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平等条件;提供了人的发展的自由的时间;促进了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保证了人的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主要内容 :人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国权重于人权 ;社会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基本前提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实现人权的根本方向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人权的保证 ;平等享有发展权利是普遍实现人权的保障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计划体制和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不仅仅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而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变迁和抗拒”的复杂状态。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确立现代化工业社会文化精神的社会文化变迁成为一种必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自身的特点和实现现代化所面对的复杂时空背景,使得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充满着极为复杂的冲…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20余年,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大学生远没有树立健康的道德人格意识,发生了的触目惊心的事件,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加强对社会转型期中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5.
李培湘 《天府新论》2003,(6):128-128
人的问题 ,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 ,古希腊先哲便睿智地提出“人啊 ,认识你自己”的诉求 ,表明人类很早以来就有认识自己的要求。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各种思想观点连绵不断 ,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理想与追求等问题的各种思想和理论 ,这些都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探索。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共产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不仅重视人的问题 ,关心人类的命运 ,而且在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成果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尤其是资本主义时代关于…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是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和根本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人性论选择.批判旧的人性论,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因其理论上的偏颇和实践中的困境无法充当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性论基础.从社会价值论角度提出的"价值人"理论,把人看作价值存在,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从自我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并合理地阐释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论超越,具有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和社会实践指导能力.在改革中,要自觉地以"价值人"为导向和理论基础,分析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制定社会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7.
社会价值论是以社会价值体系的发生过程、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哲学学说,主要包括价值发生、自我价值体系、社会价值发生、社会价值主体结构、社会价值客体形态、社会价值运行和社会价值规律等几个组成部分。社会价值论是当代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也是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工具。深入系统地开展社会价值论研究对完成社会转型、重构社会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其本质是道德矛盾在现象界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人们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单体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与集群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构建符合人文道德的法律为基础,在多元价值层面上达成一种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共鸣,积极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生活领域中发生的变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个体道德的发展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并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中出现令人关注的发展态势。青少年道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面临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维 《理论界》2005,(10):113-114
当前,由于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关于未来社会的整体框架的基本认识,从而导致了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失序。要走出这个困境,从根本上来说,还需要等待整个国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框架的大致确立。而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坚持以公民道德纲要为指导,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契约精神,注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形态中,个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个人的社会关系获得比较充分的发展,人的发展以功利价值取向为主导,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屈从于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片面化为个人的物质功利价值追求,使人的发展陷入物化困境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在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为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物化困境、保障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公平公正发展提供了经济和制度的基础,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趋向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原有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开始动摇,而新的思想观念体系尚未形成,因而处于一种信仰无着、价值迷茫的境地;网络的虚拟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多变性等,都使人们产生许多焦虑。人学学者把这种转型中出现的“人格危机”主要症状称之为“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一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感觉。解决人的幸福问题,需要从社会制度方面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戚攻 《社会科学研究》2003,36(3):98-103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分化 ,其动力机制前期由国家设置 ,后期由市场经济结构与市场机制使然。国家“看得见的手”催生了转型期的原生性社会分化 ,而由市场与社会结构转型两只“看不见的手”促成了转型期的后启性社会分化 ;前者具有被动性、阶段性和无序性 ;后者具有自身动力性并表现出规律性趋势。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 ,因而解读转型期社会分化的社会动力机制 ,是认知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社会遮蔽"("social cover")是指社会权力主体或强势群体的价值观与准则,在特定情境实化中,其潜在功能造成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对个人或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损害的过程及问题.社会遮蔽在我国转型期的发生,既与大国转型受环境影响和传统规范价值牵制相联系,又因权力主体的行动及价值观,在缺少参照的情境下实化的潜在功能使然.它作为一种阻遏和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的失调现象及问题,是导致其它社会失调现象及问题的重要社会基元.  相似文献   

15.
16.
当下中国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道德问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转型期社会特有的无序化、个体化、碎片化、价值紊乱、制度管理缺少细节等,就是其相关深层原因。变革转型的过程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期,在"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中,社会变化就是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一时期凸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也和公民主体的觉醒和诉求多样化、个性化有关。事实上在转型期人们的心灵也往往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的提出,到"依法治国"思路的整体构建,表明当下国家上下在社会治理思路方面已进入系统治理、制度治理的语境之中。在强调外在制度建构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人的"心灵秩序"建设及德治引导,要走一条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认识社会结构的关键。中西社会结构思想围绕这个关键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据此可以从个人主体、社会客体、社会过程系统、社会整体系统等四个不同的视角 ,来认识社会结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结构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价值认同是指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人类的一切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归根到底都可以概括为价值认同。本文所指的价值认同 ,主要是指在价值观标准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尤其是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价值观标准要求相一致、相统一的状态 ;对于革命军人就是要牢固树立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客观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认同教育的定位面对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 ,有效开展价值认同教育 ,首要的是科学定位 ,从新情况、新要求出发 ,寻求新突破。当前 ,要正…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价值的主体性及理解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价值问题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社会历史观问题。其症结,主要在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其障碍,在于本体论思维方式及其客体化价值观点;其出路,是确立实践思维方式和主体价值观点。社会价值的内在规定,存在于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社会主体价值与个人、群体价值等多种矛盾关系中。主体实践性、主体价值性和社会主体价值性,是社会价值的内在主体规定性;主体实践创造原则、主体价值决定原则和社会主体价值规定原则,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价值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既是整个社会道德重建的需要,也是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