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分工不足与市场供过于求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列举理论界关于市场供过于求的成因基础上指出社会分工不足是主要的、根本的、有长期影响力的原因 ,在概述社会分工与市场供求关系基础上指出社会分工产生问题必将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出现问题 ,具体分析了社会分工不足与产生市场供过于求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提高全社会分工水平、促进市场长期均衡发展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服务,生态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以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为主和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破坏者与修复者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市场",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之间搭建起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工发展不足是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短期政策,这种政策只能短期启动经济,而不能长期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通过社会分工和制度变迁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善行政体制,加快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加快西部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4.
分工、剩余控制权配置与经济效率--经济效率的制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诺斯对经济效率的分析都有局限性,社会分工形成的技术效率是经济效率的物质基础,制度因素对社会分工、制度效率和经济效率有重要影响,剩余控制权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的核心。分工的技术效率决定潜在剩余控制权,制度因素决定形式剩余控制权,短期内通过产权明晰和引入竞争使二者相适应形成制度配置效率,在长期内通过制度变迁使二者相适应形成制度变迁效率。在生产和交易领域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分工演进为纽带,以剩余控制权配置为核心,初步构建了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的经济效率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效率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社会分工形成的技术效率是经济效率的物质基础,制度因素对其实现有重要影响,分工的技术效率决定潜在剩余控制权,制度因素决定形式剩余控制权,从而构建了以分工为基础,以剩余控制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效率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乃指各国间的劳动分工或国际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分工越出国家界限的结果。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几个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仅存在不发达的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只有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18世纪末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强大的生产力才有可能使得社会分工发展成为国际分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导致商品交换、生产资本、金融活动、劳动流动等的国际化,各国间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加强。  相似文献   

7.
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业化分工和科技进步是一种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以交易费用理论来看,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都是为了实现交易费用的最小化。通过分析专业化分工、科技进步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或成因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述专业化分工和科技进步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处于现代化的繁荣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分工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工在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社会分工对变革生产关系也起了辩证的作用。在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时,我们通过研究分工的本质,了解了分工产生的必然性。当代我国的发展主题是以人为本,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造成的束缚性,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应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分工,使得分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0.
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促进分工收益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频率和交易成本。面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两难选择",研究和运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将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户和龙头企业进行有效的联接和关系整合,对于增加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农业分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的制度类型、制度属性、制度选择及其动态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供应链概念不足,提出需求流动网概念模型,并用交易费用理论对需求流动网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认为需求流动网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运用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了劳动分工、流通费用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流通商是流通效率充分改进所导致的分工演进的产物,流通产业的演进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是社会分工与流通效率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短缺经济到相对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进步.我国需求不足是国内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需求不足的原因既有外部性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出口下降,也有国内特定经济制度造成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而起决定作用的是长期计划经济和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的经济低效率和居民低收入.应将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快实现两个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指定服役制度的提出是我国学者在探索国家和文明起源问题上的重要理论贡献。 先秦时期, 由 于社会分工不发达、 血缘共同体普遍存在等原因, 统治者的各种需求并不能通过市场调节得到满足, 更不能 直接针对个人或地区摊派税役, 因此原始血缘共同体的内部分工被赋予了国家强制力, 并以构建仿族组织的 方式推及被征服者身上。 指定服役制度作为早期国家自然选择的结果, 表现出强制性、 整体性、 固定性等特 征, 且遵循等级、 特长特产、 同役平均的摊派原则。 先秦早期国家层面的农业劳役、 手工劳役、 军事劳役、 官制起源、 服制等, 均与指定服役制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2016年国家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对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进行重点考察,从社会照料转向的视角,着重探讨长期照护制度中政府、社区、家庭与市场等多元主体责任及其协同安排,并就中国长期照护保障体系的责任主体和模式选择的多元化、社会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目前青岛市的制度实践而言,存在制度基础、制度设计、制度执行等方面的实践限度;在医疗护理上,居家医护在4种医护形式中实际使用和业务结算均占比最高,居家安排仍是绝对主流;在生活照料上,家庭仍承担主要责任,但社会支持明显不足,严重缺乏家庭照护者支持政策,亟待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向社会照料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安排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分工出现的新趋势,并提出发展中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政策取向: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促进适合本国国情的、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学家的分工思想,它最早萌发于马克思中学毕业时期,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此后,这一理论逐渐走向成熟。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不仅超越了以往经济学家的研究视域,而且形成了唯物史观分工理论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都市边缘群体--农民工的问题是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的缺失与不足入手,深入剖析与探讨其困境成因后指出,正是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对农民工需求的供给不足或不能有效供给,才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对他们群体社会保障权利的漠视与忽略,并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路径选择和制度体系安排的出路方面,分核心、基础、辅助三个层次作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认为,自由放任是最有利于国民财富增长,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形成市场均衡从而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干预是帮助国家积累货币财富,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这两种对立的学说得到综合采用。这启示我们: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恰当地综合运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这两种政策。  相似文献   

20.
从斯密-杨格定理谈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工与市场间的互为决定和依赖关系及其循环互动效应,是认识把握区域一体化问题的理论基石.区域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不断拓展,也就是分工与市场间形成了反馈互动的正向效应.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具有同向性.一切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行为、制度安排都应着眼于深化地区分工、整合国内市场,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