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罡 《学术月刊》2012,(6):120-125
元小说是西方20世纪后半叶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象征了一次发生在小说传统内部的范式转变。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看,元小说都与过往的虚构散文体叙事保持着一定的批判距离。这主要表现为它对文学中目的论的反思甚至戏谑。在宏观层面,对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美学而言,主题和时间维度的矛盾通常在经验世界、道德或意识层面得以和解;而当代元小说,或将主题矛盾刻意前景化,或在频繁的语境置换中制造矛盾的阅读期待。在微观层面,对前者而言,意义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语言学意义上的近喻和隐喻原则;而后者则将意义消解为语言选择的过程。当然,元小说并非也不可能彻底否定叙事中的目的论;它仅仅是试图在各个具体层面与传统的小说叙事保持暧昧的距离。在一个符号日渐沦为功用消费的当下语境中,这种面对自身媒介"既参与又质疑"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哈代作为一位“ 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 ,他的悲剧小说透露出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质素。本文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小说彰显了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张力,时间是这一张力中两者交锋的核心要素,因而,时间这一要素的探讨关系着对现代主义小说美学本质的认识。文章以时间为切入点,探析现代主义小说的时间特质——断裂的时间、冻结的时间、瞬间,继而揭示现代主义小说如何通过时间来实现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诘问、批判与超越。断裂的时间是对启蒙现代性物化时间的直接否定,冻结的时间是主体对抗物化时间过程中自主性问题的探讨,而瞬间则是主体对物化时间的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刘明 《齐鲁学刊》2002,(4):97-100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与发展 ,呈现出较为复杂和特殊的表现形态。在融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过程中 ,新时期作家的本土文化意识介入并影响了其艺术感知方式的转化和创作文本的哲学性超越。这里试以 80年代上半期的现代主义小说为对象 ,在与中国当代历史现实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联系中 ,对其发展形态及其内在逻辑作一些剖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时空压缩与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视觉转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一方面,现代性的时空压缩体验和视觉经验为现代主义视觉艺术革新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时空压缩为美国小说向欧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的越洋和跨界借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另一方面,美国小说通过运用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叙事创新,对时空压缩进行回应,同时通过转向心灵内观反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空间,表现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对审美自律的坚守,对科技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从来没有在现代主义小说中消失 ,消失的只是传统人物观推崇的推动人物行动的性格逻辑。在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比照中 ,可见出以表现“主观”意旨为主的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必然性 ;将现代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做以比照 ,则强调了现代主义小说表现“主观”意旨的特殊之处 ,进而证明了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创伤的世纪.为了警示世人,当代美国涌现出许多以创伤为题材的杰出小说家.他们尝试用各种叙事技巧展示创伤、表达创伤,以唤起人们对遭受创伤群体的关注.本文从创伤叙事理论的发展、创伤叙事的主要类型和创伤叙事的主要特征三个方面梳理20世纪美国小说,以期为读者的这方面阅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在现代主义小说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20世纪的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表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立体融合"的文学特质,即它以现代主义思想和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为主要内涵,同时又包容着现实主义主题和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不管是在文学内容方面还是在创作艺术上,它都追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胆创新,同时又继承着俄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传统性与现代性、俄国性与西方性的完美融合,构成了20世纪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0.
伦理化的精神创伤体验是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叙事特征,它开启了现代小说政治化叙事的先河.张闻天的《旅途》和蒋光慈的小说分别以情爱和困厄为中心,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角度为早期左翼小说的政治叙事确立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朱虹 《学术探索》2012,(4):138-142
曾经存在于欧洲16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叶的巴洛克小说,却被长期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小说作为欧洲文学史中一个取得了极高成就的重要的文类,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巴洛克小说以其独具一格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前承中世纪传奇,后启现代主义小说,是欧洲小说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它进行发掘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欧洲小说的发展踪迹。  相似文献   

12.
杨梅 《南方论刊》2007,(11):56-56,40
虽然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理论支撑和表现主题,甚至可说现代主义正是对浪漫主义的否定,但他们在内在精神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和亲缘性,那就是以一种先知的敏锐、勇敢与决绝睥睨传统,反对束缚的高姿态和立异标新的超前意识。本文以创造社和新感觉派的都市小说为切入点,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 ,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 ,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 ,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 ,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 ,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 ,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 ,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 ,产生多元化的意义 ,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现代主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既有现实主义小说冷静的批判,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的文学性改写,对乌托邦视角的意识形态的反抗,又有现代主义小说迷惘的探索.其现代主义因素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意义层面上,是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心灵受到的巨大创痛的揭示;二是在技术表述层面上,隐喻,梦,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是意义层面的相应投射。  相似文献   

15.
毛姆在创作上成果累累、声名显赫,但促使他从事创作的重要因素却是他的口吃症。口吃症不仅塑造了毛姆的个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职业选择,并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他的人生哲学。童年丧母的创伤是导致毛姆口吃症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因为一直未能与替代养育者重建稳固可靠的依恋关系,处于情感缺失状态的毛姆逐渐把口吃发展为一种证明自己存在与价值的权力。因为创伤从未忘记,毛姆躲在他自制的口吃盔甲里,一生负伤而行。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崛起,呈两次"风暴"状,或者说是以"杠铃"的形式,出现在俄罗斯文坛.前一次以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诸种现代文学艺法为其主要文学性征,后一次则突兀出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文法艺术.连接这两次高潮的是境内现实主义的现代化传承和境外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俄罗斯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诗歌和戏剧一起,共同缔造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身兼批评家和小说家两种身份的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在其小说创作中戏仿了现代小说的多种形式,并在其创作过程中具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和发展。但这种形式的戏仿有别于形式主义从"文学性"角度对现代文学过度追求形式创新的观念,戴维.洛奇更多关注于现实社会问题与读者反应,形式戏仿只是符合其文本中一贯的喜剧化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的手段,因此,戏仿构成了对20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追求的颠覆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新时期出现的“先锋小说” ,不能只从表层形式上去肯定它的涵意。从狭义讲 ,它是指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 ,指涉这种思潮具有的精神内涵 ;从广义讲 ,它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受任何制约 ,永远流动 ,永远前进的文化精神 ,这里面拥有着挑战与叛逆、勇气与冒险、独特与创新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1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把毕生的才华献给了短篇小说的创作。她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成就,体现在小说创作的技巧性上。她运用无情节模式、意识流、内心独白和生活片段式的描写等手法,将探索的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发掘那些貌似平凡甚至平淡内容的深刻内涵。文章以《序曲》为例,揭示曼斯菲尔德在现代短篇小说创作领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创伤经验的言说是迟子建小说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主题,可以从中透视出其小说的审美价值。迟子建小说的创伤型人格分为个体创伤、集体创伤和文化创伤;与之相对应,也形成对创伤修复的三种方式。从个体创伤与审美修复、集体创伤与共同记忆塑造、文化创伤与文化反思等三个角度对迟子建小说的创伤型人格进行阐释,全面呈现出迟子建小说创伤维度具有的深层意蕴。在创伤型人格的塑造中,迟子建对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经验感悟油然而发,也体现出迟子建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迟子建小说创伤型人物的塑造,秉持着“忧伤而不绝望”的创作宗旨,每个创伤人物最后都会获得创伤的修复,从而让人们在悲伤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