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一部研究先秦时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珍贵史料。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诗经》所提供的材料线索 ,对先秦的婚礼、婚姻制度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先秦贵族婚礼有六道手续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先秦的婚姻制度除一夫一妻制和媵妾制等主流外 ,还有“群婚制”、“内婚制”、“收继制”等特殊形式。先秦的婚礼制度表现出了先秦婚俗文化的多元性 ,在《诗经》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媒妁起源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龚世俊 《学术交流》2001,(3):118-124
媒妁文化在中国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上源远流长且殊具特色.媒妁的缘起,是为适应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产生的,而不仅局限于经济因素.媒妁的肇始当在对偶婚向专偶婚过渡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而非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制)形成之后.其起源阶段在考古学文化中大致相当于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夏文化早期,即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1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生活中“二保一”的理象也许确是存在的,但是只有代表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才是合理的和值得提倡的。我认为“二保一”不宜提倡,因为它是与社会主义的家庭原则、婚姻基础以及妇女解放的历史任务相违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对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否定中建立起来的,这个否定包括打碎了私有制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从青了婚姻制度以后,婚姻一直就是个潜伏了很多问题的乐西。不过以往的社会文化、道格标准、舆论力压和宗教约束都对婚姻的维持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中国漫长与稳定的封建社会里,婚姻是衷上处于单向的平稳发展过程中。而在全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的影响力正日趋减弱。因而,当代的婚姻较以往似乎充满了更多的困挠和问题,而在众多的困挠和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也最为复杂的恐怕就属“婚外恋”现象了。我以为,谈“婚外恶”首先要从“异性恋需要”说起。“异性恋需要”是指个体对性的兴异趣,因这种兴趣而产生的对…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今年的《社会》第一期上“家庭社会学”讲座第一讲中讲到婚姻的三种形式时转述恩格斯的话:以通奸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相适应的。这里面多加了一个“资本主义”的前置词,这与恩格斯所述“文明时代”的含意是否符合?有人认为这“文明时代”是指奴隶社会,哪种理解正确?  相似文献   

6.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0,(2):125-127
张申府先生于1939年2月10日在《战时文化》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论中国化”一文,认为“中国化”的提出既是中国最近思想见解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的表示。“中国化”不仅要“化”外来文明,而且也要“化”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在内的一些学问都必须先“中国化”,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形成崇尚和信奉科学的氛围,才能不断进步。应该说,张氏的观点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其将“中国化”的内涵无限“泛化”和绝对化,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现在,外国家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大量地普遍地存在的还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仍是私有制社会的细胞,也是目前公有制社会的细胞。但是,由于家庭从属的社会性质不同,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差异,风俗习惯、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别,也造成了外国家庭情况和中国家庭情况的很大区别。欧美家庭的解体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启超《新民说》的理论依据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依据这种“-”之性决定群之性的理论地认为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仍是中国积弱“基因之重大者”。因此,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新民”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中国得以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皮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的整体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受“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梁启超得出“中国之勇由于民愚”的结论不免倒果为因。他离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来讲新瓦,势必不可能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乡政村治”新体制取得了卓越的乡村治理绩效.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需求和新矛盾使得乡村治理与和谐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2007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市回应农村社会发展新需求,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构了以“协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的重构,创新了农村基层社会的协同服务机制.同时,这一机制创新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之时,居住在川滇两省交界的沪沽湖周围地区的摩梭人,却依然保留着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遗迹,使得沪沽湖周围地区变得神秘莫测。也正因为神秘,每当一提起摩梭人,人们总是只想到他们的“阿夏婚”,即走婚。阿夏这种母系形态的婚姻,本来发端予原始社会,距今已有数万年之久。但是,当我国许多民族都已进入父亲制几千年之后,沪沽湖畔摩梭人还保存了母系制c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母系制虽然经过许多曲折的变化,然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基本如故。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司题:一种古老的婚姻制度为何能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1.
所谓包办婚姻,就是指婚姻的缔结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是由男女双方自行缔结婚姻。包办婚姻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但是,目前在我国落后的农村,仍然实行包办婚姻。怎样正确认识这一婚姻制度呢?有些同志一见包办婚姻就说它“违背男女意志”,“摧残男女幸福”,我则认为,要评价一种婚姻制度,只能看它是否适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是对近80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50 年新中国的建设实践和2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理 论总结。历史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三条基本经验:“三个代表 ”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总结,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 出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带领和依靠广大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不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即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从实践和实践主体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除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改变世界”的新功能外,它的新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它是唯物史观的新起点;揭示了“唯物”之“物”的新含义;突出了实践者即人的主体性,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承认历史发展的多因性和非线性规律,在线性决定作用基础上,对概率的、或然的、随机的作用方式和意义作了新的揭示;对辩证法的作用领域提出新的理解,更强调实践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强调发展问题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更强调发展问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政府必须把解决发展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顾名思义是指有知有识者。“知”是对事物存在状态、性质、发展规律等的了解、记忆,是知道什么的意思。而“识”则包括见识和胆识两方面的内容:“见识”,即对所学的东西、所观察体验的对象有个独特的看法,有创新,能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胆识”,即敢于或勇于把自己的新见解通过口头的、书面的形式公之于众,为了民族、人类的利益甚至在精神受到压力、肉体受到摧残时,仍然能为真理而大声疾呼。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具有不同寻常的热切  相似文献   

16.
谷文耀 《探求》2001,(5):15-1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论述了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为此专门作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应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精神,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的光辉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给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指明了方向。江西省吉安市民政工作在服务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努力提升“三个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文义 《社会》2022,42(2):179-208
本文讨论了21世纪以来影响中国西南景颇人生活和社区走向的几个事件。这几个事件都有自身的逻辑,是主体选择和社会整合的结果,但在并置个体生命的起伏恩怨和变幻的社会历史后可以发现,这些事件呈现出无名和无关联性。这种“无”跳脱了自我和逻辑,逸出了结构和规律,成为生命的迷茫与贪欢以及社区的焦虑与新方向。对“无”的处理方式体现出社会超越性和生命之迷,凸显于旧结构将消未消、新结构将生未生之际,人在其中悬置伦理,可能迈向社会超越性,脱离集体表象控制,从而创造全新的社会事实,也可能陷入茫然、无所适从而又无所不用其极的生命之迷中。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存在于婚姻开始,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就存在“男高于女”或“女高于男”的现象。但自从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以后,这种男女双方的差异演变成单一的普遍的“男高于女”。这种一般而论的“男高于女”的现象,社会学家巴纳德叫它“婚姻梯度”。“婚姻梯度”何以会存在?又会带来什么后果?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并就“婚姻梯度”的存在而导致我国青年在择偶方面出现的一些现象作一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在分析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为发展社会学开创了新的认知框架和解释体系,对发展社会学的理论创新起到了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