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筱陈 《领导文萃》2012,(14):126-127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力驱动着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承载着知识与智力,决定着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速度与质量。纵观世界,大凡可以称之为大都市区的城市,无不是人才聚集区,无不是以人才为支撑的城市。可以这样说,没有人才聚集的城市,算不上大都市区,没有人才的支撑,就谈不上龙头引领。做大做强人才资源,对福州的龙头引领以及大都市区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能不能共建共享好"两个资源",检验着省会人才工作水平和能力。作为省会城市,有着人才工作自身的  相似文献   

2.
发挥人才作用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利用各种途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基本环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探索人才管理使用的新方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和保证。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人才政策是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杠杆。近些年来,国内外人才政策建设风起云涌,政策平台越筑越高,政策竞争愈演愈烈。达州要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必须立足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3,(11):26-27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2年发布的《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2009年,广东省成为人才第一大省,当年的人才资源总量甚至高过大部分省份2012年的人才资源总量。现状与目标: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2亿人  相似文献   

5.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核心力量。高层次人才是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是实施科教兴国、中原崛起、人才强省战略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对于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培养、吸引、留住和使用人才,确保各类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煜 《决策探索》2015,(1):45-46
当今世界,不论是科技竞争还是管理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根据该发展规划,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航空货运大枢纽,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及国际化营商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格局的建设、形成以及运作过程,既是  相似文献   

7.
发挥综合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清、认真研究并积极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产品优势”、“科教、人才优势”、“生态、文化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努力变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财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经济;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抓好科教与经济的对接、转化;加强软件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加强省际间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刘利仄 《决策探索》2009,(12):62-63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在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河南省委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而完成“两大跨越”的根本在于推进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培养和造就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9.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核心力量。高层次人才是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是实施科教兴国、中原崛起、人才强省战略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对于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培养、吸引、留住和使用人才,确保各类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招才引智工作呈现出区域一体化、政策精准化、成效评估常态化的特征,但在招才引智的重心和类型上略有不同。推进河南招才引智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参照国内主要地区招才引智实践,树立人才工作一体化理念,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工作,优化人才发展软硬环境,加强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长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落实人才强县战略,着力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学习培训,强化人才服务,全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激活人才这个第一驱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高位推进,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局党委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人社工作职能,建立和完善了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咨询与决策》2004,(8):50-51
近几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针对农村缺人才、少技术、盼致富、要服务的实际,从发展茶叶、魔芋、药材等特色产业出发,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抓手,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走出了一条培养、开发、使用农村人才的新路子,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农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十七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树立科学人才观必须进行五个方面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单纯地娌解为速度和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低素质廉价的劳动力、高积累的资本以及低利用的资源投入,走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的发展道路,以致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创新人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要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主要依赖低素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推动,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第一要务”与“第一资源” 发展是第一要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核心是要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人才竞争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强国梦想,最终要靠人才。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集起千千万万各层各类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经济在进入2000年后飞速增长,连续几年在全国各省GDP增速中排名第一位。鄂尔多斯、包头、乌海市是内蒙古通过资源开发而快速摆脱贫困、取得巨大发展的典型城市,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对产业结构、企业行为以及制度产生影响,以致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基于"资源诅咒"理论,对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在充分肯定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指出在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单一、固定投资偏多、人力资本投资偏少和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教育投入等建议,并希望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1,(21):13-13
自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以来.目前已资助领军人才9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24人.其中创业人才63人.占全国的23.8%,列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人才兴国家兴,人才强国家强,就是依靠人才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通过人才选择使用,使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他自身的使用价值,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杠杆,那么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就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来临。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当今社会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着眼于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本文以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为实证研究,探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