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住宅租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我国现有的低租金体制存在的弊端,为住宅商品化的全面推行和加速解决我国城市住房问题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1.抑制过高需求。低租金体制下,个人对住房的需求不受支付能力的制约,有资金  相似文献   

2.
住房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从1950年至1989年,住房建设投资2900亿元,特别是最近10年国家投资共建14亿平方米住房,但没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目前,我国职工人数达到1.4亿,需要大量住房,虽然国家每年投资360亿元用于建房、维修,仍然满足不了需求。黑龙江省1989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内原来的3.2平方米提高到5.42平方米,但是仍居全国人均水平的倒数第一位,比全国平均6.6平方米少1.18平方米;危房占实有住房的2.52%,比全国的1.46%高出73%,这种严重的住房矛盾急待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住房一直是福利型、低租制、国家包的办法。这种办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住房紧张,连维持简单扩大再生产也不可能,还要背上高补贴的包袱,国家投入越多,包袱越大。这种落后的制度刺激住房需求的扩大,加剧了供需矛盾,导致消费结构异常,滋长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风。所以,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非改不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有利于尽快实现小康水平即人均住房8平方米的战略目标,搞好住房制度改革有助于引导消费,拓展市场,改变单调的消费取向、畸形的消费结构,住房改革有助于解决职工住房苦乐不均、消除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风;住房制度改革,不仅能促进住房良性循环,而且能理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3.
住房分配货币化是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改革措施。它将改变传统的住房实物分配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新的住房分配体制。实现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住宅的最终消费者——居民推向住宅市场。 一、对货币化分配制度基本特征的认识 住房分配货币化是指在住房社会再生产中最终消费者以有偿货币方式取得住房,也就是单位将住房的实物分配转化为按照职工工资、工龄、业绩、住房现状等核定并发放的用于取得住房的货币工资(包括住房补贴、住房津贴、住房有价证券等形式),让职工凭个人收入到市场上购买…  相似文献   

4.
贺桂华  侯欢 《唐都学刊》2014,(2):124-128
我国自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住宅房地产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等问题.住宅房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国家政府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在调控房地产价格时,始终应当坚持权力法制、秩序稳定、社会公平的原则.在住宅房地产价格调控时,要修改和完善《价格法》,完善土地调控法律制度,完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制定专门法规调整我国住宅房地产,逐步扩大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惠及的范围,完善相关调控主体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一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十年的基本估计经历十年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从数字上看,到1988年底全国就业人数已达1.46亿人,相当于1949年的9,3倍。近十年全国城镇就业达7888万人,城镇失业率由5.4%下降到2%。其次,对多年实行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有较大的突破,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三结合”就业方针拓宽了就业渠道。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使“统包统配”的范围日益缩小,就业刚性开始变软。第三,劳务市场的开放为企业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就业,搞活劳动力流通,实现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振宇 《学术交流》2008,(3):139-141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是国家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是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改革采取积极稳妥、不断深入、有目标、有步浇骤的方式进行.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政策干预,从而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转折——简析日本护理保险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4月1日,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开始实施,其口号是“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开始转折,说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个人与事业经营体之间的“契约型”转变。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战后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日本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开始不断地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目前日本进行的社会保障结构改革是日本政府的“六大改革”之一,而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部分城市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象一股股强烈的冲击波,迅速波及到全国的各个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议论的话题,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最近,某市城调队对121名市民作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多住房,多出钱,住好房,多出钱”是合理的,91%的人赞成房改,但仍有71.31%的居民(算帐后)感觉房改对自己“利少”或“有损害”因而对推行房改有疑虑。归纳起来对房改有“六担心”: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9,(4):72-81
宅基地制度是实现住房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制度,通过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助于系统解决贫困农户人员聚集、宅基地取得和建房资金筹措方面的难题,平衡宅基地的住房保障和资产功能之间的关系。文章以黑龙江省9县(区)为调查区域,对样本区域住房无保障贫困农户家庭特征以及现行住房保障措施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如何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解决贫困农户住房保障问题。研究发现:现行住房保障措施存在顶层设计不足、覆盖范围有限、资金压力大以及未充分有效利用存量宅基地的普遍性问题。结合全国宅基地试点改革经验,建议优化宅基地空间布局、构建农村宅基地分类有序退出机制、搭建农村住房及宅基地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为贫困农户住房保障提供用地和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区业委会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玫 《社会》2001,(8):27-28
业委会的全称是“业主管理委员会”。上海城区的业委会是在上海市推行住房制度改革 ,以及逐步建立居住物业管理体制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拟对这一住房物业管理新主体———业委会形成的背景以及发展作一简要的梳理。一、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上海住宅权属和管理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之前 ,上海这个老牌国际大都市存在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 ,那就是城市居民的住房极为紧缺。那时 ,常常听到有人调侃上海人 :呵!吃喝拉撒都在一个屋里!根据《上海开放二十年专题七 :上海住房制度改革》一文所提供的资料显示 ,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  相似文献   

