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鼓藏节仪式与苗族社会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苗族鼓藏节仪式文化的分析 ,展开对传统苗族社会家族、宗族、村落社会组织、社会整合及祖先崇拜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人类学研究 ,并试图在理论上与前人形成对话 ,将苗族研究的这一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接龙"仪式是湘西苗族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它充满着传统的宗教色彩。"接龙"仪式中的接龙舞蹈则是湘西苗族人们在其仪式信仰之下产生的一种公共的群众性活动。本文旨在运用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接龙"仪式中舞蹈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野调查对乌略苗族村鼓藏节仪式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分析了鼓藏节仪式的社会权利功能、社会认同功能、社群联系与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基本社会功能,指出苗族鼓藏节仪式由于现代性的切入所发生的功能意义上的嬗变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刘寨苗族的出生礼由取名仪式、祝米酒仪式与周岁仪式三个相互连贯的部分构成了层次鲜明的完整结构。三个环节先后以血亲、姻亲及扩展社会关系为核心,其间展开了丰富多样且互有差异的制度化的食物、劳动力、各种礼物乃至象征符号等的互惠交换。其形成不仅与苗族的历史迁徙尤其是传统游耕有关,与苗族社会自身的结构特质相关,更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演变紧密相关。它向我们揭示了仪式与社会之间多重性互动关联的实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流传在苗族民间口述史中的蚩尤神活及其由此神话建构起来的传统文化通常从一些习俗仪式中就可找到相应的印证。本文通过蚩尤神话中流传在苗族民间的一些民俗仪式现象说明这些民俗文化在展演口述史中的社会记忆时,也透视出神话在民俗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传统书院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书院教育中蕴含着许多优秀因子,突出之处即是注重仪式活动对士子的培养。传统书院仪式活动的显著特点表现为神圣性、表演性和教育性,书院士子的学习和生活也呈现出仪式化的特征。传统书院仪式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代高校仪式建设可以从传统书院的仪式活动中获得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筹划仪式,注重仪式的道德教育;精心设计仪式,关注仪式的文化属性;合理运作仪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苗族服饰和古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文化保护被提上了日程。苗族服饰与古歌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二者的流传得益于苗族人民原始宗教思想支配下举行的各种仪式,因此,保护苗族文化最重要的是保护苗族社会中举行的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9.
"哒夹"和"哒汝"是湘西苗族由来已久的灵魂信仰分类,前者被视为危险和污染,后者则具有庇佑功能,是洁净的表达。苗族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灵魂信仰表现出无限崇敬和畏惧,并付诸于实践的种种行为,是社会分类和社会分工的直接体现,形成了一整套基于灵魂信仰的社会分类体系和解释规范,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折射出社会结构的有序存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湘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灵魂信仰与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家认为不同的仪式行为反映出人类群体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透过对仪式的解读,可以认识到他们的生存习性与文明发展模式。仪式与文学的共同之处在于表达人类复杂的诉求,触及心灵世界,并发挥特殊的社会功能。小说中的仪式书写不仅承担着文本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表现",还起到了对社会文化"含蓄表现"的作用。仪式书写有多种存在方式,既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又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仪式与社会变迁的视角,将祭鄂博仪式置于裕固族社会变迁的背景中来考察仪式的功能与变迁,进而分析仪式对于当地社会生活的意义。首先,阐述祭鄂博仪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嬗变;其次,探究仪式的社会功能,并从仪式的变迁中考察其功能的变化,从祭鄂博仪式的变迁中分析其功能的转换;最后,对祭鄂博仪式发生变迁的动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回族亡人忌日仪式是回族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突出体现回族的地方性传统文化。亡人忌日仪式在回族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湘西苗族地区在清代中后期被纳入王朝国家的行政版图后,随着地方治理的深入,湘西苗族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跳鼓脏”与“椎牛”祭祖仪式,继之以对家先的“墓祭”。仪式的取舍反映的是湘西苗族人为满足生活需要对神圣权能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湘西苗族人对于家先信仰的价值进行了重述。王朝国家推行的神明信仰是包含了神明的神圣权能与价值的结构性网络,民众通过对神明价值的再表述以及将仪式与地方传统结合的方式,将本地传统编织进结构性网络,并保持了地方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功德"仪式是潮汕地区民间至今广泛流传的传统丧葬仪式,其存在迎合了丧亲者的心理需要,具有"向死而生"的人生理念构建、哀伤情绪的完整抒发、通过"阈限期"重整日常生活等认识、情绪、行为意向三方面的心理修复功能。从文化心理角度研究与反思上述仪式,旨在提炼其内在合理元素,构建现代人健康心理生活、探索传统文化的更新、促进潮汕文化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威宁蘑菇村以多个民族聚居,如彝族、汉族、苗族,这种居住格局致使他们之间的丧葬仪式难免有文化互融的成分,当然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彝族丧葬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是由其象征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仪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本质上展示和象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亦具有协调三种关系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的肉体与灵魂关系的理解都会发生改变,仪式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功能、社会控制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运用仪式的功能时需要注意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规范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文化仪式,在当前农村社会快速变迁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淡化的趋势,使得春节固有的文化符号意义不断消解。伴随中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时对农村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加之农村社会组织趋于瓦解以及传统文化缺乏继承主体等缘故,不仅使春节仪式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而且使春节仪式出现了创造性的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仪式感的生成是仪式通过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运行逻辑发挥的文化功能。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包括过渡结构、符号秩序和互动结构在内的仪式结构系统。人们通过在仪式的结构系统中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现了抽象文化的具象化。在此基础上,仪式的惯习、规训与惩罚、臣服与资质的运行机制推动着运行结构发挥着文化功能,而贯穿仪式发挥文化功能始终的是感性经验、生活和关系再生产的运行逻辑,这种运行逻辑也构成了人们仪式实践的思维图示。  相似文献   

20.
原始的宗教意识、民族频繁的迁徙以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苗族丰富多彩的仪式性文化,影响了苗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立场,也从精神空间延展了苗人眼中的现实世界。现代社会的冲击使得仪式性舞蹈的内涵在慢慢消失。原创舞蹈《归娘》通过女子单人鼓舞的形式反映了频繁的迁徙对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和传承了仪式舞蹈中的苗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