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进行领导、引领、组织、号召和整合的能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来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弱化、组织功能淡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应以强化政治领导力为统领,加强自我管理,致力于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又一根本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而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组织建构不够优化、经济基础不够优厚、文化基础不够优质、社会基础不够优良等困境,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各级党和政府要不断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构建体系、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积极传承和复兴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村党组织是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受到人才、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陷入发展困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建立内育外引的人才制度,以“促民富”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兴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谋创新”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新要求,存在政治功能弱化,组织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引领力不强;服务意识不够,执行力不强;示范带头不足,号召力不强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领导力作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政治领导力;创设学习型党组织,提升思想引领力;建立服务型党组织,提升群众组织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升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领导力,带领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证,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其具体路径在于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被赋予新的使命任务,迫切需要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推进党建创新,要准确把握其价值旨归,在工作重点、作用发挥、助推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定位和职能的转变。基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乡村治理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法从创造力、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四个维度,提出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优化向度,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组织保障、动力支持和关键支撑,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保障功能和助推改革功能。  相似文献   

6.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驻村第一书记兼具组织资源和乡村治理资源双重优势,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干部人才支撑,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特定的运行与考核方式,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对下负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弱化了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具体表现为驻村第一书记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重视不够、培育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动力不足、与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互动不足、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帮扶成效不明显。在助推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把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建强村党组织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创新拓展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实现路径,探索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推动“一肩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更加高效健康运行,并推进党组织引领各类村级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7.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力,其中党组织带头人能力提升是关键。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自身角色能力认知存在偏差。应压实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优化政策环境,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营造干事氛围;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培训实效等,淬炼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农村“头雁”队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破解农村短板问题的重要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和“魂”,是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基层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基层队伍不够过硬、产业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文化结构失衡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能力、经济引领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经济引领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硬核,更好地引领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迈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破解农村短板问题的重要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和“魂”,是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基层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基层队伍不够过硬、产业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文化结构失衡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能力、经济引领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经济引领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硬核,更好地引领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迈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主体性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遵循,但现阶段农民主体性建设还存在着经济主体性缺失、文化主体性缺失、社会主体性缺失、环境主体性缺失和生活主体性缺失等困境。山东L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作用,以整体规划与庭院个性化设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银行”推进乡风建设,以“街长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乡村夜话”推进乡村治理,以“孝善敬老饺子宴”创建乡村美好生活,有效调动了村民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民主体性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的主体性要遵循政治逻辑,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组织动员功能;遵循利益逻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遵循伦理逻辑,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在构建农民主体性中的引导功能;遵循技术逻辑,灵活运用传统和现代治理技术,为实现农民主体性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核心,强化其政治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剖析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的原因,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功能、政治组织功能、政治传导功能、政治服务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力量和重要保障,提升组织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不断提升政党组织覆盖力、群众号召力和内部凝聚力的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结构设置不合理、组织覆盖力萎缩,服务能力不足、群众号召力式微,运行机制不完善、内部凝聚力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从优化结构设置、扩展组织覆盖力,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务意识、扩大群众号召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规范组织管理、增强内部凝聚力入手,全面了解和精准匹配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项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妇联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人群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支撑之一。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要站在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从治理来看,基层妇联是政治组织和群众组织,也是治理组织和服务组织。基层妇联具有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的政治需要和现实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主体性功能。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功能不仅是由妇联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决定的,也是由党的帮手和助手功能决定的。基层妇联凭借其独特的政治、组织、动员、宣传和凝聚群众的优势,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组织动员、服务群众、民情枢纽、协商议事等作用,提高乡村治理的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化和共治化。通过组织体系“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以及成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建构,是妇联发挥基层治理功能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组织不仅是农民个体融入农村社会治理过程最重要的平台,也是其参与国家事务的微观组织载体。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意味着仅依赖政府垄断和强制特性进行的公共管理模式必须向依靠多元利益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治理模式转变。当前,作为农村公共治理重要载体的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能发挥不够、不当的情况。为此,农村社会建设必须更加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其他基层组织的合力作用,积极用好乡村外部力量的协同功能,借助于现代网络化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为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提供政治、体制及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提要]乡村振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对于“直过”民族乡村振兴的推进,在遵循乡村振兴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其中的长老组织、寨老组织、头人组织等传统社会组织的力量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治理资源与有益的发展资源。目前,这些传统社会组织主要作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一种协同治理主体而发挥作用,并在协同治理的功能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造性转化;今后,还须紧扣“直过”民族乡村振兴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不仅要优化传统社会组织作为乡村协同治理资源的存量,也要不断提升作为乡村发展资源的增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的基本观点,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建的历史实践,着眼于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现实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定位、推进原则与根本立场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如何推进建设以及建设是为了谁、要依靠谁”等重大理论课题,为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思想引领力、服务力进而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会信任是建设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一直以来,社会组织的整合、协调、提供服务等治理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随着社会组织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与多元主体互动过程中对增强乡村社会信任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过对舒城县“救急难”互助社的实证调研发现,社会组织在提供临时救助服务、化解乡村社会矛盾、协调保障社会利益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与此同时,基于村干部“嵌入”与制度化渠道的建立,社会组织提供了构成信任生成的4个要件,互助社的发展实践与乡村社会信任提升呈现为一体化的过程。对互助社的发展探索可能会为重新建立起乡村社会信任关系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方法论导向。“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却面临自治功能遭到削弱、乡村原有传统价值体系明显衰落、法治乡村建设陷入情法两难困境等多重现实挑战。应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三治合一”的引领能力、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德治教育制度以及法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实现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者间的有机融合。通过制度供给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秩序,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社会化水平,以达到强化制度供给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我国乡村政社分设治理体制改革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然而,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当下乡镇一级实现了政社分立,村组一级并未彻底实现政社分立,后者转而形成了“政经合一”的管制性乡村治理体制——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管制模式。如此导致治理组织之间,特别是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互相激扰,不能在各自的封闭系统内根据自身的原初设定实现各自的功能优势,甚至还存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彼此充减的负效应。在社会系统功能分化的背景下,唯有不断推进乡村政经分离治理体制改革,重构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农村基层治理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方能更好地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一核二元”善治格局的形成,进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变迁下的农村社会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