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钱澄之否定了前人对于屈原“狂狷景行”的评价,肯定了屈原的怨刺精神。钱澄之同时也指出,屈原的怨刺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温柔敦厚风气的突破,而非以“露才扬己”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钱澄之又借对屈原“自矜”问题的阐释,批评了明末君子小人之辨的讨论,认为屈原的“自矜”仅体现在对自身品质的保持,与后世的意气之争有本质区别。钱澄之与屈原相似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对于屈原形象的接受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因此,钱澄之在《屈诂·离骚经》中对于屈原形象的解读,可视作他个人遗民情愫的投射。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以儒、墨、道、法家为代表的各大学派针对君臣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儒家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礼义基础之上,墨家认为君臣之间应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法家认为君臣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道家则主张以“无为”处理君臣关系、分配君权与臣权。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发现其价值、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并吸取其可资借鉴处。  相似文献   

3.
屈大均诗歌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大均是清代岭南三大诗人之一。本文试图以文化学为视角审视屈大均诗与屈原、杜甫、李白诗在文化上、美学上的渊源关系,阐述屈大均诗歌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精神与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新突破。他从“人”的自然生命出发,力倡“人”的德性生命,系统建构了人文主义的人性生成哲学。王夫之成人观是儒家人性论的历史延续与发展,在当时社会开启了近代人本主义的思潮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选取“身成”与“性成”相统一、“继善成性”和“身任天下”三个重要方面,将散见于王夫之论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尝试对其成人观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2,22(5):52-55
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6.
方孝孺自幼研读儒学经典,明初政治严峻,其父亲遭遇牢狱之灾,由此激发了方孝孺强烈的“立法”意愿。他藉建文帝给予的为帝师机会积极地为“君臣”关系立法,弘扬“立法”精神。方孝孺认为君主要有度量容得下才华横溢的士大夫,并具体化了朱熹的“格物”思想以便士人更好地提升自我。朱棣取代建文帝而登基,方孝孺用自己的生命去坚守儒家的仁道精神,去捍卫应有的君臣法度。  相似文献   

7.
王勃前期受儒家传统诗教观影响,对屈原的认识有偏颇。个人的不幸遭遇,使王勃对屈原有了新的认识。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扩大了王勃作品情感表现的内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浪漫风格是屈原和王勃作品的共同特点。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王勃也受到了屈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遗民钱澄之对楚辞的接受与研究以1651年终归家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楚辞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济世精神的接受和继承,将屈原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融入反映时代巨变的诗篇中。归隐田园以后,钱澄之主要借注疏屈原作品来寻找精神慰藉,寄托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屈诂》是其后期楚辞研究之结晶,该书耗费钱氏多年心血,凝聚着其浓重的遗民情结,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楚辞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的“自然权利”思想是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开新,集中表现在:为“合同而不相悖害”的理念;以“仁”的精神对待自然万物;以“礼”的伦理规范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发挥“人”在维护自然万物生存权上的主体性作用。王夫之生态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丰富和发展了古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也为初步回答“施韦策诘难”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对增强社会活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挖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人的生命实践提供哲学指引。从《中庸》的相关原文出发,分析“知、仁、勇”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认为,《中庸》提出“知、仁、勇”思想是基于儒家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智趣及其道德价值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体系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笔者十几年来研究屈原楚辞的精要概括.全文以屈原辞七个相对独立的域境为线索,深入细密地诠显出诗人屈原内在心灵结构的前后转化和心灵境界依次升华的前后次第,并在史前与三代的总体文化背景上,确立起诗人屈原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真正地位,而文章的核心之处,是在于从哲学的角度,阐释祖国的诗人之父屈原和诗这种文化符号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屈原应该名原字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载"屈原者,名平"。此后,不少《楚辞》大家都将它与"正则"、"灵均"的解释相对应,致使屈原名平字原的说法相沿已久。笔者从十条主要材料的梳理入手,疑"屈原者,名平"中的"名"为"字"之误,屈原就叫屈原,平应该是他的字。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与唐诗、宋词相并列,作为一代文学出现在诗歌史上,其成就突出,特色鲜明。本文对元散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音乐性和灵活性、通俗性和谐谑性,以及体式、手法、风格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深刻性等,一一进行了论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亦间出己见,意在较为全面地揭示元散曲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屈原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政治抱负,他的壮志理想是和楚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愿意充当一个马前卒,为楚国的兴盛鞠躬尽瘁。当时的士人阶层被普遍的心理焦虑困扰着,屈原也在所难逃这种心理的焦虑,而且,由于其身份地位壮志理想等各方面的影响,他的这种心理焦虑特别是爱国焦虑要强过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16.
屈原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和爱国情感,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合乎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出土文献表明,开创了荆楚文化的楚人富有开放创新的民族意识,屈原时期的楚国依然具有一统中国的实力。屈原对故土邦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从屈原作品的人物性格、“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原则,艺术构思境界描绘的虚幻性以及作品中所塑造的悲剧性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了他在中国古典悲剧中的鼻祖地位,及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探讨了其感伤发愤抒情的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鲁迅评价屈原的文章和相关言论,指出鲁迅运用阶级的、历史的观点评说屈原,达到了同时代文学史家所难达到的高度。鲁迅评价屈原,不仅看其“全人”,而且看其“全文”,避免了评价的狭隘性、单一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屈原诗歌意象研究是个老课题,本文力图突破笼统的“香草美人”说,从新的分类角度,比较详细地列举分析重点意象,并试图从北方经学之外考察屈原诗歌充满意象的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