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人陈师道《后山诗话》有言:“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用一律。推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只似当年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黄叔达,鲁直之弟也,以顾况为第一云:‘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语意皆工。江南有望夫石,每过其下,不风即雨,疑况得句处也。”这段话,曾为《诗林广记入《代古堂诗话》等引用,可见望夫石的意象传说早已引起古人注意。而《代古堂诗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顾况诗,实为唐人王建的《望夫石》,其前二句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刘禹锡也有《望夫山》诗,前二句是“终目望夫夫…  相似文献   

2.
一、不着一字,自得风流袁枚论诗,一个重要观点即作诗全凭天分,非关学问。他在《随园诗话》中多次涉及到这一观点。他说:“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分。往往古今人持论,不谋而合。李太白《怀素草书歌》云:‘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公孙大娘浑脱舞。’赵云松《论诗)}云:‘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o对于近体诗的创作,袁枚就更强调诗人的“天分”了。他认为创作全凭“天籁”,人力是无所谓的。他写道:“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结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盖古体地位宽余,可使才气卷轴,而…  相似文献   

3.
《乌台诗案》一名《乌台诗话》(见《眉山诗案广证》卷 2 ) ,却有悖于“论诗及事”或“论诗及辞”的“诗话”传统。但换一种眼光来看 ,诗案中有时涉及作诗本事 ,有时供出诗作或某些诗句的用意 ,则“论诗及事”、“及辞”还是时或有之 ,只不过作者多半迫于外力言不由衷罢了。因此 ,《乌台诗案》实在是一种“变形”的诗话。关于诗案供状迫于外力言不由衷 ,前文已有所触及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以见其荒唐可笑。《和李清臣韵》云 :“羞为毛遂囊中颖 ,未许朱云地下游。”前句姑置不论 ,后句用了一个典故 :“朱云 ,汉成帝时乞斩张禹 ,汉成帝欲诛之 …  相似文献   

4.
偶读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虽然是画论,但对写作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苏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犹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空钩意钓,岂在鲂鲤。’亦以不能奕,故作此禅语耳。……唐·白居易曰:‘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宋·郭熙亦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东坡乃以形似为非,直谓之门外人可也。”在形似与神似问题上,自古以来,即有争论,或轻形重神,或轻神重形,或二者并重。我以为还是近代画师齐白石说得好:“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似是依托,是根本;神似则是形似的生发和飞跃。艺术上追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6.
郑燮与金农、袁枚交谊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园诗话》卷九:“兴化郑板桥,作宰山东,与余从未识面,有误传余死者,板桥大哭,以足踏地,余闻而感焉!后二十年,与余相见卢雅雨席间,板桥言,‘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余故赠诗云:‘闻死误抛千点泪,论才不觉九州宽。’……”《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四《投郑板桥明府》:“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金、元之际的重要文艺理论,很有研究价值。但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并非全是个人独创,而是和师友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例如下面这一首: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诗中前二句,是秦观(少游)作的,《山石》是韩愈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元好问称赞韩愈的《山石》而对秦观不满。这一观点,出于元好问的老师王中立。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九的《王中立传》裡,说过下面一段话: 余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 蔷薇卧晓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 工夫,何至学妇人。”  相似文献   

8.
黄彻字常明,莆田(或作邵武)人,登宣和甲辰(一一二四)第,南宋初年,历官辰溪县丞,沅州军事判官,麻阳、嘉鱼、平江县令。《碧溪诗话》共十卷,著於隐居兴化(巩石)溪的时候。它有许多篇幅是论杜诗的,所论偏重於作品的思想内容。黄氏本来工诗,《诗话》里虽然有许多提倡封建礼教的话,但是他能用文学的尺度来作去取,不同於宋代有些理学家的论诗,“务以语录为宗,使比兴之义都绝。”(《四库全书总目提  相似文献   

9.
<正> 二论诗的标准元好问论诗,开宗明义,首先明示要以“正体”作为根本标准:“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所谓“正体”,翁方纲解释说:“‘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来之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石洲诗话》)这是完全正确的。有元好问在其他诗中所写的“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赠答杨焕然》)和“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三首》之二)可证。《诗经》中的风雅——汉代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杜诗用字的妥贴、确切,过去在许多文评、诗话中曾流传有不少佳话。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 “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  相似文献   

