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作为国际主要行为主体的国家所开展的一切国际活动 ,其目的只有一个 ,即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可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 ,古希腊的城邦安全与维护思想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耕战思想、墨家的“兼相爱 ,交相利”思想、六国为了对抗秦国而实施的“合纵外交”等等都体现了国家利益问题。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问题是在 17世纪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形成之后才逐渐得以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 19世纪在英国主持政务和外交达 2 0年之久的帕默斯顿说过 :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 ,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  相似文献   

2.
过去有一种重“义”轻“利”,认为利义不可得兼的传统价值观念。然而,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总要进行生产活动,总离不开“利”。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就看到了这一点。他留下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至理名言。可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其直接的目的,都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中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文化经受剧烈的震荡的历史新时期,虽然社会不同人等各有肯定和否定,或者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倾向,但是都不能不共同承认澎湃的商潮对传统历史观的强烈冲击。司马迁两千多年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相似文献   

4.
国家利益并非是今天就有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不过在“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家利益一般称为“天下之利”、“社稷之利”、“朝廷利益”等等。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后,“王朝利益”或“社稷利益”等才正式转而成为“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公平"一直是一个界定十分模糊的概念,人们很难对它作出一个内涵稳定、外延清晰、表述完整的解释.狭义上,"公平"一般是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卢梭为代表的市民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理论;广义上,则泛指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所持有的一种价值原则.在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产生的墨子"公平"观,无疑是中国"公平"意识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不愧为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自"工商食官"的格局一打破,便喷发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业经济潮流①."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  相似文献   

6.
<正> 一船山盛称诸葛孔明的“淡泊”。王介甫(安石)的政术,为其所深恶,而却赞许他的“土木形骸”。他认为浮华之士不足以有为,故于白居易、苏东坡的文酒嬉游,严加斥责,甚至说他们聚集了一批轻薄之士,以乱天下。他极端称许管宁之处乱世,“熙熙和易,因事而导人以善”。曰:道穷于时,不穷于己,  相似文献   

7.
“贵生”是老子生命观的内涵。“为己”或“为天下”是传统中解读老子生命观内涵的两个视角。历代注疏体现了“宠辱”“贵爱”“身与天下”三组解读《老子》第十三章生命观的核心概念,忽视君王生命活动的政治影响,仅以个体生命把握老子之“贵生”,导致身与天下的分裂。在身与天下的关系视角下,身的长久保存以归之自然为实事前提和价值旨归。归之自然以求道是老子生命观的价值旨趣,受国之垢而守其辱是君王以身托天下的伦理实践表现。“贵生”的内涵不在强调贵爱己身,而在突出将修身所致的自然之身扩充天下。在身与天下的勾连中,显示归之自然以求道的生命价值区间,通达没身不殆的生命境界。以归之自然的身托寄天下,使生命与天下皆能够长久保存。  相似文献   

8.
顺治“罪己”通常采用颁罪己诏、下罪己谕旨及祭告天地、太庙、社稷三种方式,其主要内容有列举自己的罪过、不称圣、不接受朝贺三个方面。“罪己”基于两个基本观念:一是认同古代帝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信条,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公众利益的代表,有责任使天下太平,“一夫不获,罪在朕躬”。二是相信“天人感应”、“变不虚生”,天灾人祸“皆由人事”。它是在清初复杂政治局势下皇权政治在多重矛盾中运行的产物,与顺治亲政后的政治密切关联,反过来它又对当时的政治统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儒学精神的三个社会学命题及其内在规定性儒学精神是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所谓儒学社会,是指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即其组织、运行)及个体的社会生活皆以儒学为范导,这个社会的总体生活皆以儒学的理念或精神为依归。如果不仅仅就其理论形态而言,而且考虑到儒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那么儒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仁爱为基础、以君主秩序为目的、以伦理控制为手段等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所谓以君主秩序为目的,指的是儒学的理想是建立一种“天下有道”(孔子语)的秩序或一种“王道”(孟子语)的秩序(天下有道…  相似文献   

