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种研究策略,"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何种关系,在根本上决定于它被人们作了何种理解.只有合理理解"回到马克思",即坚持将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把握马克思的精神实质与我们当前的实践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一种"融合"创新,才能让"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前存在的三种思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即: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可以说,这三种思潮各有各的说法,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也并不尽一致。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事实上,不论是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还是发展马克思,都涉及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准确地科学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和把握好这三种思潮的关系与实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麾 《求是学刊》2002,29(3):14-18
文章勾勒了当前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基本走向的粗略线索 ,提示性地引介了对深化马克思哲学研究有重要创见的一些学术成果 ,从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同学派正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其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指导中国现实生活实践,其二是总结概括现实经验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再"走出马克思".不"回到马克思"就会偏离真正的马克思,不"走出马克思"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丧失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宏大的理论系统,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继承赋予了哲学以社会历史属性,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开辟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科学,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益视角;马克思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人产生的深刻影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重组的今天,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依然能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道主义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历史不同阶段反复出现并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误解以及其根本性质没有得以澄清;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理论本身逻辑进行研究,探索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理论内涵以及其思想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试图挖掘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特殊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征,即对意识形态概念学术史的兴趣、与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结合、与文化概念的融合。我们认为,意识形态理论在其扩容的过程中,如要保持其重要地位,就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尤其是重视对政治权力问题的探索。而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则应奠基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尤其是他的元批判和去蔽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赵福生 《求是学刊》2008,35(1):36-41
马克思哲学一直被人们误认为只有宏观视域没有微观视域.以致常常被误读为宏大叙事、整体主义和经济决定论.但如果我们真正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就会发现,无论是存在论、认识论还是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哲学都有其微观视域.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展开了微观经济分析,开启了微观史学,敞开了微观权力视域.阐明马克思的微观哲学视域,对于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消除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种种误解,彰显哲学的本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逻辑及其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马克思主义作为非正统的、散漫的和具有颠覆性的话语,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可错性"、"核心在于方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自身"等基本理论立场,以反叛姿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形式.不是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判断和个别成果,而是其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和自觉的理论意识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注入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1.
兰峻 《创新》2008,2(1):26-28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需要。坚持"四用"原则,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命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走进新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翼星 《求是学刊》2001,28(4):9-12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重大事件之一。过去 2 0年中国哲学界许多问题的展开和许多理论倾向的形成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相关。李惠斌教授认为 ,在过去 2 0年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迪 ,为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世界性话语模式 ,提供了重要的话语背景。张一兵教授强调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重新面对我们一度以为完成了的文本和人物”进行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 ,同时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 ,研究的重心要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胡大平博士对后马克思主义做了专门的划界。张翼星教授概括了目前哲学界关于法兰克福学派 ,特别是哈贝马斯以及关于萨特思想和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他认为目前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大大突破原有若干派别的范围或框架 ,呈现更广阔的视野。陈学明教授回顾了过去 2 0年中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争论 ,提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着眼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启示 ,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必须拓宽视野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瑛 《社会》2006,26(5):1-56
社会学是一门没有确定的对象边界、而是根据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源蕴涵在“社会的”和“社会性”中。在社会学思想史中,“社会的”和“社会性”有四种表征:与“异化”和“失范”对立,彰显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与原子论的个人主义对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与抽象性对立,彰显具体性和相对性;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彰显世俗性和日常生活性。据此,社会学的方法论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在这种想象力中,社会是一个高度相对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个体和社会处在相互建构的“结构二重性”关系之中,个体的、日常的和世俗化的行动是社会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整体观是建立在批判黑格尔抽象整体观、传统集合论的整体观和无人的整体观基础之上的新整体观.马克思的新整体观在回应20世纪人类生存问题中自我分化和自我发展,这种分化和发展显现为卢卡奇的方法的整体观和主体意识的历史整体观、萨特的主体意志的历史的整体观,阿尔都塞结构的整体观、后结构主义的异质整体观和当代量子力学形而上学化的原初整体观.相对而言,前三种整体观是一种更强调整体的强整体观,而后结构主义的异质整体观是一种虚化整体的弱整体观,当代量子力学形而上学化的原初量子观重申了整体的优先性,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后结构主义的整体观的纠偏.从马克思整体观生发出来的这些整体观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谱系学图景.  相似文献   

15.
焦坤 《求是学刊》2007,34(6):45-51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6.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灵魂,提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对发展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技术革命及新技术的实践性、唯物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分析,研究了新技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在当下的学术界和政治生活(意识形态)领域还颇有市场。尽管这种理解有其现实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在总体上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承认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只能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模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具有"世界化"形态的理论学说,它的全人类性价值诉求和宽广世界眼光决定了它的世界共享性,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世界化维度。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新形态必须始终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其理论发展的肥沃文化土壤,并在关注和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世界重大问题,引领世界前进方向中实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反思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对模式的审理是一项具有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彻底超越传统解读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新模式,进而建构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当代意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编者认为,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模式研究有利于界划传统和创新的边界,推动国内学者的当代意识和本土意识的形成。有鉴于此,我们编发了这组笔谈。这组笔谈以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为背景,对模式、作为模式的西方“马克思学”及其与相关代表性模式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和当代解读。尽管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这组笔谈的学术观点,但因其所探讨的问题本身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希望它们的刊发能够推动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魏玉川 《唐都学刊》2002,18(1):104-106
在叙事文本中 ,“照应”的写作方法具有“双质同构”的美学特性 ,一方面具有结构文章的意义 ,另一方面还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意趣 ,有着美学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