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婕 《学术研究》2003,40(8):62-66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确立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涉世之初的马克思,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对人的理性极为信赖,崇尚理性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参加实际工作后,马克思主要借以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但同时发现了人的自由、平等的背后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通过完成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并由此超越了对自由和平等的一般追求,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兵 《学术研究》2012,(2):27-31
马克思不仅把人类解放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还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倾注于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探索。在其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即历史观中,他把人类解放道路的开启诉诸于对人的现实生活,即资本主义存在方式的批判。通过揭示这种"总的活动"的本质,在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和对象性本质(社会)两个向度上指明了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方向,为人类敞开了面向未来的空间。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道路的思想,对于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类解放阶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构建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过程来看,人类解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历史进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政治解放——经济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经济解放为人类解放创造社会物质基础,人自身的解放,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历史归结。这三个发展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人类解放的实现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前者贯穿于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解读黑格尔和以黑格尔解读马克思,这是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两种传统解读方式。而以人类解放这个视域来解读他们两人的关系,则不仅超越了这种非此即彼的解读方式,而且也体现了黑格尔和马克思两人的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给国家神话"去魅"的极其重要的规范性范畴,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始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学说的扬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他精辟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以及两者的实质统一性。马克思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指出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内在勾连。  相似文献   

6.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1-17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唯有走向实践,在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类解放,才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并彰显自身的理论价值。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主要有暴力革命、改革创新和科技革命三种实践路径:暴力革命路径,从改变上层建筑出发,变革生产关系,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创新路径,从改变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着手,一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革新上层建筑;科技革命路径,从改变生产力起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促发上层建筑的质变。当今时代,我们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灵活运用于这三种实践路径,推进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人的真正解放为指引,为向共产主义共同体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是如何阐释其哲学当代价值的理论前提。近年来,学界从诸多方面对马克思发动哲学变革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始终没有充分敞开作为其精神实质的人类解放的维度。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有无自己的哲学?若有,它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如何?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怎样?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作为理想,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在理论研究中非常有必要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类解放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区分,特别是要注重挖掘其现实性层面的理论,构建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研究必须实现从理想性维度到现实性维度的转变,即从马克思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理想性到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12.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3.
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对作为马克思理论主题的人类解放理论形成具有真实意义,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黑格尔哲学遗产在现代的真正继承者是马克思,马克思创立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也得益于黑格尔思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资本逻辑到生命逻辑: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人性与物性相互颠倒的现实,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这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论旨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命逻辑,深入到人存在的根基处.  相似文献   

15.
周露平 《学术界》2024,(2):31-40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思想与其他思想的本质区别。纵观马克思思想,反贫困议题深嵌人类解放考察之中,共同建构了现代性批判的双重内容。就问题的起源来讲,现代性解放作为现代资产阶级话语,彰显出反抗传统封建社会的基本诉求与斗争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问题在于,资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诉求与归宿,却导致了庞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现实。就解决的效果而言,现代贫困问题的顽疾直接证实,资本主义运动并非人类解放的最终前景。故需以反贫困为视角剖析四对贫困内容,重新思考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劳动"在政治哲学的解读传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劳动观念曾作过深入的批判,他将劳动与社会结构关联在一起,以现实的劳动处境与形态的区分颠覆纯思辨的劳动形式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判定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定形式,从而彻底解开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的历史秘密。"资本主义永恒性"这块虚假的遮羞布一旦揭开,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不仅可能,而且重构人类劳动的形态作为解放的条件也将绽露出来。  相似文献   

17.
18.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成为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转捩点,他“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马克思由此出发。基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变往”,进而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陈珂 《天府新论》2022,(6):1-10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实现了对启蒙传统中主体性原则的双重变革。站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地平上,马克思通过考察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确证人的主体性。从“认知主体”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化,意味着马克思实现了对主体内涵的重释。当马克思的理论聚焦从历史中的“物质生产一般”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增殖运动时,其主体理论的核心关注又展现出另一面向,即从解释“谁是历史中的主体”,转向揭示资本逻辑下“主体退场”的客观境况。解放主体的当代建构者不论是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寻求象征秩序“断裂”的革命契机,抑或是从“绝对精神”之外的非理性因素中确定革命主体,无疑都偏离了马克思界定解放主体的核心思路,即揭示被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规律掩盖的阶级对立。马克思实现主体理论变革的非凡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与解放命运的关切。不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当代激进左翼学者重塑主体的尝试是否成功,他们的理论意图都既显现了马克思主体解放宗旨的当代延展,也说明了马克思对于资本逻辑下主体解放必然趋势判断的科学性,即不论作为解放主体的经验存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要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本性没有改变,居于资本内部的否定性主体力量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