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蒙文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2)
人类社会是处在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运动的泉源,归根结底是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周秦以来二千多年,在我国历史上生产领域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生产,认为二千多年来的农业生产力是在不断的发展着,是每个学习历史的人都能同意的;但是二千多年来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说在某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发展到某种程度——是怎 相似文献
2.
张夺;王桂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摘要(Abstract):\"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面对的根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特别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和以卢卡奇、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尔施从自身理论立场出发,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尖锐地批判。科尔施的批判以及列宁的\"回应\",对于我们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兼与高敏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小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以李广名气之大,竟然终身未得封侯,这似乎是不合理的.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高敏先生在《“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一文中认为,李广“不得重用而封侯赐爵”的真实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当时官府以年龄取人而不以德才取人,二是有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笔者认为,高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故不揣冒昧,陈布陋见,以就正於高先生和史学界方家。我们认为,“李广难封”的直接原因在于李广积功未达到封侯标准。如所周知,《史记》《汉书》中屡次提到高祖约言“非有功不得侯”.景帝时周亚夫为了坚持这项原则乃至谢病免 相似文献
4.
田雪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5)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搞好计划生育、“进一步控制人口的增长”列为调整国民经济的十项工作之一。为了完成这个战略任务,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解放思想,敢于冲破“禁区”,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本着这个精神,本文从分析我国人口盲目增长的原因入手,结合重新评价五十年代后期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探求人口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控制人口增长对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邬焜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65
邬焜关于信息本体论的学说早已指明,所有物体的现存结构都是载负信息的物形编码形式,信息场———信息的同化和异化———信息体,这就是信息自在运动的逻辑。在感觉发生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场的中介联系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宏观感觉现象,而我们主司感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却只能是通过神经电脉冲的微观活动过程来实现。这样,在我们对宏观事物的感知和神经系统的微观电脉冲活动之间便应当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只能由宏观事物所生发出来的微观能量场来作中介。主体是人,不能把主体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主客体有中介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相互的改变。人的认识必然依赖外部信息对主体感官的作用,无论这种外部信息是主动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还是通过人的干预和开发之后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物质和信息都各自拥有各自的质和量,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提出了信息质的划分和信息量的计算方法,这并不意味着就取消了物质的质和量,就架空和取消了物质。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都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正是当代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所揭示的科学事实。用信息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信息代替实践,正如用物质过程解释实践,并不等于用物质代替实践一样。 相似文献
6.
“法理”是什么——一种均衡论的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46-48
法学不仅包括法律科学,而且包括法理哲学。法学家不仅是以法理为据的学术人,而且是与政治家比肩齐立的治国精英。法学家法理与政治家法理的统一构成了精英法理的理性循环,为法理世界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之基。 相似文献
7.
“知识”是重要的哲学概念,知识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知识问题”的含义在历史上是大不相同的,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知识”(或“真理”)与“意见”作了区分后,在知识问题上强调的主要是规定性,所以要努力回答的问题是“知识是什么”,以回答“知识是什么”这一方式展开知识论或认识论研究,从占至今形成了不少独特的知识观。1、古代神秘主义的知识观古希腊哲学家象爱利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都认为,只有认识了真正的存在,而不是变动不居的事物才能得到真理——知识。所以,以感官为准绳,承认感觉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观点肯定是错误 相似文献
8.
《书屋》2010年2期刊登了刘再复近二万字的长文《社会性“造反有理”批判——〈水浒传〉小逻辑质疑》.文中虽然笼统地宣称作者并非否定一切造反、并非否定许多革命包括暴力革命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从“均平”的角度,可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赋役史中政治理念、制度设计和技术性知识三者的深层联系。首先,不同于无差别的平等、平均,以差等为前提的“均平”才是传统中国的秩序正义观念,也是合理的财产分配、赋役征发的出发点。其次,“均平”的实践方式随社会经济环境变迁而改变,在制度上也从财产合理分配向税制公平设计转移,从追求最理想状态向重视实践中防弊转换。最后,传统算学也发展出与实践均平观念相对应的计算技术:秦汉时期已有按差等的比例系数进行分配运算的“衰分”问题,至迟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出“鼠尾”法,这些都是明清以后“均平”计算的原始雏形。 相似文献
10.
邹贤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无冲突论”是孔丘的中庸之道和林彪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在文艺上的表现,是使社会主义文艺蜕变为复辟资本主义的舆论工具的反动理论。当前,深入批判林彪鼓吹的这个谬论,对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搞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肃清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流毒,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汤翠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说理文有“三要素”,这没有什么争议,但三要素指的是什么,我看有探讨的必要。 对于说理文的,“三要素”,有的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一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①有的书上是这样解释的:“论说文的基本要素,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构成的。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如何来证明’的问题”。②有的书上这样说:“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要正确、鲜明。论据要真实、 相似文献
12.
