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支付服务市场发展、支付服务业务创新,非银行支付机构违规经营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暴露出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发展、存在风险和监管情况,分析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中存在的多部门协调监管机制不完善、人民银行监管力量薄弱、支付业务外包管理难度大、非银行支付机构...  相似文献   

2.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及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构成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需要确立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风险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整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法律改革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决策机构,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传染性银行风险对金融稳定危害增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宏观审慎工具对于不同风险传染渠道的控制作用,以Rochet模型为基础建立宏观审慎模型,从理论和模型的角度论证了宏观审慎监管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作用机制,同时选取中国商业银行合并数据,对不同政策工具组合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监管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效果最显著,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组合对传染性银行风险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宏观审慎监管其实起源于上世纪末,但一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随之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也开始进行。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并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进行部署,足以见得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构成政府管理经济的三大战略工具。离开有效的金融监管,无法成功管理我国经济转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和挑战。当前影响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金融体系存在广泛的隐性担保,准入壁垒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严重抑制金融业竞争,金融监管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二是监管机构背负的多重目标间存在冲突,监管实践中难以同时兼顾;三是监管机构运作独立性不强、资源严重不足、问责机制薄弱,治理框架需完善;四是行政控制导向的现有分业监管结构日益难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重复监管与监管空白并存,缺乏正式的宏观审慎框架,监管合作不规范,信息共享安排不完善:五是类金融组织发展迅速,与正规金融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步显现,但其监管存在空白,且各地监管标准不统一。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基于机构的功能监管而不是纯粹的功能监管,是一种双层多头分业监管而不是统一监管。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美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了许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推出了《金融监管框架现代化蓝图》。从该蓝图提出的短、中、长期改革建议来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存在以下趋势:一是基于机构的功能监管框架向基于目标的监管框架转变;二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强化美联储监管权力;四是强化监管协调。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表明了混业经营下长期坚持分业监管体制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我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向统一监管体制转变是必然选择。对比各种统一监管模式,我们认为,美国财政部提出的基于目标的监管框架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监管全球"一体化"暗含着对金融监管权力的加强,以及对金融创新的限制。美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转向,源于对自由放任主义监管模式的反思,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监管权力扩大和金融创新监管加强,与"一体化"背后的意蕴相吻合。中国金融监管逻辑建立在集体主义与稳定优先的逻辑之上,在金融监管向宏观审慎迈步中,如不考虑中国自身情形,盲目"与国际接轨",可能导致监管权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与政府失衡,与金融监管法治化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问题,美国和欧盟相继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或相关指令将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加大监管力度;FSB则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借鉴国际经验并立足我国的实际,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注重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全球共同的金融监管理念,引起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制度重大变化。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分别从宏观经济、股票市场和证券机构三个维度选取客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跌宕起伏,2006年以前系统性风险逐渐下降;2008年至今系统性风险呈增加趋势。实证分析表明,每次危机发生前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运用Logit模型进行预警因素分析,检验预警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环节和逆周期监管的实施依据,系统性风险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意味着应运用审慎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对保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第三方支付及其衍生的风险等都是移动支付的结构性风险,必须加以审慎、有效防范。移动支付法律责任应当在产业链主体之间公允地进行配置,兼顾各方合法利益,尤其应当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明确移动支付主体之间基础性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加强对沉淀资金的监管,强化对消费者的教育与保护,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积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移动支付监管的基础性和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书导读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压力测试研究》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主笔彭建刚系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研究》(71073048)的结项成果。该书包括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压力测试新理念、信用风险宏观压  相似文献   

12.
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最深刻教训是忽视金融体系法律框架的建立和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本文探讨了金融体系稳健运作所必须遵守的市场经济根本原则,分析了市场经济法律框架所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有效金融监管的三个必要条件,以及有效金融监管所必需的三大政策工具。本文认为,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监管资源的充足性,对银行流动性、资本充足性和资产质量的关注,健全的会计规则、公正的资产评估机构和审计机构以及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这些因素构成审慎监管的最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金融审慎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微观审慎监管的终极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国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含义,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科学的碳金融监管体系是保障碳金融交易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监管理论在监管需求、监管体制、监管效果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对探索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架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登记监管等措施实施的实践经验来看,碳排放现货的金融属性决定了短期内可以将碳排放现货与衍生工具一起纳入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监管,长期则需建立相宜的监管规则。我国碳金融监管体系的架构应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应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负责识别、检测和控制系统性风险;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碳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碳金融的微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6.
基于风险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框架,从银行杠杆率管理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具体策略。研究发现,通过管理银行杠杆率变化速率,有助于两类政策互补强化,同时实现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目标: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货币政策偏宽松时,宏观审慎政策应先允许银行快速加杠杆、后约束加杠杆速度;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货币政策偏紧时,宏观审慎政策应先约束银行去杠杆速度、后允许较快去杠杆。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阐明风险的生成机理实有必要。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认为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金融系统的网络风险、金融脆弱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体系能否有效实现价格、金融、经济的多重稳定有待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减缓波动,使经济、金融保持稳定;(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的效果不同,面临技术性冲击时放松宏观审慎政策能更好地调节经济;(3)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波动、金融波动的影响存在U形效应。因此,考虑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更为灵活地调控宏观审慎政策幅度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经济、金融波动,顺利度过经济结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期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将两岸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推升至历史高位.虽然其在2009年得以部分缓释,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两岸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于2010年重现反弹趋势.目前,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双方携手应对危机的现实选择,也是后ECFA时期推动两岸金融往来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两岸金融监管仍处于以MOU为导向的原则性合作阶段,未来急需建立起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的全面监管合作框架,以实现两岸金融业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欧盟电子货币机构之审慎监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货币的发行与应用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法律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带来的挑战,欧盟于2000年9月18日发布了有关电子货币机构监管的指令———《关于电子货币机构业务开办、经营与审慎监管的2000/46/EC指令》,为电子货币机构的审慎监管确立了全面的管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