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历史的简要回顾早期到澳大利亚的华人主要是来自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尤其是三角洲的四邑地区(即台山、开平、恩平和新会)。他们主要是作为劳工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的金矿区开矿,同时也有少数经营杂货店或餐馆业。1851年全澳华人为1735人,到1861年达38258人(见表1)。但由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澳洲对华人的移入实行限制案。例如1861年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与维多利亚和南澳洲相近的对华人移入的限制法案,1901年澳大利亚政  相似文献   

2.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8,32(1):34-42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已普遍进入郊区化时期.文章对学者们最早提出的郊区化典型城市--北京作了详细讨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人口流动的主流是集中,人口分布的变化是市区人口调整,城市发展是市区地域扩张,因此,它应该属于城市化阶段而不是郊区化.文章阐述了城市从城市化到郊区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各区域的人口变动特征,认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除个别城市,如上海市外,目前尚处于城市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论人力资本与经济现代化张锐以商品文明取替自然经济文明显示着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轨迹。这个取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英国产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从70年代开始,现代文明的发展就...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缓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根据各个时期人口增长各指标的不同特点,可将中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人口增长由快速向慢速转变阶段;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阶段;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阶段;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稳步下降趋势阶段。虽然中国人口规模的增长在21世纪前30年还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世纪中国的人口研究,特别是近20年的人口学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性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人口学的发展前景。认为近20年的人口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特点,人口学在21世纪仍将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牛建林 《中国人口科学》2012,(4):103-110,112
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与县级主要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现象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辍学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同龄人外出务工现象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辍学具有吸引与示范作用。一个区县同龄人外出务工的比例越高,在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可能性越高;与完成义务教育者相比,初中辍学者更有可能外出务工。与同龄人外出的影响不同,家人外出有助于降低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风险,促进其接受较高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张振江 《南方人口》2008,23(1):11-17
许多教科书、研究论著都认为,广东和福建是早期香港华人的主要流出地。本文主要根据早期港英政府人口统计资料等历史文献,证明只有广东是早期香港华人的主要流出地,福建在当时只占微不足道的地位。而在广东省内,广州府是最主要的早期香港华人流出地。此外,本文还附带简要讨论了早期香港华人移民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8.
共处与分离: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形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社会中,家庭一直是老年人口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实际上,即使在西方社会中,家庭也是老年人获得帮助和关怀的主要来源。 从目前情况看,家庭养老不光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也是城市老年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当人们经历了其生命周期的前几个阶段,进入到人生最后一个阶段——老年期时,他们往往会退出其工作岗位及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一些机构,回到家庭这块唯一的生活基地上来。  相似文献   

9.
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人口已处在低生育率阶段,但人口过多仍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保持低生育率,调整人口规模和结构是今后长期的任务。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稳定低生育率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有利条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生育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孩”政策的兑现、生育率的水平及其地区差别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人口的现状。指出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育率下降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因。生育观念的转变,是长期稳定低生育率的直接必要基础。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和取得的经验为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有利的起点,而盲目乐观情绪不利于稳定低生育率。出生性别比偏高和人口老龄化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以来,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先后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发达国家将发展稠密型城市、使大城市复苏作为解决大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这对于中国确定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西兰是世界上人口较为稀疏的国家之一,至今人口密度只相当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的1/3(约11.7人/平方公里)。新西兰人口主要来自移民,华人已成为新西兰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概况。据澳大利亚2006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澳大利亚约有华侨华人67万左右,占当地定居人口的3.41%。与2001年人口普查比较,华侨华人大约年均增长4.07%。蒙古国华侨华人概况。截至2009年,在蒙古的华侨约有4300多人,约占蒙古总人口的2%,蒙古华侨多是经商。新加坡华侨华人概况。新加坡华侨华人总数约在353.5万。中国新移民在1990年中新建交以后开始大规模流入新加坡,并呈增速加快之势。截至2010  相似文献   

13.
入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也是严重困扰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已开始进入成年型,本世纪末将步入老年型,到下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老龄化严重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我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从事计生工作26个年头,同千千万万计生工作者经历了人口计生工作曲折、悲壮、辉煌的历史,真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尝尽酸甜苦辣,翻越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从计划生育攻坚破难打硬仗阶段到“三为主”阶段,再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阶段,自己从村级干到区级,由第一届公社的计划生育助理员到现任的人口计生局局长,浓缩了太多的艰辛、阵痛、努力和奋斗。非常欣慰的是在榆次大地上,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婚育风尚已经形成,计划生育工作真正成为了一项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计生干部成为了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估计为1 85左右 ,其中农村约为2 10 ,城镇约为1 37。这是90年代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定位 ,也是未来人口预测的基础。———如果城市人口比例达到60 % ,全国总和生育率就会下降到1 66。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育率下降空间的主要拓展动因。———目前全国累计独生子女数估计已达到5000~8000万 ,独生子女在同龄孩子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特别是城镇地区。由此 ,按照许多地区生育政策的规定 ,当他们进入婚育期后 ,未来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也会受到影响。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  相似文献   

16.
养老资源自我积累制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即将到来的21世纪更被称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中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2亿,已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亚洲老年人口的1/2,到2000年将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到下世纪中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亿左右。更为突出的是,目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高达900万,并以年均5.4%的速度递增。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较之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速度迅猛且老年人口…  相似文献   

17.
过去20年,是中国社保制度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的重要创立与发展时期。一、中国社保制度是一个制度创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的统账结合制度是一个制度创新,即使到今天,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试图将传  相似文献   

18.
潘音 《当代人口》2001,(3):36-38
江总书记关于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不仅是指导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旗帜,也是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工作指南。跨入21世纪,我市计划生育工作已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转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崭新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的选择张文范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人口老龄化将作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今年召开的第35届会议上,提醒各会员国要“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养老模式转型阶段关于“孝道”的思考王家春人类社会的养老模式延续到今天,可大致分为两大主体模式: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模式,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模式。东方养老模式系指以三代同堂为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制度。西方养老模式则指以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