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2.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3.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4.
该著为美国藉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5.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6.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Q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7.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8.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发表。本文为该著的导言部分。  相似文献   

9.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0.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本文为该著的序言部分。  相似文献   

11.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本文为该著的导言部分(续)。  相似文献   

12.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模式"的提出、存在性、实质与内涵、利弊及其世界意义的辩论,学术界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笔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认识的向导,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实践真理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模式"崛起的重要意义,运用辩证法的逻辑思维,对学术界相持不下的"中国模式"的诸多方面做了重新的梳理和界定,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杂志最近公布了该刊2004年度“名篇奖”获奖篇目,葛兆光的《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2004年第1期)、方立天的《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2004年第4期)入选。葛文认为,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  相似文献   

15.
赵永春 《社会科学》2021,(4):148-163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中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中国"的内涵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并非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和"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及其政权和四夷及其政权(或中原地区及其政权和四裔地区及其政权)所构成,包括九州、四海之内的所有华夷及其政权;古人用"天下"指称王朝国家的"中国",虽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概念,但既包括华夏汉族王朝国家管辖下的少数民族,又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这种"天下"即等于"中国"的观念,到明清时期虽然发展到了高峰,但由于西方"天下"等于"五大洲"的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天下"等于"世界"、"中国"只是"天下"之中一个国家的观念开始对中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和"中国"重合的观念开...  相似文献   

16.
李勇 《东岳论丛》2024,(1):143-154+19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有“资本制”“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诸说。“资本制”说与托派观点雷同,未能久立;“殖民地化”说是通用说法;“半殖民地”说是次通用提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组合顺序不同代表着人们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地位、影响之大小强弱的不同认识。共产国际内部意见不一,造成中共意见的模糊和分歧,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异说纷呈。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说。有鉴于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渐渐趋同“半殖民地半封建”说。然而,仍有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说者,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反帝反封建”主张前提下和而不同的学术气度。  相似文献   

17.
孙兆泽 《晋阳学刊》2008,(2):125-127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水、火是物质运动或存在的基本形式。水、火的关系怎样呢?对“火-气”思想有何影响呢?这些问题,前人都已做了定论。然而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其中的联系时,也许会发现更深层次所蕴涵的思想。笔者试图通过史料,说明水、火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火在不同学派的表述,从而论证“火”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古代也蕴涵着本原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在对兴认识的纷纭歧见中,杨万里是第一个自觉而又鲜明地站在诗歌审美系自己运动的高度对兴作出了提纲挈领的阐述,言词简朴却内蕴丰富。他切入了兴的内核,剖析出其构成要素、运动形态和内在机理;他突出了审美实践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创作个性和能动作用。在注重理念、注重书卷、注重内省、注重技法、注重衣盂的南宋诗坛,杨万里之兴论无疑具有振聋发聩、开拓新变的作用:在创作理念上,正确地揭示了诗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具体特定的场合状态下彼此间自然的、必然的矛盾运动的产物;在创作方法上,反对沿袭模拟、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模式化,创作出清新自然、活泼灵动的作品。杨万里的诗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突出表现,招来了国际上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为代表的种种赞誉,一时间盖过了早些年沸沸扬扬的"中国威胁论"。尽管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然而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并不惜以武力强行推销西方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全球扩张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且完全无视正义、国际道义、甚至国际法的制约而随心所欲地在全球强行展开军事行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亦是其冷战思维定式的逻辑结果。在西方霸权逻辑中,无论中国做什么,无论中国怎么做,都是错的。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的走向可知,后危机时代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依然十分严峻。然而,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无论是赞誉还是抵毁,无论是效仿还是围堵,中国的和平发展依然步履坚定。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中国的出口额达到5934亿美元,排名居世界第三。但在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事实:出口总额中自主品牌不到10%,其余大部分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和“洋品牌”。大量企业为国际名牌作OEM,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中国货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品牌竞争力极弱。近年来我国企业频频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除各种歧视性外部因素外,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长期处于数量和价值竞争的低水平状态,也是重要的内部原因。另外,据预测,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廉价土地等优势,只可能继续保持十年左右,而且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和越南,其劳动成本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