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被尊为“垮掉”圣经的《在路上》为对象,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狄安·莫里亚 蒂的研究,阐明了“垮掉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屡遭忽视的方面,那就是:面 对生存的悲剧性,人应该超越悲剧,去感知生命。  相似文献   

2.
论《沉沦》的“病态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图通过对《沉沦》中郁达夫有意识无意识的“病态叙事”,来发掘小说的深刻内蕴;指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主人公大都是“有病”的人,作者采取了“病态叙事”这种方式来展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痛苦,从而揭示五四一代先进知识分子普遍的痛苦和绝望。  相似文献   

3.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主人公形象给予分析,指出画家皮斯卡廖夫的悲剧性行动———试图通过“审美化”的爱情追求以实现其审美诉求和伦理诉求———源白其独特的“艺术-文本化”生存观念。主人公形象“艺术-文本化”生存的幻灭使得他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获得了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4.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她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 ,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 ,真实地再现了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贯通小说创作存在一个由“俗世关怀”向“自然关怀”转型的过程。其前期小说注重“俗世关怀”,主要描写微山湖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继承了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精神和道家批判精神;其后期小说注重“自然关怀”,主要描写文化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追求,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刚毅精神、道家自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和回归自然的精神取向。传统儒家、道家人文精神是李贯通小说创作中自始至终存在的两方面文化因子,相对而言,道家的避世倾向、超越精神和回归自然的精神取向更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本性,李贯通心灵深处的“桃花源情结”最能体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当一个小说作者力图淡化传统的小说观念,压根不打算从生活实体背后抽象出各种线索去杜撰作品,也就是说,他不再强调人物和事情的连续发展,不再强调时间的完整统一和制约功能以及结构转换的内在逻辑的时候,那么他的作品就完全有可能(或必然)呈现出淡化情节的趋势。事实上,新时期小说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作品,作者对生存世界的观照通过废置“线”型结构,  相似文献   

7.
大江文学的时空美学主要凸显在叙事空间四国森林“峡谷村庄”的“场所”相位和历史时间的哲学思考。基于这一审美理念建构的小说时空,在其结构内部就像建筑艺术整体结构中的两根支柱,以时空并置的叙事技法重构了考察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现代神话。在叙事时间上,叙事者通过将“过去”拉回到“现在”的表现艺术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对小说人物与作者扎根的土地与“场所”,以“缩减模型”的多重结构重现了现代神话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星期六晚上,星期天早上》是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的代表作,发表于1958年,小说以诺丁汉郡一家自行车工厂为背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和反映了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主人公阿瑟不满现状,对现行制度和统治阶级充满愤怒情绪,他酗酒、斗殴、赌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是二战后英国重要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9.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观察敏锐,注重心理表现,不以叙述者出场,完全溶入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用他们的语词和方式进行思考,恰到好处地用“梨树”去象征主人公勃莎那扑朔迷离的性变态,她的“幸福”带给她的只是不可名状的隐痛。作者十分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1.
试谈沙译《水浒传》中英雄绰号的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以沙博理的英译《水浒传》为例,从跨化交际的角度研究《水浒传》英雄绰号的翻译。作分析了英雄绰号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厚的民族渊源,讨论了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提出翻译水浒英雄绰号时,译既要准确理解、足额转换信息内容,又要着力突出其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布拉斯科·伊巴涅斯是西班牙一位享有世界声望的著名现代作家 ,他的创作生涯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小说《血与沙》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出版后 ,曾被片面地评价。本文通过探讨作品中反映的斗牛知识、西班牙风情、以及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论述这位小说家的成功之处和作品的真正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经济转型、新生代农民问题开始浮现的时期,"底层小说"的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转型期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动态,对于当代的社会现实作出了艺术上的回应.通过"身份认同"和"爱情叙事"两个关键词,来考察"底层小说"所反映的底层人群内心世界的焦虑情绪,以及两栖于城乡之际的生活际遇给他们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而底层作品通过爱情叙事这一策略来缓解主人公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和电影的故事层,并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在叙述方式上的区别:小说和电影分别采用不同身份的叙述人——叙述人"我"和叙述人"它—他"提供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叙述人进行了不同角度、深度的反思,各显自身叙事媒介的优长。通过比较,笔者认为成功的电影改编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传统叙述人乃至传统叙事的新的媒介视角。  相似文献   

15.
“象外之象”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核心范畴 ,它体现了司空图超越主客二分、心物二元的思维模式。“象外之象”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意境阐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重要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兔子"四部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地方感和生活感.其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华,其人物属于"凡夫俗子",然而读者却为其中所蕴含的艺术力量而惊叹,为小说内容所反映出来的当代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内涵所折服,其真实性、深刻性的感染力足以激起人们对自身对周围环境及至整个社会的反省.  相似文献   

17.
《浅滩》是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的迈尔斯·富兰克林奖获奖小说。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多局限于其生态主题思想,而对其揭示出的人性阴暗面的主题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善良、积极向上”的理论, 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剖析小说中暴露出的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盲从和无知等五种“搁浅”现象,而要解决这五种人性“搁浅”的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生存问题,以真诚和信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和清代作家曹雪芹,同是大家族的末世子弟,同是写一部家族衰亡的小说,同是把部分家世现实写进小说中去,同是塑造“正邪两赋”的“新人”形象。反映前者对后者自觉的承继关系及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20.
符杰祥 《东方论坛》2005,1(6):22-27
1948年的"文艺运动"是左翼文艺界发起的一场政治整风运动.其主要刊物<大众文艺丛刊>从创刊伊始就力图把自己表述为"主流代表"与"主导方向",它的纲领性宣言呈现出一种学习、响应式的公文写作的特征.这场运动所反映出来的学术与政治的混淆问题、"自我批判"对合理界限的超越问题,为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隐喻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