,包括牛在内,但远远不止于牛,是千差万别的。“无非牛者”,意思是说没有不是牛的。此句用了两个否定词,强调了肯定的意义,肯定了庖丁所见唯牛,别无他物。这就怪了。以时间之长,天地之大,作用于庖丁眼睛的万物之多,庖丁皆视而不见仅唯牛是瞻,这可能吗?可能的。同类的故事,庄周在《达生》篇里还讲过,说是有位捕蝉老人,身处林中,“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即蝉)之翼”,“而唯蜩翼之知”。庄周讲的这两个故事,与王充讲的伯乐学相马的故事相仿佛:“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  相似文献   

18.
一、揃揻湖北大多数方言地区,把拔鸡毛或拔睫毛叫做“揃”,妇女为使面部光洁,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亦谓之“揃”,“揃”音“前”;还把摘取果实或摘掉果实上残留的茎蒂叫做“揻”,与“灭”同音,如阳新方言把摘玉米叫做“揻玉芦”.“揃”与“揻”出现的语言环境虽不同,意思还是大体相近的,《说文》:“揃,揻也”,于古有征.“揃揻”的“拔取”义也有其历史渊源.《广韵》:“揻,手拔也”;《说文》:“(扌此)也”《释文》亦引《字林》训作“(扌此)”,而“(扌此)”,《说文》释为“捽捽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作“(?)”,谓“撮取”,与今义亦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9.
社会风俗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它与政治紧密相连,是时代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尺。司马光说:“窃以国家之治乱本子礼,而风俗之善恶系于习。……是故上行下效谓之风,薰蒸渐渍谓之化,沦胥委靡谓之流,众心安定谓之俗”。(《司马文正公傅家集》卷24《上谨习疏》)。这里他指出了封建时代治乱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杂剧《斩貂蝉》,北五折。全名为《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明人赵琦美《胍望馆钞校古今杂剧》收录三国故事杂剧二十一种,其中就包括《斩貂蝉》一剧。明人晁(王栗)《宝文堂书目》卷中《乐府类》也有著录。明末人钱谦益重编《义勇武安王集·正俗考》云:“今内府《斩貉蝉》杂剧,谓(吕)布死后,貉蝉归于侯(关羽),巧言(此口)布。侯怒且杀之。则初无此事。”这其中的“则初无此事”之句,显然系指元代杂剧或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