11.
以宋代诗话为代表的历代诗话,记录了不少梦中作诗、得诗的故事和轶闻,而且记述甚详.这类不同于"诗中言梦"的"梦中作诗"现象,由于常常被蒙上扑朔迷离的色彩,述者、闻者都颇感兴趣,所以成为古代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引起个别诗话家的关注.像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就以卷三五、卷三六专列"纪梦门",辑录了46则此类诗话.梳理历代的"梦中作"一类诗话,可以将之分为六种基本形式,即:论诗出于梦,论梦中诗谶,以梦渲染诗作、诗人的"超凡性","梦"与"事"相契,记梦、忆梦之诗,借梦事正误、翻案.考察其作用,可以归结为克服"自卑情结"、引起受众注意、制造审美距离、有利广泛传播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重妙悟、倡兴趣、标举盛唐“气象”,极崇李杜,亦激赏孟浩然,独于王维很少涉及。拟从严氏理论与王维诗歌的离合入手,浅论《沧浪诗话》不论王维的原因:在根本上,严氏的用世之志与王维诗中佛理禅意具有隔阂;在风格上,严羽推崇雄壮之美,激赏李白的豪迈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对王维诗“不落人间声色”处,则有意排斥;就人生体验看,严羽身处季柬,布衣一生,其个性气质、人生境遇与身处盛唐、“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王维迥异,而更接近于“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  相似文献   

13.
《后山诗话》作者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绍虞先生因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兼及宋人诗话,历时五十余年,著述颇多,实为治宋诗话之巨擘。其所撰写之《沧浪诗话校释》、所辑之《宋诗话辑佚》、所著之《宋诗话考》,更为研究宋代文学批评者案头必备之书。《宋诗话考》最为晚出,钩玄索隐,考订翔实,深为学术界所推许。然此书定稿于“‘四人帮’猖狂横行之时”,囿于客观环境,势难  相似文献   

14.
蔡絛《西清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著作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作者系臭名昭著的蔡京之子,为人复多瑕疵,故其文不甚为世所重;但《西清诗话》论诗多主苏黄之说,又往往别出已见,故披沙或可见宝。是书流传未广,专研尚少,重视不够,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中的诗学理论,认为在两宋诗学思想史上应给予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15.
有四条后山诗话,并见于黄山谷的集子。其中一条见于《山谷集》卷二十六,另三条均见于《山谷外集》卷九杂书类。早在南宋初,胡仔在编《苕溪渔隐丛话》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怀疑是误编。但至今无人加以考辩,兹逐条予以考释。 第一条。《后山诗话》云:“余评李白诗,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吾友黄介读《李杜优劣论》曰:‘论文正不当如此’。余以为知言。”(《后山先生集》卷第二十三)而山谷《题李白诗草后》云:“余评李白诗为  相似文献   

16.
朱庭珍,字筱园,云南石屏人.近代诗人、诗论家.已刊出的诗作有《穆清堂集》及续集,诗论有《筱园诗话》.他本人在《穆清堂诗钞自序》中说:“自束发受书,即解声韵,视诗如性命,为之垂四十年”(《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足见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他的同时代人陈灿评他的诗:“思愈清妙,笔愈奇峭,才气愈跌宕纵横,而初无惨淡经营之迹,盖锻炼之极归于自然,……筱国自(?)角以诗名当代名公,钜手一见为之心折,而遇弥穷诗乃弥工.”(《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石屏县志》对他的评价是:诗才敏捷,博洽今古,名动一时.可以看出,他的诗作确有相当的影响.但是,他的卓著的才能,并不是表现于他的诗歌创作,而是表现于他的诗歌理论的建树.当他还不满二十四岁的时候,便完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诗专著《筱园诗话》,象这样  相似文献   

17.
徐祯卿的《谈艺录》,是明代诗话中屈指可数的精品佳构之一,向来受到极高的评价。胡震亨说:“明兴,说诗者以博推杨用修(慎),以雅推徐昌谷(祯卿),以隽推王弇州(世贞)。”①王士祯则进一步在诗论史的角度上推崇备至:“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②其论诗绝句还说:“更怜《谈艺》是吾师。”③  相似文献   

18.
《香石诗话》二卷,是清季广东诗人黄培芳的一部论诗杂记。黄氏推崇《诗径》,主张作诗以真为主,贵于独创,在评说某些诗人和文学现象方面,观点颇为中肯,是清代广东诗话中较好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保存了较多的晋来口语材料,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参考书。兹刊布词语信释八则于此,以为研究者之助,除了“误”一条外,各条都选自笔者撰于1989年10月的博士论文《(世说新语)语词研究》。不当之处,请读者教正。歙“”字之借。恐吓,使……恐惧。《轻低》14:“刘尹、江、王叔虎、孙兴公同坐,江、王有相轻色。以手歙叔虎云:‘酷吏!’词色甚强。刘尹顾谓:‘此是中邪?非特是丑言声、拙视瞻。”切孝标注:“言江此言非是丑拙,似有忿于王也。’杨勇《世说新语校筹》:“歙同胁。张衡《应间》:‘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都有涉及汉水流域的诗篇,尤以二《南》最为集中,故仲尼以二南之地为作《诗》之始。孔子喜韶乐,尤钟情合于韶乐的二《南》,“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诗经》不仅常以“江汉”连举,而且将天上的银河称之为“云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