汪子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5)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理念論”的批判,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和理論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过去所有的資产阶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都設法歪曲或抹煞它。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以二、三百頁的篇幅不厌其煩地談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許多方面,但关于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論”的批判,却只写了几行,并沒有提及这个批判的真正意义,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記》中指責他說: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在其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中)破坏唯心主义基础这一点胆怯地避而不談。” 相似文献
13.
王晓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本文是对汪子嵩、王太庆先生《关于“存在”和“是”》一文的回应。作者首先对希腊语词eimi作了几点补充 ,进而介绍巴纳斯对巴门尼德estin的逻辑主语的研究 ,最后表明作者在译名问题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曹让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十八世纪欧洲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为推进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服务的,是为资产阶级夺取统治权作广泛舆论准备的。参与这一运动的思想家们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他们被公认为是处于革命阶段的资产阶级的“响导”。然而,“四人帮”完全 相似文献
15.
16.
蔡祥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
王路认为用“存在”翻译Sein是一个根本的误译,因为“存在”在汉语中只有“时空存有”的含义,不能恰当反映“存在”问题的系词背景,造成我们对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误解.其实,从语言与义理两个方面看,“存在”译法都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现象学家的文本中,“存在”比“是”更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17.
对霍有光先生《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质疑》一文的反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28-34
物质的质及其所对应的量总是自在而潜在的直接存在着,信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物质的质及其所对应的量进行表征、反映和显现。我们只能通过物质自身派生出来的信息中所显示的关于物质的质和量来把握物质本身的质和量。科学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和机制正是一种科学的严谨态度。这不是什么人非要和物质过不去,非要把它架空,让它下岗或退休。承认信息是物质的属性,就是承认信息与物质相比所具有的派生性和第二性的性质,在这同时,又在存在方式上将物质和信息的本质加以区分,这就又坚持了信息自身的独立性价值。我关于信息量具有守恒性的观点仅仅是针对我所提出的绝对信息量而言的。目前在科学和一般哲学界所讨论的信息量问题指的是相对信息量,它规定的是在相关的信息活动中信息的接收者被信息改变的程度。相对信息量不具有守恒性。人类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被作用的劳动对象的模式,使之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所以,在人类生产中适用于从劳动对象到物质产品的转变的信息变换的度量方式便只能是相对信息量。 相似文献
18.
杨爱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
叶廷芳先生的《现实主义有“边”吗?》一文(《光明日报》1987年12月27日)对现实主义的概念作了历史的辩证的论述,认为它既是“无边”的,又是有“边”的。这对我们深刻理解现实主义的概念很有启发。但是,叶文提到“作为创作方法而最后定型的现实主义(主要是批判现实主义),其最大贡献是推翻了以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遵从的不写丑恶的陈规,而把丑恶作为主要描写内容,它也摒除了过去偏重写伟大人物的习尚,把目光转向下层人物或‘小人物’。在人物描写上重点不再突出主人公,而强调‘人情风俗史’。这就使文艺创作的题材范围大为扩展。”这样,叶文就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对其它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比如浪漫主义,作了不恰当的评价。本文不揣冒昧,愿就此问题就教于叶廷芳先生。叶廷芳先生的《现实主义有“边”吗?》一文(《光明日报》1987年12月27日)对现实主义的概念作了历史的辩证的论述,认为它既是“无边”的,又是有“边”的。这对我们深刻理解现实主义的概念很有启发。但是,叶文提到“作为创作方法而最后定型的现实主义(主要是批判现实主义),其最大贡献是推翻了以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遵从的不写丑恶的陈规,而把丑恶作为主要描写内容;它也摒除了过去偏重写伟大人物的习尚,把目光转向下层人物或‘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理论界以"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30多年来所形成的经验和共识,对于"中国模式"研究、总结的成果颇丰。历史实践证明,"经验"一旦被模式化则不可避免走向凝固化。"中国模式"既不符合中国的发展现实,也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理性看待中国后30年基于前30年的发展成就和不足,用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代称"中国模式"对于深刻把握国情,持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张江姚“四人帮”猖獗横行期间,在被他们把持的舆论阵地上,狼烟弥漫。毒草丛生。一九七四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刊登的署名李时的《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就是“四人帮”亲自策划督制的妄图用以毁我长城的一支毒箭。这篇黑文一出笼,“四人帮”控制的各主要报刊,立即纷纷转载,恶劣影响,遍及全国。今天,在深入揭批“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极右实质及其在各方面表现的战役里,我们对这株大毒草,必须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