11.
现行住房制度与旧的住房制度相比,无疑是巨大的历史性进步,然而,从1992年在全国各地普遍实施至今,其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推行的结果与预期的效果所形成的反差,是现阶段摆在国人面前想否认也否认不了的事实,本文试图对此作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下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福利型时期、改革探索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的完善期三个阶段。在福利型时期,政府对房屋实行统分统配,但是这种制度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取消而终结;在改革的探索期,我国迈出了住房商品化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建立了以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本文旨在梳理新中国六十年来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进而分析各个时期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问题,以期对即将出台的《住房保障法》有所资鉴。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设置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和效率是民事诉讼乃至司法审判的两大价值目标 ,为了实现公正和效率 ,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也历经“四步到庭”、“一步到庭” ,但实施下来不是损害了公平 ,就是有悖效率。究其实质 ,是没有区分好审判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庭审阶段、判决阶段之间的时间期限和任务。本文通过对审前准备阶段的灵魂———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依据的界定 ,以及对国外这一制度的分析 ,力求找出一条合法、可行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路径 ,从而通向审判的公正、效率  相似文献   

14.
"安居乐业"的传统习俗和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再加上住房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其他社会改革措施的不配套,决定了我国政府不应把房地产完全推向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把房地产完全推向市场,而是把住房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头等大事,把人人有住房作为施政目标.而我国的城镇住房改革却把房地产完全推向了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虚高不下,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必须尽快出台<住宅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住房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和政府的责任;全面反思开发商模式,强化政府的行政监管职能;推动地方政府转变GDP增长观念;改革住房用地的审批与拍卖制度;强化对社会资金和国外游资的监控力度等多项措施,遏制房地产泡沫,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首先,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工作已全面展开,主要为:推进了企业职工养老金的社会统筹;在部分企业和职工中实行了职工基本养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障模式;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其次,国家对医疗制度进行了改革,普遍实行了公费、劳保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的做法。一部分企业也实现了劳保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再次,在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工伤保险…  相似文献   

16.
石油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石油企业的特殊性质使得其住房制度改革成为整个企业改革的至关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住房制度改革不仅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还要对其成效进行实时评价.评价石油企业住房制度改革需要从企业住房供应体系、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企业职工住房负担水平、企业职工住房质量四个子系统出发,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石油企业住房制度改革进行综合评价.石油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法同其他评价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判断矩阵的模糊性,能够简化人们判断目标相对重要性的复杂程度,借助模糊判断矩阵实现定量转换,可以进一步判断住房制度改革的效果,对影响住房制度改革发展的问题提出早期顸警.  相似文献   

17.
消费阶层和住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呈戏 《社会》2001,(10):24-25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深入 ,住房商品化已经逐步普及。“全国可出售公房的60 %以上已按国家有关政策出售给个人 ,住房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70 %左右 ,基本上形成了以居民自有产权为主、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刘志峰 ,2000)。在这种情况下 ,居民间的住房差异逐步趋于明显 ,因此 ,对各阶层的住房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0年7月由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究院对广东省居民实施的抽样调查。调查主要采取多段随机抽样方法 ,抽样的步骤是市———区———街———居委会。…  相似文献   

18.
上海动拆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八五”期间上海动拆迁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级差地租的分配、动拆迁的主体、动拆迁行为的性质和动折迁与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对有关理论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动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级差地租收益应由国家、开发商和动迁居民共同分享;城市房屋动迁是一种民事行为,必须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动迁户的安置应尽可能采取货币化形式,并最终实现动迁与住房制度改革的接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好转,现在,人们吃、穿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是住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大城市的住房紧缺还很严重,住房问题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为提醒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尽快解决各自面临的住房问题,把1987年确定为“国际住房年”。为响应联合国倡导的这项全球性活动,本刊在这期上特辟“国际住房年与住宅社会学专栏”这里选登的两篇文章从理论和经验调查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在社会学视野中的住宅问题,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记忆中,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似乎没上过CCTV的“焦点访谈”,但它的确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一位在房改部门就职的朋友告诉我,这两三年年,他面对“房改最近怎么样啦?”之类的“访谈”几乎天天都有……多少人盼望着通过房改,圆一圆“住房梦”.可展纵观中国房改十七年的历史,它就像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时而是笑脸.时而是冷竣,人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房改,离我是近还是远住房制度改革,简要地讲,就是逐步把当前的福利制、供给制的住房制度,变为商品化、社会化的供求体系,不论是建房、买房,都要变成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