10.
考辨了儒家的“逝者如斯夫”、“天下归仁”、“可欲之谓善”、“万物皆备于我”、格物之“格”五句经典之义。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哲冯友兰先生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淡漠“民族”而习语“天下”;中国人观念中缺乏民族主义,因为他们惯于从天下即世界的范围看问题。但,这天下、这世界,是由中国文化圈定的。用一句时尚词语说,这里通行的游戏规则是由中国文化制定并主宰,于是便有了“华夏”与“夷狄”之分。居“中央之国”的华夏是天下惟一的文明所在,而东之九夷、北之八狄、西之七戎、南之六蛮皆不过嗷嗷以待华夏礼仪文明哺乳的群落,华夏文明化成天下天经地义;而更要紧的是,“化”或“不化”才是夏夷分别的尺标,化者夷则夏之,不化者夏则夷之。由此才见出孔夫子…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古代没有“天下公有”和“公有制”思想《礼运》大同章的“天下为公”四字,现在都解释为“天下是公有的”,或“天下成为公众的”,或“天下成为公共的”。甚至说“天下为公”体现了“公有制原则”,“明显的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解释和说法,似乎已成为群众的常识。但它们来源于康有为的托古,缺乏历史根据。康有为在《礼运注》里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者,官天下也。夫天下国家者,为天下国家之人公共同有之器,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  相似文献   

13.
学术是文明之灵魂、文化之根基。与高度私利化的经济不同,学术始终以教化天下、利益众生为己任,以公共性、超越性、人文性为特质,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相应地,或诉诸讲坛,或诉诸文字,学者亦负有公开发表学术成果之天职。遗憾的是,在量化考核制、重奖科研制、立项课题制等合力推动下,国内发表科研成果体制日趋畸形狭隘。作为发表学术成果之“唯一正道”,铅字已成为兑换学位、职称、经费、津贴、奖金、名声甚或官位的“学界硬通货”,学术因感染“铅字拜物教”而日益功利化、庸俗化、泡沫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船山的行政管理伦理试图进行某些探索。一、“必循天下之公”的管理伦理原则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唤起行政官员尊重民众及其根本利益的良知,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为范围更广泛的全体居民而不是为自我、家庭、小集团或一帮人的利益服务”,这是现代东西方人士关于行政伦理核心内容的共识。概览船山的著述,我们不难发现,与上述思想相一致的主张亦贯穿于其中。他在《读通鉴论·叙论》这一总结性的篇章中所提出的“必循天下之公”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上述行政管理伦理的古典表述。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  相似文献   

15.
《明夷待访录》以制度的规划设计为解决历来社会治理中诸多问题之根本办法。黄宗羲以天下“万民”利益的恰切落实和充分表述为实现“天下大公”的明确标准,着眼于有关政治运作领域内基本理念的置换和“治法”的确立,着力于制度设计中的权力制衡机制之生成,以及作为民情公意之表述和决策咨询之所在的“学校”的构建,由此形成他独树一帜的政治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一、废除商业的空想及其修正在太平天国的基本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农民英雄们根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和上帝教的教义,定出了“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根据这种理想和原则,太平天国在前期曾有废除商业的试图。在1853年建都天京后刊刻的《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利皆系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在一些省区所出的告示中,也有“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的内容。在一些“讲道理”的集会上,太平军还曾向群众宣讲上述废除商业的主张。反革命大魁首曾国藩也借此大放厥辞,攻击太平天国“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货皆天主之货。”从这些正面的和反面的材料中,可以知道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打算就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一点分析批判,而把对于这种思想历史影响的考察,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范围以内。管窥蠡测,聊供讨论。(一) 孟子在论及推行“仁政”的效用时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以下引《孟子》只列篇名)又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士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推行“仁政”,就能使民众归心于王,  相似文献   

18.
“中和”思想局限性浅论齐学广《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建立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的“中和”,既包含着儒家的美学理想,又包含着儒家的哲学思想。为了批...  相似文献   

19.
丁纪 《天府新论》2021,(2):22-35
以德、以功、以言,禹皆所谓不朽者也。然围绕禹之一身,有许多自相“矛盾”或“悖反”处,如鲧堙禹导、鲧殛禹用、公天下之禅让与家天下之世继,又如较之于舜之窃负而逃、较之于颜子之居陋巷、较之于尧舜“性之”与汤武“反之”,皆使人觉其理解为难,凡此实又准确把握儒家义理之关键与机会也。孔子曰“吾无间然”,孟子曰“易地皆然”,惟由此,禹之所以为禹者乃可得而见之。  相似文献   

20.
一孔子是否有自然观,他以什么语言和形式来表示他对世界的看法?历来就有争论。从《论语》、《左传》和《国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行来考察,围绕着春秋时期哲学上斗争的中心问题——“天道观”,表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因素,当然,是不彻底的,但不能说孔子没有自然观。孔子的“天道观”是与其政治观相联系的。当统治阶级利用“天命论”,来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时,孔子代表着奴隶主贵族向封建地主转化的集团的利益,开始冲击“天命”、“鬼神”的束缚,而强调人为的作用。正如墨子所评论:“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公孟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